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公主不想死

116.第116章 管中窥豹

    
    支付宝搜索534355180领红包, 加一分钱即可充值到晋江
    在后世,这些都是学者们津津乐道的内容,仿佛从这样的少年时代, 便可窥见他身上能够成为圣人的某些特质。
    而在这些故事里, 顾铮也的确观察到了许多自然界的现象,并且总结出了一些规律和理论。只是即便他是个天才, 研究这种东西也是为世人所不认同的。没有人指导和交流,他弄出来的东西也就对错参半、似是而非,没有任何用处。
    本来顾铮只将之当做自己的小兴趣,也不在意是否能有什么结果。
    然而就在这个时候, 他的生活中突然遭逢巨变, 亲人相继故去。在这种生离死别带来的震动与创伤之中, 顾铮受到了很大的影响。之后在翰林院蛰伏数年, 遍阅儒家经典著作, 更令他从一个唯物主义者变成了唯心主义者, 从一个自然科学研究者变成了一个哲学家、思想家。
    然后在这条“错误”的道路上走了下去。
    说是错误,但他在这条路上取得的成就同样辉煌灿烂,令后世人心向往之。但是跟他本来可以走的那条路相比,就不免令人惋惜。
    他本来可以挽救一个时代,但最后只成就了自己。
    个人与集体究竟哪一个更重, 或许除了顾铮谁都不知道,也无从评说正误。
    其实现在, 顾铮的某些思想已经开始形成雏形, 只是并没有经过系统的整理归类和完善。就连他自己对此也是懵懵懂懂。而贺卿却误打误撞, 将另一条路铺到了他脚下。
    历史的拐点有时并不惊心动魄,在当时,它们如每一个平淡而简单的日子一样,并没有任何出奇之处。只有以后再倒回来看,才会发现,原来在那么早的时候,一切就已经有了端倪。
    虽然是秉承着“说话算话”的理念,决定研究一下贺卿所说的这个问题。但顾铮对自己也有一套标准和要求,即使再小的事情,也绝不愿意敷衍了事。所以还是拿出了态度,认真钻研。
    开始时只有一个人,还颇有点无从入手之感。后来经过几位重臣的宣传,朝中的年轻人们都研究起了这个问题,大部分人还总爱来找顾铮讨论,倒是给了他不少的启发,打开了思路。
    接下来,就像是进入了一个新的世界,正在进行最初的探险,顾铮乐此不疲,甚至险些忘记了最初是为什么要研究这个。
    直到这一日,他陛见时,又在咨平殿外看到了贺卿。
    贺卿皱着眉正在出神,面上的表情忧心忡忡,显然是在为什么事情而烦恼,并没有发现他的存在。顾铮远远看了一会儿,心里冒出来一点奇怪的感受。
    一开始,他的确误会了贺卿,以为是她撺掇着张太后,借地震之由,增加在朝堂上的话语权,与太皇太后争权。
    虽然入朝多年,但是这种利用百姓作为砝码为自己争权夺利的事,顾铮还是十分厌恶。虽然熟读儒家经典,但他对于粉饰太平的那一套,却并没有什么兴趣。
    这些高高在上,不识民间疾苦的人,却统治着这个国家,享有无上特权,还要把国家折腾得一团糟。
    也不能怪顾铮偏激,毕竟之前的灵帝和献帝,都是这样的人物。
    在顾铮看来,身为帝王,最好的做法是垂拱而治,委任贤明的臣子,然后就甩手不管,把事情交给下面懂得的人去做,才可以避免犯错。而他们自己,大可以继续享受。
    这是他在儒家忠君思想与自己的理想抱负之间挑出来的平衡点。
    而贺卿一个女子,也野心勃勃的掺和这些事,自然更让顾铮不满。因为女子秉政,极容易任性妄为、霍乱朝纲。
    然而地震的确出现了。
    之后回到宫中,贺卿和张太后却没有借此机会招揽人心,争夺权力,让顾铮在意外的同时,也意识到自己误会了贺卿。不管她想做什么,但目前看来,倒并不像是要扰乱朝政的样子。
    只是身为后宫女子,如今还是出了家的方外之人,如此关心国家大事,也实在是令人惊奇。
    所以站了一会儿之后,顾铮便主动上前,开口招呼道,“见过真师。”
    “啊……”贺卿似乎是吓了一跳,回过神来,下意识地后退了几步,抬眼看见是他,才慢慢平静下来,“顾大人。”
    “上回真师问的问题,臣已经有答案了。真师可要听一听?”顾铮道。
    贺卿有一点意外,但还是点头道,“愿闻其详。”
    “一个物件放在那里,伸手推一下,他便会向着前方运动。既如此,臣猜想,万物置于空中接会坠落于地上,也是因为某种力的缘故。”顾铮说得比较慢,一边想一边斟酌词句,“臣做了一些试验,一片树叶在空中会多悬浮一段时间,但若是将一百张树叶叠起来,则也会如铁石一般直直坠地。而一斤树叶、一斤石头和十斤石头,落地的时间也几乎相同。”
    贺卿听得瞪大了眼睛,没想到顾铮自己琢磨着琢磨着,竟然就设计出了一个著名实验。
    也许,天才们的脑回路大都相通?
