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快更新!无广告!
日军拼命向东南行动,不过在茂密丛林里实际行走可不是那么容易,根本没有现成的路,非得手脚并用钻过山沟,同时用砍刀砍出一条路出来。现实的问题是他们进攻时并没有从这里进军,所以根本就没有现成的道路,当初乘着船到了印度,现在海军兵力捉襟见肘离开了,他们只能硬着头皮开辟一条回去的路来。
头几天仍然可以坚持,但是第五第六天,粮食耗尽后,行军就变得艰难起来,越来越多的伤病号和马匹倒闭在路边,登陆印度的军马没有足够时间养膘,恢复长期海运的体重损失,就被投入这样艰苦的行军,头五天,就损失了八成。这使得部队大大损失了携行重武器的能力。
胆子较大的部队,开始沿着中国坦克开辟的道路向前走,虽然他们很清楚敌人跑到前面一定会在某个地方停下来,等着自己,但是并没有太多选择。如今,他们距离缅甸方向前来的接应部队还隔着400公里。考虑到这样的地形,几乎是不可能是几天内逾越,而粮食已经耗尽。士兵们尝试食用丛林里各种果实和菌类,收集盟军空投的食物,以勉强维持高强度行军。
大量日本士兵因为误食有毒的植物倒毙在森林里,一些部队难以为继,开始自行丢弃迫击炮和重机枪,,然后将驮马杀死吃掉充饥。中国军队在缅北野人山面临的一幕,降临到了日本人头上,这一切来的太快,只隔了三个月而已。
与此同时,沿着另一条路逃跑的第二师团在失去师团长指挥的情况下,渐渐消失在了丛林深处,孙立人的追击远没有褚亭长的坚决,他对温盖特的情报依赖比褚亭长高得多,但是温盖特提供的滞后的情报,并不足以让他掌握可能超越敌人的最优追击路线,反而因为行动笨拙,屡屡遭受敌人伏击。十天后,第二师团一部,已经与接应的49师团骑兵遭遇。
15军惨败的同时,得到了大本营最及时的增援,这部分部队原本是准备在印度登陆的,日军主力第15师团及时到达了缅甸,今后几个月,还会有几个新组建的师团陆续到达。东条安抚木村,缅甸会升格为一个南方军以下的一个独立方面军,最终将下辖10个师团,约20万兵力,这一遥遥无期的承诺,对木村没有现实意义。虽然攻陷缅甸之用了4个师团,但是就现在而言,10个师团到齐也未必能控制这个地区。
他现在吃到了林秀轩在缅北溃败时,偷偷安排下的战略遗产的巨大苦头,他必须将一半的兵力部署在怒江边,防止中国部队反攻,但是战线必须绕开松山这样巨大突出部,而变得不完整。
正因为松山的存在,宋希濂集团的几只杂牌部队屡屡读江发起袭击,甚至于一度攻入龙陵,与松山连城一片。56师团付出巨大伤亡才稳住战线。但是本质上,失去松山,怒江防御是不可能完成的,这一点木村渐渐看明白了。敌人什么时候过来,取决于他们的决心。
褚亭长通过电台指挥部队一路向南,在面临向海岸延伸的若开山脉,机械化行军无法继续的地区,才开始建立阻击防线。
若开山脉横亘在这里,造就了孟加拉与缅甸的天然屏障,山谷在这里收窄,森林覆盖减少,确实是优良的阻击区域。
他选择了河谷地带,一则敌人必走。二来植被覆盖较少,便于美英空军轰炸。这一战敌我兵力悬殊,这是空投补给的能力限制决定的。这也是他脱离419后的第一战,心里也有些没底。
所以他放弃了几处比较理想的阻击地点,进行逐次阻击,消耗敌人的计划,而是等5个营的主力全部到齐后,堆积在最后一道防线上,战术较之以往要求稳些,其用意是在饥饿拖垮日军前,不自动交战,过早的在丛林地带交战,他担心仍然携带重武器,体力较为充盈的日军,仍然有极强战斗力,会造成不必要的伤亡。伤亡,是他超越这个时代指挥官,时时刻刻都考虑的问题。
他的主力提前与日军2天到达预设阵地,如果突破这道防线,日军就进入了缅甸境内,当然还有很多艰难的路要走,但是他的坦克追不过去了。
他的部队迅速构建主要防线,又在防线后方建立第二道防线,预备敌人正面突破,或者抵挡从缅甸方向过来的敌人援兵。因为缺乏419情报支持,褚亭长对从缅甸过来的日军救援部队的位置掌握不是很清楚,所以要留下后手。
