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的工读学校

第四谈:你是什么类型的父母

    
    一位来自湖北的家长告诉作者,其实我们挺疼爱儿子的,有时候他做得很不像话,我们都忍气吞声,给他留面子,毕竟要中考了,不能破坏孩子的情绪,他发点火使点小性子,我们做父母的都忍了,比如有一次他竟然带着四五个同学回到家里当着我们的面打麻将,而且还是那种带点“刺激”的,我们真不知道该不该说他。谁知道,他竟然迷上了赌博。
    这太夸张了吧?!
    还有一位父母告诉作者,我真的要崩溃了。从小学二三年级开始。他做作业的速度就特别慢,每天晚上不熬到11点都不算完。学校也是,搞这么多的家庭作业,大人不陪着孩子不行,还要辅导他,孩子上几年级,家长就上几年级。但最后还是让孩子厌学,成绩一落千丈。屡屡逃学,学习学不好,上网打游戏却好的不得了,家长也没有办法整天盯着他,天天晚上放学,一个一个网吧找他,留了一级,还是跟不上,我该怎么办?
    还有一位家长,则完全是另一种生活状态,她挺想得开,反正这孩子交给了学校,学习由学校管理,平时爱咋地咋地,只要孩子健康就行。
    父母的心态还有很多,但这三种很有代表性。
    二十一世纪,教育的范畴正在逐步扩大,除了学校、社会以外,家庭教育作用越来越凸显。在接触问题少年家长的过程中,作者发现由于家长自身素质的参差不齐,绝大多数的家长,都会在教育子女的问题上,不会营造关爱平等和谐的家庭气氛,缺乏与孩子的沟通,缺少对孩子的耐心与关爱。这是比较普遍的一种现象。
    在有些家长身上,甚至存在着不少偏差和问题。以至于导致了孩子成长中的畸形发展。
    这种偏差和问题直接体现在父母教育子女的方式上,而且呈现出多元化的倾向。失之偏颇的教育类型,往往带来非常负面的结果,甚至影响到孩子成长过程中理性、道德、行为、心理的全面偏差。
    根据我们所接触到的问题少年,包括犯罪少年,常常可以见到的几种父母类型。
    一、“严厉型”的父母
    严厉,并非对孩子过于严格要求,而是在教育中带着苛刻。
    有许多家长对孩子有很高的期望值,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这本无可厚非,人之常情,但是有时却过高估计了自己孩子的智力水平和能力发展,总认为自己的孩子要比别人家的孩子强。想尽一切办法揠苗助长,为孩子勾画出无比美妙的前景,把自己的所有想法强加于孩子。这样的父母对孩子要求甚高,如学校的作业、测验、考试达不到他们的要求,就一顿指责,并不时让孩子做一些难题,试图增加学习时间来提高学习成绩;有的则大量给孩子请家教,或对子女进行特长投入,整天让孩子报这个特长班、参加那个兴趣班。弄得孩子精疲力竭。
    过高的期望值势必会给孩子带来太重的心理负担。小的时候尚可,一进入成长期,立刻引发孩子的逆反和叛逆。他们做作业出现拖时间,甚至把作业本丢弃逃避做作业,逃学,离家出走,结伴到网络上寻求虚拟空间。
    二、“打骂型”的父母
    此类家长多数信奉“棍棒底下出孝子”,“孩子不打不成器”。
    平时不善于管教孩子,因此对孩子习惯于比较简单粗暴的教育方法。不分青红皂白。一味打骂。学习不好打,犯了错误打,在外贪玩打,老师反映打,择友不慎打,不听招呼打,与人吵架打,夫妻别扭打……打打打,整天摆出一副“恨铁不成钢”的架势,仿佛与孩子天生有仇,不打不解气。有时候打的孩子遍体鳞伤,打的孩子不敢回家说真话,这样很容易伤害他们幼小的心灵。
    为了不挨打或少挨打,孩子学会了撒谎、欺骗和推诿、推责,学会了做表面文章。
    同时,打多了,也造成极其强烈的仇视心态,不再在乎父母的恐吓和威胁、利诱、承诺,继而发展到打不怕、不怕打,越打越觉得英雄。其行为也或多或少地影响他们人格的发展。这样的家庭也是问题少年产生的一个诱因。
    他们会用父母教育自己的行动方式,去对待身边的同学。用简单粗暴的性格特征,在以后的成长路上,去对待那些可能对自己带来不安全感的人和事,对老师、对朋友都缺少一种信任感。偏执、记仇。