    顾铮还在继续道,“因此臣又猜想,这些物体落下时,可以借风之力,便如群鸟高飞、风筝上天。但若是重到一定程度,又没有羽翅,则风之力可以忽略。不论重量多少,落地的时间都是相同的,所受之力也相同。”
    贺卿注意到,他用了两个猜想,便轻嗤一声,笑道,“只是顾大人的猜想?”
    “臣无法证实。”顾铮诚实地点头。
    但他很快又从袖带里摸出了一个长条形的黑色石块,放在手中上下抛了两次,然后继续道,“臣又想,安静放着的东西,总要有人施力才会动,它们坠落于地,又是谁在施力呢?”
    他说着,另一只手拿出一块铁片,放在手掌另一侧,与黑色石块隔了一段距离。但他才一松手,便听“叮”的一声,铁片已经贴在了黑色石块上。
    “这是一块磁石,铁片会受它吸引,主动贴到它身上去。若假设咱们脚下的地面就是一块巨大的磁石,可以令万物接受它吸引,便说得通了。”顾铮握住手中的磁石,朝贺卿微笑道,“这只是假设,臣近来正在寻找论证之法。”
    贺卿只能持续保持呆滞,万有引力他都弄出来了。
    虽然这就是贺卿想要的,但真正做到了,她心里反而生出了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感受,总觉得自己造成了非常了不得的改变。
    “不过如此一来,又有了新的问题。譬如同样高悬于空,为何星辰日月就不会掉到地上来,若说是因为距离过远,臣幼时也曾听过天外陨石的故事,与此不符。这个问题,臣尚在钻研之中,暂且不提。”
    说到这里,顾铮脸上露出一点笑意,“自然之道,果然博大精深,令人神往。不知臣的答案,是否能暂时解开真师的疑惑?”
    如此几番思量,始终无法做出决定。
    这种时候,太皇太后迫切地需要有个人商量,最好是能够提出可靠的建议,给她作为参考。
    而这个人必须是绝对忠诚可靠的。贺卿也好,朝臣也好,都不是好的选择。于是太皇太后在长久的犹豫之后,将视线转向了自己身边伺候着的人。
    她在宫里能够接触到的人就这么些,旁人不通政务,但入内内侍省的人朝夕伴君,这些东西却是必学的。
    只是无论都知黄修,还是内东门司供奉官黄修,在太皇太后看来,都不甚满意。
    她虽然始终在深宫之中度日,见识有限,但也隐隐知道,自己的丈夫和儿子都不是什么贤明君主。不管是做皇后还是太后时,总有朝臣设法将奏折递到她这里来,请求她劝谏君王。
    将近二十年的时间,朝政其实差不多是掌控在大臣们手上的,皇帝参预的并不多。
    如此,跟在他们身边的内侍,自然也很难有多少见识与长进。尤其是都知黄修,当年得灵帝看重,便是因为深研道经,可以替灵帝管理诸多道士。
    要他们为自己分忧,显然是不可能的。
    但是他们不行不代表别人不行。太皇太后想到这里,便吩咐黄修,“去将入内内侍省的名册取来。”
    虽然不知道她怎么突然要看着东西,但黄修还是以最快的速度将名册取来呈上。宫中内侍数量众多,光是名册就有厚厚的好几本,太皇太后看了一眼就觉得头疼,却还是不得不耐下性子来仔细翻看。
    朝堂上的事她都暂且忘了,花了大半日功夫,看得晕头涨脑,这才从名单里挑出几个可用之人。
    她将这几个名字写在条子上,随手递给黄修,“召这几人来见哀家。”
    “是。”黄修低下头,顺势在字条上扫了一眼,便将上面的五个名字都记了下来,心念电转,开始琢磨起太皇太后要见他们,所为何事。
    数千内侍伺候这么寥寥几位主子,竞争之大可想而知。尤其是太皇太后跟前的这几个位置,从上到下都盯着呢。哪怕黄修已经站在了所有内侍之上,也半点都不敢掉以轻心。
    内侍们的前程,全都系在主子们身上。只要太皇太后一句话,他可以是入内内侍省都知黄修,也可以什么都不是。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