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快更新!无广告!
到城里之后,因为杨浩然如今住在北城的老宅中,与徐昭三人并不同路,于是在城门口便将三人放了下来,自己一人带着小厮赶着马车向北城方向去了。在城门口的三人看着马车远去,也说着话向东大街走去。
此时已快到戌时,太阳也不见了踪影,只留下还未散尽色彩的云朵,晚风拂过,带起发丝,吹皱衣角。东大街上已经没有多少行人了,店铺也已经打烊了,只有那家祥云客栈还开着门,迎着进出的客人。当他们路过这家店门口时,正引着一位客人的店小二看见了三人,便笑嘻嘻的朝他们说到“哎呀,这不是我们的两位举人老爷吗?”
“王大哥你又说笑了,我们俩就是中了举,那也还是你从小看着长大的徐昭、书燿,那里是什么老爷呀。”离着这店小二较近的徐昭看着这打趣他们的店小二回答道。
这店小二在听了徐昭的话后也不再打趣他们了,又看见这三人不慌不忙的走在街上,又说道。
“你们可算是回来了,暖暖已经找了你们大半天了。你们再不回来呀!那暖暖可得要去报官了,你们赶紧回去吧。”
“多谢王大哥,我们这就回去了”李书燿说完后,便和另外两人向济世堂方向走去。这店小二看着这三人离开,也带着一旁的客人向店里走去。
这位客人是位马匹商人,用中原的粮食布匹从草原换来马匹,再一路边走边卖,带着沿路的特产,最后回到长安。再将特产与剩余的马匹卖给长安的店铺,周而复始,已赚下了不少的家业。这次他从草原回来,在涪城已经停留几天了,白天和随从一起在西市卖马,晚上便歇在这祥云客栈,今日因为一位客人卖马比较挑剔,硬是将这百来匹马看了个遍,才挑到他喜欢的马,因此耽搁了不少时间,送走买马的人之后,再将马匹随从安排好,这天色就不早了。客栈的老板见他迟迟不回,以为是迷了路,于是就让这店小二出来寻寻。他随着店小二一起回来,刚要进去,就看见了徐昭三人,听到店小二称这两位为举人老爷之后,便细细的打量着两人,只见两人衣着普通,年纪轻轻,心中不由感叹这涪城真是人才济济,小小年纪便已是举人,日后前途不可限量呀。随后又听到其中一人自称徐昭,便觉得有些耳熟,一回想,今日西市听来往的行人谈论放榜,那个涪城县的头名举人不就是叫徐昭吗?看着三人走远,就向店小二问道。
“这位徐昭可是今日放榜的那位涪城县头名举人”
“就是他,他就是我们涪城县的头名举人”
“我看别处的头名大多为而立之年,没想到你们这涪城县的头名竟然如此年轻,当真是少见”
“我们涪城县可是有很多青年才俊的,这徐昭还不是我们这年纪最小的举人,最小的是他的夫子,南山书院的院长,他当年可是十五岁就是举人了,而且还是蜀州的解元,就是徐昭他身边的那位小哥,比徐昭要小一岁,也是今年的举人呢”提起涪城县的举人才子,这店小二有些骄傲的向一旁的人解释道。
“那你们这里真是人才辈出呀,这两位举人一看就气度不凡,日后定是前途似锦,两人中间的那位姑娘又是谁呀,是这徐昭的妹妹吗?”
