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到入闱内之后,徐汉良便将笔墨纸砚放置在了一旁。
摊开试卷后,试卷之上有着两道题目。
而第一首题目则是行,第二首题目则是边塞。
见到第一首题目,徐汉良倒是感觉正常。
但这第二个题目,却让徐汉良十分意外。
毕竟重文抑武本就是大宋常态,这题目也多是风花雪月。
第二首的题目居然是边塞,确实是有些奇怪。
但徐汉良也没想太多,脑海之中开始思考起来了有关这行的诗词。
其实这一个字,确实是不太容易领会到主旨。
思虑片刻后,徐汉良便开始在纸上书写了起来。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徐汉良写下这一首陆少翁的诗句后,便停下了毛笔。
对于这首七言绝句,应当是徐汉良那个时代人,都知道的一首诗了。
起码在小学的时候,老师便会唠唠叨叨的说出这些话。
而这和题目“识”,也有着密切的关系。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便是徐汉良心中的识。
在写完这首诗后,徐汉良便在思考这第二首题目的词了。
其实边塞诗在南宋之中,确实有着很多。
但徐汉良最为喜欢的还是《满江红》,但满江红肯定是不能写出来的。
毕竟不是这个时代的,但写出来之后,若是历史之上有人发现了,说不定还能被冠了预言家的名号。
既然如此,另外一个词人,便落入到了徐汉良的目光之中。
辛弃疾。
这是能够和苏轼并列的词人,何况这位稼轩先生,是真的武能上马安天下,文能下马定乾坤。
“醉里挑灯看剑,梦入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这首破阵子,是辛弃疾最为出名的边塞诗了。
而徐汉良也做出了一些改变,就比如改编了其中一些句子。
原句是梦回吹角连营,但徐汉良这手无缚鸡之力的书生,何时进入到过连营之中。
所以便将梦回,改成了梦入。
这一首诗,一首词写完之后,时间刚刚过了一炷香的功夫。
“怎么时间这么慢。”
在发现一旁的漏斗第一遍还没流完之后,徐汉良也有些无奈。
不过继续在这里坐着,肯定不是一个办法。
思考了几秒后,徐汉良还是站起身来,拿起书卷便向外走去。
刚刚走出门,恰巧碰到了监考的考官。
在考官目瞪口呆的表情之下,徐汉良微微点头,接着便快速离去了。
看着徐汉良离去的背影,考官只能是无奈摇头。
“那里,似乎有着学子出来了。”
明楼之上,一位考官高呼出声。
听到这话,明楼之上的二老,连带着主考官,一同看向了贡院。
果真发现有着一位学子,携带着书卷,缓缓走出。
脚步轻松,看起来完全没有将这考试放在眼中一般。
“当真是可恶,此等学子,根本不配参加这乡试,既然才疏学浅,也不应放弃啊。”
范老见到这一幕后,脸上浮现了一丝怒气。
“这,正平,我怎么感觉这学子,似乎有着几分熟悉。”
一旁的韩老看着远处的学子,却有些意外。
原本还在怒气之中的范老听到这话,心下也感觉这背影确实有些熟悉。
就在两人疑惑之时,原本还在一路小跑出贡院的徐汉良,却缓缓回过了头,似乎是察觉到了别人的目光,看向了远处的明楼之上。
“怎么是这小子?”
范老微微一愣。
而远处的徐汉良,似乎也认出了二老,居然伸出一只手,朝着明楼的方向挥舞了起来,似乎是在打招呼一般。
这一幕的出现,倒是让二老有些苦笑不得了。
“二老,认识这位?”
宋明远有些意外。
“这位便是之前我所说的徐汉良了,不知为何,他会如此之早的出来。”
范老皱着没有,更是不解。
“这一切,还是要等着明日才能揭晓了。”
韩老则是没什么担心的,笑着说道。
回到了家中之后,徐汉良闲来无事,便拿起了纸笔。
前些天他已经是将接下来要写的小说想好了,《西游记》。
相对而言,其实四大名著之中,也就一个西游记能够写了。
红楼梦如果写出来的话,有些不符合时代,毕竟是藐视封建科举的。
若是这本大作被宋徽宗看到了,谁知道会不会落得一个柳永的下场。
《水浒传》徐汉良是想写的,但预言家也不好当。
《三国演义》确实能写,不过相对于西游来说,还是略逊一筹,起码在故事性上如此。
如今只剩下最后一门了,对于策论也没必要提前复习。
所以徐汉良还不如将这《西游记》,先行写出一些呢。
当然对于《西游记》里面的一些话,徐汉良不知道能不能写出来。
毕竟“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这样一种话,在封建时代还是有点小忌讳的,如果追究起来,还是有点小严重的。
在徐汉良这边奋笔疾书的同时,另外一边也正在阅卷。
相对于其他的考试来说,其实诗词是最为难以评判的。
毕竟标准十分的多变,文无第一,武无第二还是没什么问题的。
而且是诗词放在一起,比拼的是一种综合评分。
主考官同样是加入到了阅卷的行列之中,开始评比了起来。
一脸几十份试卷过后,评出来的都是丙等。
在这种情况下,宋明远都感觉有些疲劳了。
很快他便再次拿出了一张试卷,但他第一眼看到的,确实这张试卷的字迹。
因为这字迹,他确实是有些熟悉了。
正是第一场考试之中的甲等第一考生,徐汉良。
对于徐汉良的才名,宋明远早就有所听闻,心下便来了兴趣。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刚刚看完一首,宋明远便拍案叫绝了起来。
毕竟这首诗和题目也算贴合,而且传递出来的价值观,恰好是宋明远所同意的。
如今作为京官翰林,其实他心中还是有所不满了。
他最想要做的,其实还是地方官。
和很多讨厌介甫公之人有所不同,在为官之初,他便以王安石作为自己的目标。
当初王安石便是放着京官不做,而去做了一个小小的七品地方官。
为的便是知道大宋之弊病,接近大宋之子民。
和这首诗所传递出来的观念,不能说是相差甚远,只能说是毫无差别。
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