汉末皇戚

第六百八十一章 化肥

    
    西征文武军将多有凉州人或任职凉州的经历,他们与敦煌郡的凉州官吏多数还是旧识,所以双方倒没有太过注重礼节,互相打过招呼后,便随凉州官吏,入敦煌县参加臧旻和马腾举报的接风宴了。
    酒足饭饱后,众人休息两日,直到第三日,作为西征主将的伏德,才率领西征将领,并臧旻、马腾二人,去城外的军营,看一下大军会合后的第一次阅兵。
    自前汉世宗孝武皇帝时,为了控制西域,在河西“列四郡、据两关”,正式设立敦煌郡后,敦煌郡就成为了大汉通往西域的必经要地。
    本朝学者应邵有言,“敦,大也。煌,盛也。”两者合一,字意说的当然不是说敦煌郡广阔繁荣,毕竟边塞苦寒之地,这种地方能好到哪里去?而“敦煌”的真正意思,却是说从这里到西域的路,广阔而繁荣,只可惜,自西域阻绝,丝绸之路隔断,原本广阔繁荣的道路,连同敦煌一起,渐渐凋敝了。
    敦煌地处大汉西陲,虽然为边地通往西域之要地,但因人口少,所以城池也比不得中原大城,自然是容纳不了伏泉这些年抽调来的各地精骑。
    当初,在马腾上任之前,前任的敦煌郡守可是愁死了,盖因伏泉为了准备建设敦煌,保证通往西域之路无后顾之忧,不仅仅是驻军运兵至此,还有大规模移民,实行屯田的准备。
    若是前者还好说,虽然敦煌郡人少城小,但并不代表它的辖地小,前任太守选了一处敦煌城外的不利于耕作的盐碱之地,派人重新造了处规模极大的军营便让兵卒休整驻兵了。
    然而后者,却是差点要了前任敦煌太守的命,毕竟,本来敦煌郡一郡之地,伏泉没有彻底灭亡凉州羌族之人时,在册的汉人也就只有数万人不到而已。
    可以说这敦煌郡人口甚至连大汉中原的一个富庶县都不如,这也导致敦煌郡因为人少,每数年才会得到一个孝廉名额。
    不过,自从伏泉平定凉州,诸羌人都被他易俗改姓,编户齐民后,敦煌郡一下子就有了十多万人口,可谓是人口暴涨。
    而人口暴涨的后果,就必然是郡内各地城池当初建得小了,里面的住宅不够分,前任太守可是废了好大的辛苦,这才勉强让各编户之民,在各地有房屋可住,不生乱子。
    其中,也得好像敦煌郡本地豪强,没有在各县城内广置宅邸的缘故,这倒不是说敦煌城荒凉,只是因为住在城内,对于那些豪强之人来说,县城内有大宅临时住便可,他们的根基还是在城外的自建坞堡。
    毕竟,自本朝立国以来,凉州经历四次羌人叛乱,可谓是百年都在乱,而每次叛乱,羌人必定攻城,这些豪强若是住在县城里,恐怕积攒的实力,也早就耗光了。
    特别是敦煌郡内,这些靠近边地的豪族,时常要和羌人以及边地其他胡人打交道,时不时互相攻伐,又或者和睦贸易,而且自建坞堡,又能不受限制的开垦良田,招募门客私兵,自然这样边地豪族不会在县城内多置宅院的,当然是方便了前任太守移民的布置。
    只是,对伏泉而言,作为西域咽喉之地,敦煌郡十万人口,明显每年府库的收入及能出动的民夫数量,也不够伏泉所派出的三万骑兵,一路上的粮草军械的运输和消耗。