    所以“棍棒”教育是最失败的教育。
    三、“娇宠型”的父母
    此类家长包庇孩子,忽视孩子的缺点,纵容孩子的不良行为。
    比如,当孩子与其他同学、小朋友发生矛盾时,不是在自己孩子身上找原因,而是一味去责怪别人。甚至为了一点小事,父母偏信孩子的话,去找老师和学校评理,就是人们常说的“护短”。
    而有的家长,对孩子百般呵护,又以另一种方式出现。他们会想尽一切办法为孩子谋利益,创造成长条件,比如经常为给孩子调个好座位、找个老师给点照顾。
    还有的家长,舍不得让孩子吃苦,“只要学习好,什么也别管”,让孩子养尊处优,好吃懒做,孩子要什么给什么,溺爱娇惯,致使孩子心理不能健康成长。
    自古纨绔少伟男。娇生惯养,溺爱护短,会严重影响到孩子发育的心理健康,非常容易产生出孩子的自私、狭獈、斤斤计较,缺乏集体精神。
    四、“工作型”的父母
    此类家长整天借口工作忙,在外应酬,对孩子的一切不管不问。推给爷爷、奶奶、配偶或保姆。偶尔问一下,也是大把大把地给钱,或者是带着孩子出席一些不宜的社交活动和酒宴,来宠幸孩子。特别是一些长期在外工作的“空巢”家庭和单亲家庭的孩子,得不到应有的家庭关爱,在家庭教育上当“甩手掌柜”,很容易使孩子的管教失控,甚至完全不了解孩子。他们与孩子的牵挂不再是亲情,而更多的是利益。
    这种缺失的背后,更多的是缺少亲情,在他们成长最需要帮助的时候,缺失了父母的帮助。进入成长期,他们最容易受到诱惑,最容易受到不良环境的影响。
    在工读学校,几乎每个问题少年都有一个非常亲密的小团伙,而仔细看,大多数团伙中的问题少年,都来自单亲、留守少年、隔代管理的家庭。
    年轻的父母们,工作再忙,别忘记了孩子,生育了他们,就要对他们负责。而对他们负责,也是对你自己负责。做父母的成功不叫成功,孩子的成功才是父母成功!
    五、“自由型”的父母
    此类家长基本上对孩子的成长,放任自流。
    我们常常可以看到,父母自己打麻将让孩子陪着,自己喝酒让孩子陪着,自己做生意让孩子陪着,甚至自己有个小情人也不避讳孩子。
    孩子想上网说一声即可,孩子不回来过夜也不管不问,孩子在外面交什么样的朋友,带回家一律款待。早晨给一把钱自己买吃的去,晚上回来作业本上签字让孩子代签。
    当我们和这类家庭的父母讨论,为什么这样宽松,他会呵呵一笑告诉你,宽松有利于孩子的成长。再说,我也不懂,我也辅导不了他,不放开手孩子永远不会走路嘛。
    听起来父母也是一肚子的道理,真的如此吗?
    这种父母对孩子成长的另类不作为,是很多问题少年辍学的重要原因。
    六、“满足型”的父母
    现代生活条件好了,很多年轻的父母受教育程度的提高,想尽办法为孩子创造优异的成长条件。这种情况也容易出现孩子成长中的问题。
    “满足型”的父母,之所以愿意把孩子的教育支出,列为除了房子以外最重要的家庭支出,一是出于攀比和虚荣,想用好的教育环境与条件,代替自己的家庭教育付出;一是错误的观念作祟,认为只有好的教育环境和条件,才能培养出优秀人才。
    有的父母自己节衣缩食,却让孩子挥霍无度;对孩子成长基本上是有求必应,最大限度地满足孩子,穿名牌,用品牌,吃名食,孩子的零花钱、压岁钱太多,生长的环境太优裕。自己宁愿让孩子颐指气使,也不愿对孩子指责。对孩子的过分满足让孩子的胃口越来越大,十分任性,缺乏教养,钱不够就去偷,稍不遂愿就绝食要挟,结果换来父母更大的让步和妥协。
    七、“和稀泥”型的父母
    把孩子当做朋友是一种正确的教育方式,但是有的父母则并不完全是这样。
    他们过分讲平等,讲民主,不讲原则,不认真帮教,从不打骂,包括对孩子成长中的缺点也是一团和气,以“讲道理”为借口,睁一只眼睛闭一只眼睛“和稀泥”。造成孩子在原则和是非观念上不强,缺乏正义感,在成长中不求上进,得过且过。
    ……
    不一一赘述,写的有点多。
    家长朋友,我们真的应该思考一下,我到底是哪种父母?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