“那里是妹妹呀,她是徐昭的娘子,书燿的妹妹”店小二笑着说到。
“这位头名已经娶妻了?”这个客人向店小二问到
“早就娶了,都娶了三年了”
“这位姑娘的父母眼光可真好,早早就为她找到这么好的亲事”
“要我说呀,这李和夫妇倒不是眼光好,是他们为人重情重义,这亲事才成了的”
“这其中还有什么曲折故事吗?”这客人向店小二问道。这时他们已经走进了店里,这位客人拿起桌上的茶杯,给店小二到了一杯茶,示意他喝了慢慢讲。这店小二也不与他客气,接过他手中的茶喝了,便坐在一旁与他讲起了往事。
这徐昭的父亲徐远原本不是涪城县人,他们是二十一年前从长安搬过来的,搬过来后便在东大街开了济世堂,行医救人。李书仪的父母原本是涪城北山下太和镇人,擅长养蚕抽丝,纺纱织布,他们家织的布好看、耐用,在太平镇人人皆知,不少人家做衣服特意到他家去买布,日积月累,也攒下了一些家业,后来便离开了太平镇,在这涪城县城里的东大街开了锦绣坊,专门做布匹、衣服生意。
原本李和夫妇是要将铺子开到西市去的,却因为原本要卖铺子的人突然不卖了,夫妇俩只好多花了钱,买下了东大街的铺子,与徐远成了邻居。这两家人一开始本不相识,但在平日生活中有了交集,让这风风火火,脾气泼辣的钱柳枝与那温和端庄,行事稳重的吴小莲成了无话不谈的朋友,在这日复一日的相处之下,虽不是亲人却胜过亲人。后来两家都有了孩子,在其他人的撮合下,这十岁的徐昭与这八岁李书仪就那样理所当然的定了亲,这两家人也真正的成了一家人了。
本来两家是打算等孩子大些再成亲的,谁知道在徐昭十五岁的时候,这徐远的母亲突然一病不起了,任凭徐远翻遍医书,用尽了良药也不见有半分好转,反而越发严重了,这让往日治病救人的徐远愁白了头发,也没有找到治病的办法,整个徐家都笼罩在悲伤之下。邻里街坊也为此担心,这时不知道谁提出来说是冲喜可以救人。这徐远自小读的是圣贤书,学的是药物医道,对于这些无稽之谈原本是不信的,但看着一天不如一天的母亲,又没有其他办法,尽管理智告诉他冲喜没用,可心里却慢慢被说服,试一试,万一有效了呢?
徐家的孩子只有徐昭和徐暖,徐暖没有定亲,年纪又小,能来冲喜的就只有徐昭,可是这李书仪是他们从小看着长大的,年龄又小,虽然与他们家定了亲,那也不能来冲喜呀,这冲喜的名声可是要跟一辈子的,别说李家人不会同意了,就是他们也没法说服自己。徐远夫妇正愁着怎么去开这个口,这李和夫妻俩却在此时上门了,来正是为了冲喜的事,他们也听到外面的传言了,两人商量了一晚上,觉得若是冲喜能让徐家老太太好起来,即使名声不好听,那也得去做,两人又怕徐远夫妻俩重情义,不忍委屈了书仪,于是自己上门来提这件事。听着李和夫妻俩的话,这徐远夫妇顿时就红了眼眶,不知道去说些什么,只是一遍又一遍的向李和夫妻俩承诺着日后一定会好好待书仪,不会让她受半分委屈。
关于亲事,李家觉得一切从简就好,但徐家认为让李书仪这么小就嫁过来,又担着冲喜的名声,所以在这亲事上一定不能委屈了她,该有的一点都不能少。虽然事出突然,但在邻居街坊的帮助下,这亲事却是办得风风光光的。于是这十三岁的书仪与这十五岁的徐昭在什么都不知道的年纪,像过家家似的就拜了堂成了亲。
说也奇怪,在徐昭和书仪成了亲之后,这徐老太太竟然慢慢好了起来。在徐家老太太痊愈之后,徐家更是觉得有些对不起李书仪,多次提出要重新给李书仪办个婚礼,但都被李家给拒绝了,说是只要以后徐昭对李书仪好就行,其他的都不重要。
“都说患难见真情,这徐家和李家就是这样的,他们都是重情重义的人,李家不在乎女儿担着冲喜的名声,徐家知恩图报待书仪就跟自家的女儿一样,所以这两家人啊,现在就跟一家人似的”这店小二在说完以前的往事之后,感叹的说到。
这客人听到这前因后果之后,也有了和这店小二一样的观点,觉得成就这段姻缘的是这李家人的情义。
这边两人还在那讨论着什么。那边徐昭三人已经快到济世堂了,远远的就看见了在店铺门口的徐暖和承霖。药铺关门后,见这三人一直没有回来,徐老太太有些担心,徐远就让这俩人出来找他们的,这俩人也不知去哪找,于是就在门口等着了。徐暖远远看见了他哥的身影,就觉得他出去只带书仪姐不带上她也就算了,还不和人说一声,知道他中了举,自己满城找他想给他报喜,他却不知道在那个朋友家那逍遥自在去了,若不是遇到赵夫子,她还傻傻的在那找呢!越想着越觉得不平,于是看见走近的三人,她就自动的忽视了他哥,对着书仪和书燿说道。
“二哥哥,书仪姐,你们怎么才回来啊,我们都等你们半天了,今天爹和娘说要庆祝你们中了举人,在我家一起吃饭,我们做了好多好吃的,李叔和婶娘已经在家里了,我们快进去”说完一手牵着一人便进去了,留下了徐暖故意视而不见的徐昭和一旁的承霖在门外。
本书由潇湘书院首发,请勿转载!
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