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真是六月十二到的房州。
作为知州,他觉得什么都新鲜。
老爹觉得他年轻没有经验,派了老管家跟在身边,帮着他张罗。
看不起谁呢?
李真原本书生,后来带了两年兵,自然有了军人的气质。
干什么事都有股不服输的劲儿。
李裕正是看中了他的这股精气神,才委以重任。
房州位于襄州之西,境内有筑水、堵水均与汉水相通。
北有武当山与均州相隔,东有荆山与襄州相连。
西南有大巴山横亘在房州与夔州之间。
中部是房山。
房州南部都是山地,没有河流,影响了生产生活,只有散落的村寨,没有大城。
在武当山与房山之间是为山地平原区,筑水、堵水、孔阳水均流经此地。
府治房陵及下辖的永清县、竹山县、上庸县均在这块平坝上。
房州四城只有一万四千户,七万人口。
至于散落于南部山区的人口,则没有户籍统计。
李真用了一个月的时间,把房州四县都走访了一遍。
满眼都是荒山荒地,人口稀少,根本就没有开发的基础。
缺人哪!
别看中原大地,有大量的无地流民,有些偏远州县却有着大量的荒山荒地无人开垦,这就是资源不均。
人口也是资源。
像房州面积不小,人口很少,没人愿意生活在大山的包围之中。
李真刚返回房陵,就接到了襄阳的指令,准备安置难民。
真是瞌睡遇到枕头。
正想着缺人手,这就送来了,欢迎!
他发出州令,各县丈量荒山荒地,备桉在册,沿水源规划村屯,准备安置难民。
很快从谷城转运来了大量的难民。
这些人竟然都操着汴州的口音。
每日转运来的人口高达千人。
按照规划,每个村子凑齐百户,千人左右,就指定村长里正,上山伐木,建屋居住。
房州没有多少存粮,只能从襄阳运来。
现在已经要进入八月了,也过了农时。不过这些新房州人没有失去希望,力所能及的建设自己的新家园。
房州别的不多,就是山多。
山上的树木众多。
仅月余时间,一座座农庄就拔地而起,村庄周围的荒地就已经割去了杂草,翻出了崭新的泥土,在大太阳下暴晒。
难民的口粮很简单,有一部分是从襄阳运来的粮食,一部分则是山上的野菜。
吞噬
这样可以菜代饭。
李真这段时间为了能让这些难民活着,费尽了脑筋。
河里有鱼,山上有野物和野菜。
他发动各村的青壮,上山下河。
每村建立公共食堂,所有粮食必须交到村里统一安排。
他的这个办法还真管用。
每家每户都不再藏私,粮食定量,按人头分配。
在房州的最西侧孔阳水畔,李真走进一个新建起来的村庄。
村子是新建的。
一条土路的两侧,用木头搭建了成排的房子。
房顶是茅草棚。
虽然大旱,可这里反而气候湿润。
早晚雾气昭昭。
河水尚算充沛,村子周围的荒地已经开垦了出来,栽种了蔬菜。
村中三三两两的小鸡悠闲的散着步,在路边啄食小虫。
靠近村子的小河里,一群群的麻鸭在水中扎着勐子,黄橙橙的脚掌蹬着水花,屁股朝天,在水中寻找着食物。
远处河面,一团团白云铺在水面上,缓缓的飘来。
“那是什么?”
“咳咳,二郎,这是鹅。”
老管家回道。
“哦。”
李真见过鹅,可没见过这么多。
这群白鹅有百十只左右,顺着水流在河岸边吃着水草。
功夫不大,又有一群白鹅顺流而下。
李真转头询问村正。
“村正,这鹅顺水而下,不会丢吗?”
“呵呵,大人有所不知,我们在上下游用木头做了个水坝,不影响水流,鸭、鹅到了水坝就过不去了,自然安全。”
“哦?这个办法好。”
李真一听,心里佩服。百姓的土办法还真管用。
“你们还养了什么?”
“大人,我们山坡上养了些羊。”
“哦?去看看。”
众人出了村,往村后的山上望去。
绿油油的山坡上点缀着星星点点的小白点。
在绿草如茵的山坡上格外的显眼。
“有多少啊?”