    当然,府库收入不足,伏泉可以从凉州其余地方,以及富庶的三辅之地运来,可是民夫不足,就不能强征其他郡县民夫帮助了。
    三万骑兵,就算是已经明确了以战养战的目标,但也需要民夫搬运护送不是,而且骑兵的刀剑箭矢这些兵械,同样也需要大量的民夫护送。而三万骑兵,如果还需要征召辅助的地方兵随从的话,那起码还要有数万人的男丁帮助大军。
    很明显,以那时敦煌郡才十万的人口,肯定无法完成这西征军的后勤任务,所以,在伏泉大力削弱世族豪强后,就把那些因为袁绍谋逆,从而导致家族下狱的人,以各种理由,将他们全部迁徙到敦煌,以军管方式,实行屯田。
    虽然,迁徙到敦煌郡的世族豪强族人,其实一共也就几千人而已,但是这并不代表敦煌郡人口增长不慢,因为就是这波移民,敦煌郡有史以来,第一次破天荒的在册人数突破了二十万人了,达到了二十三万之多。
    可谓是直接吓掉了很多敦煌百姓的眼球,因为对于那些一辈子都没出过敦煌的汉家百姓而言,几十万汉人,确实是他们不敢想象的。
    而敦煌郡人口这波长得快的原因,自然是这些被伏泉强行迁徙的世族豪强,他们将原本所在郡县的私兵佃户等,不需要朝廷动员,自己能带来的都带来了。
    终究,伏泉实行的不是灭族政策,他们知道去了边塞家族一定很苦,但并不代表他们会就此没落,只要有人有地,再有这些世族豪强传承的儒学经书,他们就一定可以再起,自然的,土地带不走,但原本属于他们的人,都是花了最大代价的诱导带走。
    也正是这样,有着两波移民的加持,在前任太守的努力下,敦煌郡方才有了大郡崛起的感觉,而因为这中大跃进式的治民之功,伏泉再用马腾代替那前任太守后前,也是将他调入京师,任为九卿大司农,以示对其苦劳嘉奖。
    敦煌县城外的军营,离县城极远,有些不符合汉代正常的布营规矩,却是因为前任太守,不忍心对城池附近可以耕作的土地,多加破坏所致。毕竟,敦煌自古风沙多,能够耕作的土地本来就少,自然要多加珍惜。
    伏德等中原将领也是第一次来敦煌,知道缘由后,也未有不满,只当是散心,便一路骑马慢行而去。
    一路之上,但见不少田野,所种庄稼都已经冒出了不少头,看这长势,虽不及中原粮食饱满,但对于边塞苦寒地而言,却是不错了。
    “马敦煌,沿路庄稼长势喜人,看来,今岁出塞,真好兆头也!”伏德大声笑道,毕竟,纵观两汉,前汉用兵西域,常为后勤所累,而后汉却只以精兵为主出塞,兵员至多数千人,虽然有国内各种原因,但最大的原因便是后勤问题。
    后汉不似前汉,在西域周边广置屯田,自光武罢除天下郡国兵后,边地屯田大减,自然出兵西域的兵员少,实在是后勤压力太大这也是伏泉这几年在凉州广置屯田移民的原因。
    “伏征西妙赞,若非有骠骑令人所制‘化肥’,敦煌安有今日之收成?”马腾回道,语气里,带着不少尊敬,的确,伏泉所出化肥之神物,确实是造福之物。
    “化肥?”伏德诧异一声道:“难怪如此!中原之地,依此物,粮食皆有数成长势,边地自古贫瘠,今日有丰收之像,确是难得!”
    “此大汉中兴,平定四方之祥瑞,骠骑真神人也!”
