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武帝禅让,求我登基

第三百一十六章:不比卫青差的牛人

    
    刘彻跟卫子夫到底谈论了什么事情没人知道,结果如何也同样没人知道。
    只不过在第二天的朝会上,刘彻下令让对有功的将士进行封赏。
    这事儿怎么说呢,现在封赏也行,但时间上却不大合适。
    出征十二万将士,现在回来的仅仅不过一万八千余人,远征西域的主力部队都还在西域执行着自己的任务。
    这也就是说这场战争还远远没有结束,而在以往的时候,战争还未接受是不会进行封赏的。
    但是刘彻偏偏就让人去制定封赏计划了,而且还是分批执行的,只让人对回来的将士进行封赏奖励,那些还在西域的,则等战事结束之后在进行封赏。
    而刘破奴在听到这个安排之后,瞬间就明白了刘彻这么做的目的了。
    很显然,昨天晚上刘彻跟卫子夫的谈话内容起效了,刘彻选择了接受卫子夫的建议。
    虽然实际上等于是刘彻接受了刘破奴的建议,但是刘破奴却拐了个弯。
    不管怎么说,这总算是一个好的开始。
    朝会并没有什么可说的,一个国家存在了上百年的时间,不可能每天都在发生着惊天动地的大事情。
    或许很多对于民间来说的确是一件大事,但是方在朝廷上来说,这种事情他们见的多了,所以也就不觉得是什么大事了。
    先是刘破奴和小骡子诉说了关于西域的一些事情和见识,其次刘彻直接任命了小骡子为商部尚书。
    再然后就没有然后了,散朝了……
    虽然后面还有一些部署安排没有进行,但那只不过是因为流程还没有走完罢了,具体的安排还需要等到后面再去进行。
    散朝之后,刘破奴先是跟着刘彻去参加了内阁会议,以往内阁会议是在朝会的前一天举行的。
    毕竟大事儿小会,小事儿大会,规则大家都懂。
    这次的会议只不过是一次寻常的增补会议罢了,会上并不会提出太多杂七杂八的事情,而是有针对性的问题进行讨论。
    而这次会议的目的也很简单,增补阁士。
    流程什么的大家都是轻车熟路,内阁首辅桑弘羊只是例行公事的说了一下内阁现在缺少一位经济方面的阁士,这个缺额导致内阁无法在经济发展建设方面做出很好的部署,之前因为商部尚书缺额,所以没有进行提名,现在商部尚书有了,所以提议罗兵进入内阁。
    内务阁六位阁士全票通过,然后就是各自签字,早就准备好的刘彻直接从身上掏出了印章印了上去,这件事情就算是这么通过了。
    剩下的只是一些存档的流程问题,要不了一天的时间就能搞定,而到了下一次朝会的时候,就会宣布这个决定,朝会过后,小骡子也就有了参加内阁会议的资格了。
    内阁会议结束之后,刘彻又拉着刘破奴和桑弘羊跑去另外一座院子参加军机阁会议。
    这场会议是刘破奴昨日下令召开的,刘彻只是纯粹的很好奇,再加上闲的无聊,所以才跟来看一看。
    “朕真的很好奇你小子到底是怎么想出这个制度的?”前往军机阁的路上,刘彻再一次吐露出了自己的疑惑。
    内务阁和军机阁,最大的好处就在于皇帝将权力收了回来,削减了下面各个部门的权力,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
    而内务阁也好,军机阁也罢,在这里大家都是平等的,虽然身份不太一样,级别也不太一样,可到了会上,人人手中都掌握着关键的一票。
    提议想要通过,那就必须要得到至少四个人的同意,而一旦提议通过,就算那些之前投了反对票的也不能阻止。
    这么一看内务阁和军机阁的权力就被无限的增加了,而皇帝一般情况下也不参加这个会议,更不参加投票。
    但是皇帝手中却掌握着一票否决权,你们商量你们的,朕看着不顺眼就算你们通过了也没用。
    这一招就让下面的人在勾心斗角的同时,还必须要考虑皇帝的态度,否则只能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因为懒呗,又想偷懒还又想掌握大权,能力不够制度来凑,就是传说中的又菜又爱玩……”刘破奴笑呵呵的开着玩笑道。
    桑弘羊……
    真是人以类聚啊,好好的一个皇帝,现在竟然让太子给带成这样了。
    嗯,这话听着怎么感觉好像有点问题了呢?
    好像也没啥问题吧,太子这不是明目张胆的骂皇帝嘛?
    你瞅瞅皇帝那一脸傻笑的模样,这哪里是生气的意思?