他的所有部队一共是五个营,两千人,没有配属野炮部队,另有十几辆坦克作为机动兵力。另外,还有徐冲的部队,徐冲已经重新分组了几个侦察小队,准备交战后,潜入敌人后方,他们的主要任务不是对敌攻击,而是为盟军空军指示目标,也就是说敌人步兵的攻击,必然会以森林为依托,这样可以躲过空袭,而这些部队的任务,就是将其暴露出来。
当然通过*和火光,在昼夜间为盟军空军指示目标的战术已经演练过儿很多次了,但是实战中并没有大规模使用过。史迪威高度重视这一新战术,在原来派驻的联络官行军中阵亡以后,又空投了四名下来。他尤为看重的,是褚提交的厚厚一摞的空地协同的设想和具体实施方案。其中,包括飞机与地面的临时电台联络;火光设置;风向对烟雾的干扰;小组进入和撤离等问题的讨论全都十分详细。
德军在西线使用俯冲轰炸机支援步兵的方式,成为这个时代步兵与陆航配合的最高技术参照,但是大部分国家无法逾越这样的高度,不过,褚亭长提出的要求更高,不仅仅是对敌人碉堡和火炮等固定目标的精确打击,还要对隐藏在丛林里的敌人纵队进行轰炸。现实中是否可行,他也不知道。
人安羌附近交战时,林秀轩曾经试过一次,但是当时英军蚊式战斗机投弹非常不精确,只是战术上达成了扰乱敌人的目的,但是杀伤并不大。这一次通过布鲁克的关系,他弄到了一些还在阿伯丁进行试验的武器,其中包括可以挂在在P38战机机翼下的空射型巴祖卡*。每架飞机可以携带12枚之多,分装在四个三联装发射器内,其简陋程度,甚至谈不上火箭巢。从12枚火箭的总装药上说,远比携带*要少,但是试验场上的数据表明,这种东西可以使陆航飞机迅速掌握精确的对地攻击能力而无需采购专业的俯冲轰炸机。对于普通飞行员来说,要学习发射这个玩意儿非常简单。只需带有一定斜度,对准目标飞过去,在大致距离和高度上,按下发射按钮,*本身的直线飞行能力和不怎么样的精度,可以一次性覆盖大约半公顷的面积。能炸到什么仍然需要看运气,但是至少精度是足够的。要让一架平飞的轰炸机,在500米高度将*投中这样大一个区域,平均需要飞一百六十次。而发射*,只需要两次。
某种程度上,褚亭长与布鲁克的私人关系已经开始影响本时代装备研发和使用的进度。布鲁克作为战争英雄,对于前线武器的需求所提供的意见,是具有指导性的,一些仍然在实验的武器被优先提供给了褚亭长使用,褚亭长当然知道,这些东西是行得通的。
现在他的两千人需要面对一个一万多人的师团,以及可能从背后杀到的敌人援兵。他让徐冲带着一支小部队深入到南方警戒敌人,一旦有后方援兵出现,可以提供有效的早期预警。
船越最先到达的部队到达山口与严阵以待的中国军队交了一次手,没头没脑乱闯的日本兵一个小队,被机枪阵地伏击,丢下20具尸体退了回去。可以看到敌人没有离开,而是在森林边缘探头探脑,显然敌人兵力还没到齐,需要集结一下兵力。打死的几具日本兵尸体看上去形容枯槁,军服破烂,发现武器保存完好,子弹还剩十几发,身上找到一些包饼干的纸,是美国人空投的。
船越中将到达前沿,首先接收了先头部队的敌情报告,意识到敌人跑到前面是在这里堵自己。他一路都在观察丛林里机械化行军的痕迹,包括各种履带印和空投场。由于一架美军DC3空投时坠毁,他还得到了空投的详细计划,并大致判断出这支敌人的力量不会太大,规模在1500致2000人,坦克以外最重型的武器是60毫米迫击炮。
他在陆续到达的部下面前表现出了沉着的一面,他向大家祝贺第一阶段撤退的成功,部队分解成十几股在可怕的热带丛林里行军,没有食物,没有药,没有向导,没有指挥的情况下,竟然能汇合得七七八八。他认为只有日本军人能做到这样的艰苦行军。随后他查看了武器,发现情况不是很好,大部分迫击炮和重机枪分解后,保留了下来,但是弹药丢弃了很多。每挺机枪凑不到一个基数弹药。迫击炮平均分配十几发炮弹。整个师团的马匹全都没带来,显然都被吃掉了。
他知道进攻势在必行,再有拖延,就要人吃人了。
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