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快更新!无广告!
天朝历史上讲信用重合同的商人还是有很多的,近的例如糜竺,他就是个很有诚信的商人,也正因为这样,他的生意才能做得那么大,买卖几乎遍天下;远的有明清时期号称“汇通天下”的山西票号。
当然,这些票号的发家离不开官商勾结、走私违禁品出卖祖国等等龌龊阴暗的事情,但是,无可否认,如果他们不讲诚信,也不会有那么多人敢于将真金白银存在他们的票号里,换取小小的一张银票。
所以说,无论哪个人群中都是有好人也有坏人的,问题是,你不能保证你碰到的都是好人。在这种情况下,只能未雨绸缪,采取预防措施,不给坏人以可乘之机,以免自己造成损失,所谓的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就是这个意思。
众位内阁大臣现在就是这个意思,为免以后出现什么纠纷,绝了那些不良商人的念想,干脆不开这个口子,继续将食盐的生产牢牢地抓在朝廷手中。反正千百年以来都是这样的,大家早就对此习以为常,没有人对这一点有意见。
但是,不给他们盐场的经营权,怎样才能让他们拿钱出来建造水泥盐田呢?既要让马跑,又不让马吃草是不行的,尤其是对那些奸猾无比,唯利是图的商人,只有利益才是他们的第一驱动力。
众人又商量了一会,最后决定利用盐引吸引那些商人来投资。盐引是食盐官府专卖制度的产物,古代官府在商人缴纳盐价和税款后,发给商人用以支领和运销食盐的凭证。
不过盐引这个概念始于宋代,三国时期还没有。盐业专卖就是国家实行垄断经营,这种做法始于春秋时的齐国,创始人是管仲。不过在唐朝之前,食盐无论是制造,还是贩运、售卖都由官府一手包办,属于高度垄断的行业。
唐肃宗宝应六年,盐业进行了“改革”,官府把生产和零售权都交给商人,政府只控制批发这一环节。宋代之后又逐渐形成了“盐
(本章未完,请翻页)引制”,即商人花钱购买盐引。
刘厚在这个时候提出盐引的概念,属于对盐业作出重要的改革。众位内阁大臣一商量,觉得将运输与零售这个环节让出来给商人来~经营,官府只保留制造和批发的环节是可行的。
内阁本来就在头痛,现在的官僚机构太臃肿了,像盐业这种行业,如果由生产到流通的整个环节都需要设立专门的官方机构来~经营,需要的官吏数量实在是太大了,而且也不好管理,朝廷根本无需养那么多人。
现在将运输与零售行业踢出来,整个内阁的人都有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他们认为,只要生产与批发这两个关键的环节牢牢抓在手里,就能保证盐业的根本还是控制在朝廷手中的。
至于穿州过省,穿街走巷去贩卖食盐,交给那些无孔不入的商人更合适。所以,在刘厚提出盐引的概念后,他们迅速接受了这种理念。
而盐引,不但可以具有“债”与“仓单”的所有性质与相关的“交易”特征,在一定情况下,还可以作为奖励措施,引导那些盐商为朝廷办事。
例如这一次,官府需要投入大量资金修筑水泥盐田,那么就可以定下规矩,只有出钱帮助官府修筑水泥盐田的商户才有获得盐引的资格。当然,盐引依然需要钱去购买,出~水泥钱算是一个准入资格。
再例如,像明朝那样,可以规定盐商们需要送运粮食到边关,再从各个封疆大吏的手中换取他们手中的盐引。这就可以引导盐商帮朝廷运输军粮。
盐引就是一个香馍馍,也是一个巨大的诱饵,吸引着各大盐商纷纷按照朝廷的规定去办事,各位内阁大臣也是看到这一点,所以都一致同意这个改革方案,并大赞皇帝睿智。
刘厚对于再次剽窃了后人的智慧一点也不感到害羞,毕竟这已经不是第一次了,这种事做得多了,做着做着也就习惯了。盐引的概念一出,食盐和盐场的事情算是彻底解决了
(本章未完,请翻页)。
内阁只是负责拟定方案,具体实施还得六部去执行,所以,方案出来后,就没内阁和刘厚什么事了。而这个方案也的确给力,没多久,渤海沿岸的盐田就如雨后春笋般修建了起来,而且都是水泥底盐田。
盐业改革的消息一放出后,很多商人都如闻到了血腥味的鲨鱼一般,纷纷跑到渤海沿岸去找相关部门商议投资建造盐田的事情。商人的反应,远比当初内阁预料的要踊跃得多。
虽然投资一处盐田,只能得到这处盐田所产出的食盐三年的盐引,也即是说,只要他们投资用水泥建造这处盐田,他们就有权包销这个盐田三年内出产的所有食盐。
三年后,盐引的获取资格重新界定,但是,很多精明的商家依然能看到这中间巨大的利益。先不说这三年包销这处盐田的出产肯定能回本投资,通过这件事,和有关方面的官员搞好关系,打通关节,对于以后获取盐引也有莫大的好处。
当然,他们不知道,盐引已经让内阁的各位大佬上了心,到时候盐引的获取资格根本不是底下办事的官吏能决定的,到时候朝廷会统一制定规则,只有按朝廷的要求办好了事情才有资格购买盐引。
随着渤海盐田的纷纷建立,食盐短缺问题终于得到完满的解决,腌制咸鱼的用盐问题也随之迎刃而解。关公将新训练好的海军,甚至将原来的水军还有俘虏的原东吴水军全部拉出去,到江河湖海去捕捞鱼虾。
一时之间,半个天朝的百姓饭桌上都充满了咸腥味,这些都是水军们生产出来的咸鱼、咸虾、海带等海产品。这个时代的江河湖海都还没有受到工业污染,也没被过渡捕捞,江河湖海简直就是个大粮仓。
船队每次出动都能轻易得到丰厚的收获。很快,一些有钱人也看到了这里面的巨大利益,于是,慢慢地,开始有些人也打造船只和渔网,纷纷下水加入捕捞业,跟朝廷抢起生意来。
(本章完)
...
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