    ……
    忍着恭维与马腾以及其他闻声吹捧的官吏,说了话后,伏德终是跳出了这恭维圈子,寻得清闲。
    当然,这并不是说他对于兄长伏泉,派人所造化肥有意见,相反,在知道使用化肥后粮食的产量后,他可是更加崇拜他那兄长,因为他知道,这可以令粮食疯狂增长的神物,实在是国家振兴,开疆拓土的利器。
    在伏德记忆里,那化肥是兄长伏泉,专门令人寻来一些民间会种地的老农,在汉代种地都会加的粪便、草木灰这些东西里,加以改进,以人和动物粪便尿液、熟石膏、水,以不同比例混合后,窖藏深埋后得成。
    据说,当时天下选来的数百个种田老农,都各自用自己种地屯粪便、草木灰的法子,用自己的比例调制,而伏泉专门令人在旁记录比例。
    等化肥出后,又在雒阳城外,寻了伏氏的私田,让这些老农分开种植,直到秋收,观察谁的田地粮食最喜人。
    伏泉不是什么化学家、工程师,他虽然知道化肥是种粮食的大杀器,可是前世作为一个城市孩子,长大经商,连地都没下过,又如何知道化肥配制比例,因此只能选这土办法,希望从这些有经验的农民手里,找出最好的化肥比例。
    毕竟,早在先秦,以耕作为生的华夏祖先们,可就是不断的寻找增加粮食收成的经验的,及至今,粪便增肥也已经广泛使用了,只是因为各种原因,效果不是非常好而已。
    《诗经·周颂》有言,“荼蓼朽止,黍稷茂止”,这就说明早在西周时,农民已认识到杂草腐烂后的肥田作用。而《礼记·月令》中,“可以粪田畴,可以美上疆”,也是说明利用夏季高温和降雨沤腐杂草,增加土地肥力;《孟子》更有言“百亩之田,百亩之粪”,《荀子》里面直接阐明“多粪肥田”,诸如此类的关于施肥的记载很多,这都说明当今之世,不懂什么化学常识的辛勤的华夏祖先们,靠着自己的经验已经发现了自然肥料并加以利用。
    明白这些,伏泉虽然不会做化肥,但不代表他不会使用概率问题,让那些有经验的老农去按照记忆里的基本材料,去用他们的经验勾兑,哪怕最后的化肥只能让平常收成长几成,但那对伏泉而言,也是完胜。
    最终,一位来自于河南地的六十多老者,以所种土地,粮食比以前高了三成胜出,而后,伏泉便一边令人继续调制化肥方子,另一边就强制下令各地依照此方比例,号召百姓试验种地。
    到了如今,中原之地,随着化肥不断改进,有的地方的粮食,都已经是以前的两倍收成了,就是边地,也是有了数成的新增收成长幅,可谓是造福天下。
    而随着化肥传播,天下百姓更是无不称此物为祥瑞,是上天派骠骑将军伏泉赐给大汉,赐给皇帝的福祉,无形之中,让得一向以杀伐闻名于世的“戾龙”伏泉,更是平白多了不少美名。
    舆论就是这样,一旦有了对个人利益好的事情,那些受到好处的人,就都会改变自己的看法,天下往往,皆为利也,就是如此。
    当然,伏泉心里清楚,他这种瞎猫碰死耗子的改良土化肥,肯定比之后世的化肥工厂,不管是效果还是产量,都是拍马也赶不上的,但是有跟没有,那是两个概念。
    有了化肥后,盐碱地也好,地力耗尽的土地也罢,都能重换新生,即使现在的对于那些土地效果不是非常显著,但比起以往边地的贫瘠土地的收成,现在使用化肥的增产效果,无论是在边地还是中原,那几乎都是立竿见影的!
    看着这些长势喜人的土地,伏德心里不由畅想,若是再等十年、二十年,边塞土地都被兄长伏泉移民开垦完后,配上据说还在改良,可以更加令庄稼长势多几成的化肥利器,大汉帝国征伐西域,甚至更西之地,不是大大削减了难度吗?
    不过,想到自己曾经见到的那些从土地里取出的密封化肥的罐坛子,伏德就一阵反胃不好受。
    记得第一次,当伏德随兄长伏泉看化肥时,那化肥坛子被打开后,立马传出的那股浓重的刺鼻味道,可令他难受之极。而且,这味道是连续的,随着它的弥漫,伏德可是只能一直用手掩住鼻子,那味道,就像那久未清洗的茅房一样,令人反胃恶心。
    不知不觉间,伏德一众人,终于是到了那容纳三万余人,和近十万匹马的宽大军营,在和军营将领互相结识后,便开始了第一次阅兵。
    看着风驰电掣的汉家精骑,特别是他们做出了很多以前不用马镫、马蹄铁的骑兵做不出的动作时,在场不论是第一次见到还是已经见过的汉军将领,又一次开始恭维起伏泉来。
    当然,于他们而言,殊为可惜的是因为汉军大规模换装,不便掩盖消息,远在西域的韩遂也是知道了这利器,这也是他开始能以弱兵在西域诸国联军内不败的原因。
    浏览阅读地址:https: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