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落徽径

第六十章 低服

    
    侍女明显有些为难:“君后,您都答应王君了。”
    余纤纤双目呆滞道:“他答应我的也没有做到。”
    “君后娘娘您忘了,王君已经答应了您不会深究公主殿下的事了。”侍女着急道。
    余纤纤将头倚在床边,合上眼睛,面容上尽是一种疲惫苍凉,她并未说话,只是静静在脑海里回忆着往昔的一点一滴。脑海内,她这一生无法磨灭的事,一桩桩一件件闪过去,仿佛一盏走马灯亮起来,将她的毕生一一摊给她看,此时,她是一个第三者,她已入黄泉冥府,她有痛苦的回忆。
    而每每当她想起二十几年前,她在水城城外,在一片硝烟里,走向翊国的营帐,她仍旧触手可及曾经的那片冰冷。古壑轻声告诉她,你得去。声音还是像向往一样柔和,但却带着不容置疑。如同掉进一座巨大的冰窖,她冷了很多日子,身子在没暖起来过,心也渐渐的凉了。那些画面,只要稍加回忆,便还在眼前。无数的翊国士兵,咬着牙,举着的刀立在道路的两旁,眼睛里的恨意,凝固着深渊一般的邪恶和暗黑,就那样粘在她身上,如影随形地跟着她走进翊国军队家眷的营帐里,只要再给那些士兵加上一个命令,那些冷硬的兵器就会瞬间转化为屠刀,砍在她身上,让她死在自己丈夫的眼下。没有人敢对她下手,但她已经手脚冰凉发软,待进入到营帐里时,她已经几乎眼前发白......
    她绝不能让赵莘莘也进入这样的境地,她不能妥协,她绝不妥协。
    满心的悲凉又涌上心头。可是赵庆义已经不再信任她了,不仅不信任,还心怀忌惮。但她仍旧不相信她的夫君会伤害自己的亲生女儿,赵莘莘是她与赵庆义唯一的孩子,她不相信赵庆义会如此狠心。
    余纤纤看着窗外近处的一束杏花,扶着床沿的手紧了紧。
    她吩咐身边的侍女道:“如新,去把上一年那一只素银圆瓶找出来,我要去采杏花,做杏花酥。”她的眼中有就没有什么光,但是人的身子却立起来,似乎重新有了支撑。
    侍女的眼中泛起欣喜:“太好了,娘娘,您终于想通了,我这就去拿。”
    她带着如新和素银圆瓶来到杏花树下,采摘杏花。她很喜欢杏花,自幼就喜欢,满树的杏花将谢时,她能触到天地之间的那种纯净的雪白。在她幼小之时,视角就变得有些奇怪,她不那么喜欢雪,反倒是杏花满园盛放时,才能感受到安静。
    无人能知她生下女儿时的欢喜。那一年的春寒退得早,院子里满树的杏花提前盛放,起初是红嘟嘟的,一朵一朵俏丽在枝头,偶然一场春雨,打下一朵来,恰好落进窗子,坠在她的梳妆台上,那花朵边,便是她在孕期花了几个月时间亲手一针一线亲手绣给女儿的一双虎头鞋,鞋帮侧还绣着雪白的杏花。那个清晨她醒得很早,怀抱着女儿,见到了这一景,温暖和生机烙印在她心上。
    明知不可为,可赵庆义还是微服来看她了,虽只是无声地在帘幕外站了一会儿,但足以抚平她心里的褶皱,让她寻常女子的一颗心,变得温暖而熨贴。女儿和赵庆义,是她的一切。
    她不过只是一个寻常的女子,她对古壑有过仰慕,有过情谊,有过盟誓,有过怨怼,有过愧怍,但就在那一刻,这一切她都放下了。那些曾经的爱慕,最终真正的变成了曾经,有的人是她靠近之后才觉恐惧的,她把全身心都交给了女儿和赵庆义。
    赵莘莘的周岁抓周礼上,赵庆义也到了,他坐在堂上,眯着眼睛,看白白胖胖的赵莘莘被奶妈抱出来。赵莘莘咿咿呀呀的,手手脚脚都在挣脱抱紧她的怀抱。
    满桌的小物什儿,拨浪鼓,珍珠短剑,碧玉步摇,彤管,金汤匙,小卷经文,小木马,绒花,点心......但赵莘莘没一个看得上的,只是心不在焉的趴在奶妈怀里,露着两颗小白牙笑。无论拿桌上的什么玩意儿逗她,她都不为所动。直到赵庆义从堂上走下来,自身后拿出一朵雪白的开得大好的杏花,放在桌上,才让赵莘莘起了兴趣,舞着两只小手,去抓桌上的杏花,捏在手里不放。赵庆义于是又拿出一朵,递到赵莘莘眼前,这回便是连着赵庆义的手也一起抓住。小白牙露在外面,水灵灵地笑,口涎从嘴角溢出来,挂在唇边上,滴落下来,就沾上了粉嫩嫩的锦布衣服,伶俐又憨傻,娇柔得很可爱。
    赵庆义也笑得十分愉快,眼中的怜爱在群臣跟前更加的不加掩饰,回宫之后更是让身边的大太监亲自领了一批杏树苗来,在古府种下,算作赵莘莘的生辰贺礼。余纤纤觉得那是自己生命里迄今为止最为美好的一天。
    她喜欢杏花,赵庆义就随身带着,赵莘莘也独独对杏花最有兴趣。许多年过去了,赵莘莘也还是独独稀罕杏花,哪怕每至暮春,满院都是白茫茫,纯白的杏花堆叠成了团团云层,她也还是万分欣喜。
    她站在杏花树下,身边的大太监和大丫头纷纷上前,拿花杆子取花,不过一刻钟就摘满了圆瓶。
    “娘娘,花采满了。”如新过来道,一双眼满是欣喜。
    余纤纤微笑着看着圆瓶里纯白的花瓣,从一旁的竹篮里拿出一支,递给如新:“把这杏花给王君送去。”
    “是。”如新笑着应下。
    赵庆义坐在琮政殿后头的琮轩阁中,这琮轩阁是专供君王议事之后休憩的,正殿左右放着十把小叶紫檀官椅,而如今,这十把官椅上乃至整个正殿里足足挤了有二三十个装束整齐的大臣,七嘴八舌吵着。
    赵庆义在高位坐着,两指揉着太阳穴,双目合着,任他们吵。
    “王君,臣冒死进谏,少君已不幸被刺,而国不可一日无储君人选,臣建议,将流放在外的大王子召回,已被不测。”
    “臣有言,大王子居心叵测,不可再用,臣提议将三王子从封地请回,接替少君之位!”
    “王君,臣以为,如今最能够承袭少君之位的莫过于四王子......”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