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快更新!无广告!
半履带车的机枪压制住了敌军迅速靠近。部队迅速通过交通壕向后转移,将能带走的武器全部搬走,此时半履带车已经堆满了树枝,准备引燃。
这些车辆在山谷里机动不便,何必胜将其部署在这里原本就是大错特错,褚亭长将错就错,将其组成一道日军没有预料到的防线,进行临时阻挡,硬是将敌人趁势咬住中国军队的计划打乱。日军开始猛攻这些车辆组成防线时,车上士兵将能带走机枪带上撤离车辆,离开时,点燃了汽油。七十辆战车首尾相连,开始燃烧。天上飞过战斗机,清楚地看到了山谷中的火龙阻挡住了日军。现在中国军队撤到了最后一道防线。他们已经杀伤了超过3500名以上的敌人,第31师团的主要战斗力,已经消耗殆尽。现在就看谁能坚持到最后。
此时褚亭长已经在返航途中,他心里没底能捆住这股敌人,他真正担心的并非眼前敌人,而是背后的敌人救援部队,目前若开杀过来的49师团完全没有动静,听不到其电台活动,美英飞机不间断飞过森林上空也没有发现动向,日本人行动诡异,所以这是绝对不能看做让人安心的信号。
按东方军事思想,如果敌人真来不及救援,应该大量使用电台进行呼叫,以假示真,这样谜一样的静默,反而让褚亭长感觉有鬼。他装神弄鬼多了,看谁都有鬼。不得已,他拉下老脸,请求美英美英立即空投下侦察兵,保障自己部队后方安全。这样一旦敌人从背后靠近,他至少来得及撤军。歼灭敌人个把师团并非他的首要目标,保存实力才是首要的。
史迪威也很担心这里的情况,他急迫地需要褚亭长的部队,替他打开反攻缅甸的局面,不希望这支部队收到损失。
原则上,把美军人员扔到敌占未知地域是不可行的,但是他必须不惜一切代价增员中国军队。政治上的考虑,日军大本营正准备在澳大利亚发起登陆,他们的海军暂时放弃孟加拉湾,就是为了集中运力,保住澳大利亚攻势。因为在大本营看来,澳大利亚的战略地位更重要,而且孤悬海上,比印度要容易占领得多。他们在缅北采取的策略,改成了增兵拖延,预计将兵力增加到10个师团组建一个方面军,用来抵挡盟军进攻,一直到澳大利亚战事结束,再回过头来展开反击。
华盛顿给史迪威施加了巨大的压力,要求他势必拖住敌人更多兵力和补给,也就是说他必须帮助褚亭长冒险。现在他豁出去了,立即着手将一些具有发报能力,却来不及接受丛林战训练的美国军人,扔进地图都不完备的若开北方丛林里,这意味着这些人中可能有一半无法活着走出这片原始丛林, 但是他太迫切想知道下面的情况了。
同一时间,九州鹿儿岛东侧海军靶场。牧野与浅野并排坐在一起海滩上,看着海面。他们能坐到一起并不是因为他们已经和解,而是因为牧野主持的新式武器的第5次试验,前面4次全都失败。牧野改进了弹体更改了操控方式,但是他预测这枚指令遥控火箭,今天也很难中靶,不过他要的本来就不是一蹴而就。
由于为发射架上的*加注液体浪费了太多时间,天色都已经渐渐暗淡下来。空技厂的技术人员建议牧野放弃今天的实验,改到下星期,但是被牧野断然拒绝。他下令靶船开灯,增加能见度。他不想再浪费时间,因为打捞春日丸的工作也必须由他主持,而这里的武器项目在他离开前,最好有所进展。可惜的是,整个项目中能够理解他对这种武器意义的,凤毛麟角,而帝国大学的学者又流于理论,所以并没有找到能够交托工作的人。浅野当然不在他的视野之内,因为浅野根本不具备基本的工程素养。
今天要试验的火箭已经被命名为樱花弹,不知道上层谁起的名字,看来历史即使改变也有一脉相承的部分。可以看到发射架上那枚圆滚滚的*上方,有一个凹槽,那里是驾驶员的位置,虽然有人驾驶自杀弹被他说服了山本,强行叫停了。但是海军正在流水化生产的这批*上,都预留了驾驶员舱的空间,以备牧野的计划失败,好继续搞自杀武器。
按照他的想法,这枚*的实用阶段,是利用新式雷达探测海上目标,并通过指令控制*飞向目标。第二阶段要能够从空中发射,并通过飞机装载的雷达越过地球曲率,发现更远的目标。