    谈笑间,三人已经步入了军机阁的大院。
    原本属于兵部的权力已经被转移到了这里,而兵部更像是尚书省那种地方,他并没有直接的抉择权,有的只是执行权。
    当然,削减了兵部的权力并不意味着真就把兵部给踢出外面了。
    所以兵部尚书李息,也是军机阁阁士,而且是顺位第一的阁士。
    军机阁大体上跟内务阁大差不差,但实际上还是有些差别的。
    刘破奴身为太子,自然不可能跟桑弘羊一样身兼两职去处理政务,而桑弘羊虽然是军机阁次辅,但桑弘羊在这里也就是个吉祥物,就是内务阁派遣到这里的代表,对于基本的军事安排他不会有什么意见,只有在涉及到政务方面的事情的时候,桑弘羊才会发言并且表态。
    所以军机阁也需要一个主持日常工作的大老存在,于是这个重任就落在了兵部尚书李息的身上。
    放在以前,这就是相当于太尉的位置,李息的资历虽然够了,但是怎么都给人一种不太合适的感觉。
    而李息如今已经年迈了,去前线也打不动了,于是便被刘彻安排到了这里。
    而之所以这么安排,当然还有另外一层用意,那就是李息是游离于卫霍体系之外的将领出身。
    李息少年从军,侍奉先帝,马邑之围的时候,李息以材官将军辅左韩安国率领三十万大军出征。
    元朔二年,刘彻派李息和卫青分别从代郡和云中郡出兵向西共同进攻匈奴,这一战两人收复了河套地区,汉朝设立了朔方郡。
    元朔五年,卫青率领三万大军出击朔方郡,时任大行(外交官)的李息与岸头侯张次功出击右北平,掩袭右贤王王庭,这一仗打的右贤王措手不及,只带着几百人逃了出去,李息俘虏匈奴一万五千余人,其中包括右贤裨王。
    匈奴浑邪王投靠大汉的时候,使者找到的也是正在黄河边上修筑防事的李息,李息派人将消息传回长安之后,刘彻命令霍去病率部前去迎接。
    元鼎六年(前112年),羌人的几个部落化解冤仇组成联盟与匈奴人暗中勾结,会和十余万兵马,李息率领边将徐自为率领十万大军出征,不久后便平定了这次叛乱。
    此战过后,朝廷设置了护羌校尉,李息持节符领兵驻守。
    这一驻守便是九年的时间,直到刘破奴提出要将朝廷改制,刘彻左思右想找不大一个合适的人,这才想起了这位资历比卫青还老,战功也一点都不差,只是被抢了风头的李息,于是便将李息召回长安担任兵部尚书,并且进入军机阁成为第一阁士。
    刘破奴回来之后也简单的了解了一下李息的过往经历,只能说生不逢时,时运不济。
    当然,比起李广那种老倒霉蛋的直男将军,李息的命运无疑要比他好了许多。
    从早年的经历不难看出,在当时李息跟卫青的军事能力应该是相差不大的,就算真的有差距,也不应该如此大。
    而李息之所以没能崛起,基本上就是因为他出道太早了,加上刘彻太信任卫青了,所以在这两种因素下,掠夺了李息的一些气运。
    后面虽然李息依旧保持着足够的稳定,可谁又能想到大汉又出了个霍去病,于是李息只能继续甘当绿叶。
    再到后面卫霍都去世了,李息终于等来了他的转机,跟羌人的一战打的也很漂亮,但接下来却没什么跟匈奴交手的机会了,所以只能让他驻扎在羌人的地方镇守他们。
    看着满头白发的李息,刘破奴也终于明白为什么李广利战败之后刘彻并没有启用这位能力不错的老将了。
    因为年纪大了,年轻的时候身份的问题被压着,好不容易把他们都给熬死了,结果自己也老了。
    这么一看,刘彻的这个安排就很有意思了。
    比李息更符合军机阁第一阁士的人不是没有,比如说卫青的部下,公孙敖,比如说李沮,又比如说霍去病的部下赵破奴,路博德等等。
    但是内务阁下一任首辅基本上就是霍光了,这是人尽皆知的事情。
    所以在军机阁方面,就要想办法撇开卫霍集团,单独寻找一个第三势力的老资格上位,以此来对抗卫霍接班人霍光,免得让霍光一人独掌军政大权。
    刘彻虽然从来都不担心,但他也从来都不会不进行任何防备。
    刘破奴的军改,摆明了就是针对那些老旧军功贵族的行动,刘彻又怎么会在这关键时刻掉链子呢?
    毕竟李息本身有拿的出来的战功,就算是卫青见了,也得恭恭敬敬的称呼一声李将军,没有人能比李息更适合这个位置了。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