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禀陛下,突利与吉利不同。突利此人性格自大,但又自卑,东突厥来势汹汹,其实只是色厉内荏而已。霸王殿下既然已经到了幽州,突利定会闻声而逃。”
“启禀陛下,张侍中实乃胡说八道。霸王殿下憨傻乃是出了名的。突利不是傻子,李艺更不是。指望霸王去平定突利,实乃滑天下之大稽。”
“陛下,若单单一个李艺,在此百姓思安之际造反,确实不足为虑,有霸王前去即可。但突利不同,还请陛下另派兵马前去才是。”
……
朝堂之上的大臣们各抒己见,除了那些心怀恶意,想坑死李乾羽的人之外,其他大臣们都一致认为,朝廷应当再派大军前去平定突利之乱。
李世民用眼角的余光冷视了那些心怀不轨的大臣们一眼之后,便开始与其他一心为了江山社稷操心的大臣们讨论起来。
“幽州之地,本来有三十万兵马,但李艺造反之后,可用之兵究竟有多少还不确定。药师,你身为兵部尚书,可知幽州还有多少兵马可用?”
李靖原本还隐藏在大臣之中,一言不发,但现在被李世民点名,就不得不出来说话了。
“陛下,幽州三十万兵马,随李艺造反之兵仅有十万人而已。但李艺起兵仓促,集合蓟州等地兵马,真正能随他投靠突厥的,最多只有三万人。而幽州兵员,与突厥有世代血仇。因此,李艺除了他的亲兵一千人,加上燕云十八骑的一万八千人之外,恐怕再也带不走多余的士兵了。”
李世民听到这样的分析,顿时点点头。
李靖的话确实是老成谋国之言,相比别的大臣那种只是口头呐喊要战,却各个没有干货相比,实在是深得李世民的认同。
众位随李世民一起起家的秦王府旧臣们,看到李靖已经被点名了,顿时一个个都明白,现在轮到自己出马了。
但这朝堂之上,说话也是要有讲究的。
李靖官拜兵部尚书,封卫国公。他开口之后,也只有与其平级或者平爵以上的人,还有秦王府一系的近臣才能说话。
若是低于他的官职或爵位之人开口的话,便是对李靖的不尊重,这样就是不守规矩,是要得罪所有人的。
而哪怕是秦王一系的大臣们,说话的前后也要分其与李世民关系的远近来确定开口顺序。
李绩出身瓦岗,虽然也是秦王一脉,但玄武门之变的时候,他选择了明哲保身,不自觉的就成了秦王一系里与李世民关系最远的一个。
此时李靖说完,就轮到他来开口了。
“陛下,卫国公言之有理。京中兵马调动恐怕来不及将突厥拒于国门之外。值此紧急之刻,最好是从朝中派出统兵之人,直接对幽州兵马进行指挥。如此才能不让突利破关。”
侯君集不甘示弱,直接站了出来。
“陛下,末将愿统兵征讨突厥。”
李世民看到侯君集站了出来,不自觉的想到了他前几天朝会散去之后的表现。那种迫不及待的与世家联合的态度,让李世民极其不满。
此时看到他出来请命,更是如同吞了苍蝇般的难受。
也正是因为侯君集的表现,让他在秦王一系里的地位直线下降,甚至都已经不如李绩的地位了。
此时侯君集不仅不自知,还变相的怼了李靖一波。这就让朝会当中精明的满朝文武都对他产生了厌恶感。
李靖指导传授过侯君集兵法,虽然不是名义上的师徒,但已经有了半师之名。
而现在侯君集的表现,显然是觉得自己在朝中地位已经超过了李靖,而且根本就没有把李靖放在眼里。
如果侯君集顾念李靖的传授之宜,正常说话应该是先称赞李靖,然后认同李绩,之后再请命。可是他的直接请命,显然就是没将李靖和李绩放在眼里的表现。
如此刻薄寡恩,利欲熏心的表现,让之前想与他亲近一番,好拉拢他的世家之人们也暗暗下定决心,要与他保持距离。
李世民其实还是相对比较重情的一个人,或者说重名。他没有做出那种狡兔死走狗烹的举动,很大的原因就是不想落得骂名。
所以他此时对外的表现就变成了还想给侯君集一个改过的机会。
于是便摆出要敲打侯君集一番的脸色,没搭理侯君集,将目光看向了房玄龄。
“玄龄,你怎么看?”
侯君集低着头,听到李世民竟然根本就没搭理自己,顿时感到深深的不满。猛的抬头看向李世民,却发现李世民的目光根本连一丝余光都没看向自己。
一团恨意顿时从心间升起,心底暗暗咆哮着:“李世民你什么意思?如此羞辱于我?哼,既然你无情,就别怪我无义了。”
谁也不知道,侯君集心底的恶念竟然开始不断累积。这也为其日后造反埋下了种子。
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