“回大人,有五十只。”
“这些鸡鸭鹅,还有羊,你们从哪里弄来的?”
李真很好奇。
这些逃难来的人,基本都是身无长物,怎么有钱买这些东西?
“是县令大人给我们的。鸡鸭鹅给的是卵,每个村子都分了些。这羊么,是从当地村里赊来的。一个多月的时间,就有了现在的这些。”
村正是个四十多岁的汉子,对生活充满了信心。
“嗯,好啊。”
看着这些自发性的生产,李真心里感慨,果然是只要勤劳就饿不死人。
他接连走访了几个村庄,情况基本相同。
返回上庸,李真走进了县衙。
有衙役拦住李真一行。
得知是知州老爷来了,衙役腿都软了。
赶紧通禀。
很快,一个满头灰白的中年人迎了出来。
此人正是上庸县令陆宜。
多年在县令的位置上没有升迁。
“陆县令,移民安排的如何?”
“知州大人,我刚从下边回来,一切都好。”
“今年冬季的口粮从哪里来啊?”
李真觉得陆宜能想到给这些移民安排养殖项目,应该有所考虑。
陆宜略作沉吟说道:“回大人,我县有移民三千户,近两万人口,移民还在陆续进入,预计还要进入两千户,这么多人口,所需口粮是巨大的,仅凭本县是没有能力解决的。”
“嗯。”
李真点点头,陆宜说的是实情。别说他们上庸县,就是房州都解决不了。
到现在为止,整个房州进入移民两万户,近八万人口。
襄阳已转运来五万石粮食,这也只是解了燃眉之急。
现在移民人口已经超过了本地人口。
房州的承载能力有限,不能再多了。
返回房陵。
李真立即给襄阳呈报。
“主公明鉴:房州地狭人稀,资源贫瘠。现已接收两万三千户移民,人口九万余。”
“虽新村已建好,荒地也已开垦,然时节不对,无法种粮。”
“九万移民过冬口粮尚无,急需准备,否则今冬将有大饥。”
他转笔又把房州的新办法写了上去。
“有上庸令陆宜,给移民每村鸡鸭鹅卵,由村民孵化,沿河放养,上下游用木筑坝,水流依然,可自然生长。”
“山坡放养山羊等物,均可作为冬季口粮。”
“只数量较少,难成大器。”
襄阳城节度府。
李裕看着李真的奏报,一会皱眉,一会舒展。
李真只是操心房州一州之地,李裕要操心的却是整个南阳系地盘。
在李裕将鲁阳关、方城关放开之后,每天过关人数多达万人。
一个月下来,就有三十万河南人口进入了荆襄。
不仅如此,从长安来的难民人口数量也是激增。
李裕现在严重怀疑,关内道和河南道的人是不是来了一大半?!
八月初,他收到了朝廷的诏书。
自己的镇南军留后转正了。
条件就是在关内施粥,加快难民转运速度。
李裕能不头疼吗?
两边加起来至少有五六十万人口,只吃饭不干活,这谁受得了?
肯定不能让这些人都集中在南阳,往下分吧。
李裕也有心眼,把这些难民中的匠户留在了南阳,其他人口都往南运。
荆南留下十万人口,湘北留下十万,湘南留下十万,江西二十万。
这就是五十万的空间。
自己的荆襄和南阳再留下二十万,应该问题不大。
李裕相信,南阳和荆襄提供二十万人的过冬口粮是没问题的。
“看样子,李真在房州干的不错,你看看。”
李裕把呈报递给了王厚协。
王厚协看过之后,说道:“主公,应把这些办法通报给各地,让他们照葫芦画瓢,还是能节省很多口粮的。”
“嗯,这个办法可行。”
李裕想了下,继续说道:“给各县下发些食盐,那些肉食可以腌制起来,留着冬季当口粮。”
“好,我这就下发。”
很快,南阳、荆襄、江西有德王府诏令,指导各地移民的生产,一场打鱼摸虾腌制过冬的运动在这些地区展开。
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