海军刚刚利用缴获的英军雷达在开发类似的米波雷达,但是大本营横插一杠,希望开发一种既能对海测距测角,又能对空测向,最好还能进行通讯的多用途电探,这种瞎胡闹使得进度减慢。牧野提出,不同门类的雷达必须分开,这些功能不可能通过一部1.2米波长雷达完成,但是海军也觉得军舰顶着太多奇形怪状的天线,就无法安装巨大的光学测距仪了,而且重心上移,会影响舰船的复原性。
所以今天他实验的,仍然是一种光学瞄准,经由人工指令操控的火箭。事实上,用21世纪的眼光看,他主持的这项工作进度是惊人的,一号弹炸在发射架上,二号在空中乱飞掉到控制台不远处,三号能够沿着测量角飞向目标方向一公里,掉入海中;四号将这个距离扩展到了6公里。距离12公里外的目标,其实已经不远。但是海军对速度仍然不满意,他们随时可以找到志愿者驾驶这种东西撞击敌人,山本已经被澳大利亚的敌情逼的要吐血,他迫切需要一种新式武器一劳永逸消灭美舰队。
“你这个东西试了那么多次,怎么还是这个熊样?加装个燃料这么久,怎么实战?”浅野不耐烦地说道。
“你对工程一窍不通,这并不是实战化的武器,而是需要不断改进的工程样品。如果不是弹体上面留了这么大一个缺口,弹体重心设置会简单得多。进度也不会一拖再拖。”
“我真不明白你搞的什么鬼?”浅野不客气地批评道,“既然还需要人操,为什么不让海军把他们设计成自杀机,直接由士兵驾驶冲向目标,立即可以投入实战。”
“那样日本仍然会战败,我要的是一个可以有效操控的成熟弹体,即使仍然需要光学跟踪,但是只要自动驾驶仪和指令控制这两套系统成熟,将来通过中央处理器,整合雷达将会十分便利。”
浅野摇了摇头,以示听不懂他说什么。
海岸边,有人向牧野挥了挥帽子,示意加注燃料完成。
牧野拿起望远镜观察远方的靶船,这是从上海缴获的英军海燕号炮舰,因为触礁一次无法修复,海军决定拿它充当靶船。它停在了12公里外,上面打开了照明,以便射控人员能找到。
发射架附近人员开始撤离,后方50米的射控台开始发射前准备,发射指令由电缆传达。整个操控组由四个人组成,由于无线电高度仪仍然停留在设计图纸上,所以飞行高度也需要一个人手通过手轮来控制。
射击原理为三点法,瞄准系统、*和目标始终保持一直线,直到撞到目标。射控观察由一台25倍光学测角仪担任。射手需要不断操作手轮,使得*保持在中心位置上。完成控制,对操控手要求极高,稍大的动作,就会导致*乱飞或者直接栽到海里。可靠的雷达还需要等待过关的磁控管量产,目前是所有短板中最关键的。即使打捞出春日丸,也无法补上这一课,所以必须靠本时代处于三流技术国家的日本自己迈过这个坎。
浅野不以为然地抽起烟来,全然无视这个地方方圆一公里内严格禁烟。牧野不理他,下达了实验命令,肥胖的火箭骤然点火,划过发射架,飞向天际。为了不重蹈覆辙,他重新设计了发射方案。初始阶段,*升空至200至500米高度,由跟踪人员保持角度对准即可,在计算距离过一半后,再下降高度,寻求撞击目标横截面。虽然仍然是人操,但是将来雷达指令操控的雏形既是如此。春日丸上,由大量防水包装的4至16位中央处理器,能捞起一包,大约就有1200片,经过简单编程,足够他将这一年来东拼西凑的技术整合起来。当然最低的门槛,他需要一种可以横向静稳定的飞行器。因为简单编程不可能解决复杂飞控问题。
火箭飞向目标,射控组一名成员不断念出一个倒计时时间,提醒操控手降低高度的时机。这枚火箭可以在150米高度保持比较稳定的飞行,但是150米高度必然飞跃目标,所以只能在最后阶段降低高度至20米以下,这需要操控者手上的功夫。这些操控人员并没有模拟器可以反复训练,并且不断被上级告知,每一次射击失败意味着30万日元打了水漂。心理压力可想而知。
眼看着尾焰越来越低,几乎贴到水面,牧野的心也到了嗓子眼,他知道这样的高度,无论是光学观测还是指令精度已经很难细微控制,随时可能撞到海面。
一团火焰在靶船上升起,*没有携带配重,而是直接携带了一个600公斤的装药弹头,这是海军的意思,为了节省时间同步实验穿甲引信。
牧野唰地站起身来,激动地手上望眼镜差点抓不住。他看着那艘1200吨的英国战舰从中间开始燃烧,并且迅速地下沉。
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