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中兴大帝

第四百一十三章 定心丸(2)

    
    午时刚过,思虑再三的邓世秋,与程仲地再次商议,准备下达命****留下一千名军士驻守万县,其余一万五千军士,以及秦良玉麾下三千白杆兵,包括被俘获的数千名俘虏,从陆路出发前往南充,与马士英率领的大军会和。
    邓世秋与程仲地都曾经在原山东总兵刘泽清麾下效力,都曾经遭受排挤,以往的教训历历在目,让他们不敢擅自做主。
    当马士英派遣的传令兵出现在万县县衙的时候,邓世秋与程仲地悉数感觉到震惊,应该说他们的作战行动异常迅速,保密消息也做的很好,马士英居然知晓他们拿下了万县,而且这么快就派遣传令兵前来,这很不简单。
    从传令兵口中得知,马士英率领的大军,已经拿下了防御薄弱的达州、渠县和大竹县等地,下一步准备要拿下顺庆府衙所在地南充,大军目前在渠县修整,严密封锁消息,迄今为止,朝廷大军进入四川的消息还没有完全泄露。
    一旦马士英率领的大军开始进攻南充,则朝廷大军进入四川的消息将无法保密,张献忠得知消息之后,肯定会做出相应的部署调整。
    邓世秋和程仲地百思不得其解,按照道理来说,马士英应该要率领大军长驱直入,拿下南充,邓世秋率领大军赶赴南充,两路大军会和之后,做好进攻潼川州、重庆府和成都府的准备,为什么会马士英停留在渠县休整,且严密封锁消息,难道在等着邓世秋他们吗。
    县衙大堂,邓世秋、程仲地、秦良玉、秦翼明、秦拱明等人看向桌案上面的信函,那是马士英让传令兵送来的信函,过了好一会,思索之后的邓世秋才拿起桌案上面的信函,交给了身边的行军师爷,他们这些武将识字不多,很有可能无法完全领会信函的内容。
    行军师爷打开信函,得到邓世秋的允许之后,直接开始宣读。
    很快,邓世秋等人的脸色变化了,原来是皇上的圣旨和内阁的敕书来了。
    内阁下了敕书,从今年的正月初一开始,改元建业,今年为建业元年,内阁宣布废除大明朝廷存在了数百年的军户制度,原来军户的户籍逐渐转移到户部管理,原有的军户在一年时间之内彻底转变身份,变为地方的农户,原来敕封的军官按照实际情况逐渐吸纳到军队之中,年级大的人则转变身份变为农户,今后军官升迁按照在军队之中的表现确定,军户敕封军官制度废除,地方卫所一年之内全部撤销,卫所军士根据本人意愿以及实际情况,或者从军,或者为民,一年之内全部吸纳消化。
    行军师爷念完了这一段,看向了目瞪口呆的邓世秋等人。
    军户制度乃大明的根本制度,也是延续大明军队的重要保障,不过军户的地位远低于农户,寻常的农户人家是不愿意从军的,现如今朝廷废除了军户制度,今后还会有人当兵吗。
    所有人都明白,这肯定是皇上直接提出来的,这么重大的决定,内阁是不敢随便下敕书的,当然,在皇上的直接关心之下,军士的待遇逐渐提升,军饷按时发放,战死和重伤的军士,本人和家属得到了善待,与以往有了根本性的不同。
    不过这也不能够在短时间之内完全改变农户的看法,也就是说,废除军户制度之后,朝廷招募军士可能存在一定的难度,皇上能够下这样的决心,众人的确没有想到。
    邓世秋看了看众人,示意行军师爷继续往下念。
    不过几分钟时间过去,邓世秋等人的脸色再次变化,这一次,行军师爷念到的是皇上的圣旨,而且是关于剿灭张献忠的作战事宜之建议和安排部署。
    秦良玉等人准备跪下的时候,被邓世秋阻止了,他说皇上没有那么多的讲究,现如今的重点任务是作战,众人必须要彻底弄清楚皇上的战术安排。
    一刻钟时间过去,行军师爷放下了信函。
    邓世秋迫不及待的走到了地图的前面,脸上带着明显的喜色。
    秦良玉、秦翼明和秦拱明等人的神色有些复杂,撤销军户制度对于他们的震动是巨大的,虽然内阁的敕书明确提及,各级的宣慰司暂时不实施,但影响肯定是存在的,今后白杆兵的招募就会存在麻烦,而皇上后面对于朝廷大军征伐四川局势的分析,以及对于大军进攻成都、重庆等地的建议,让他们顶礼膜拜,皇上虽然远在南京,却将四川的局势分析的异常透彻。
    众人全部围过来,看向了桌案上面的地图。
    “各位,马大人按照皇上的旨意,给我们下达了顺着大江直接进军重庆的命令,说实话,若不是皇上的旨意,我已经准备下达命令,大军在万县集结前往南充,皇上高瞻远瞩,我们这些在四川作战之人,都没有那么清楚的认知。”
    秦良玉点点头,忍不住开口了。
    “二位总兵大人,贞素刚刚仔细听了,皇上的作战部署,就是两面出击,彻底堵死张献忠往外逃窜的路径,一路大军从潼川州发起对成都的进攻,一路大军从重庆发起对成都的进攻,朝廷大军控制了重庆,张献忠从泸州和叙州外逃的道路基本被堵死。”
    程仲地点点头,跟着开口了。
    “皇上提及的最为关键的一件事情,那就是张献忠麾下老营军士和新营军士,皇上说的太好了,张献忠能够依靠的就是老营军士,如果老营军士作战勇猛,就能够鼓励新营的军士,一旦老营的军士彻底垮掉,新营的军士不可能坚持作战,所以我们要关注的重点,还是老营的军士,张献忠派遣到重庆府城的老营军士仅有一万人,只要我们彻底剿灭这一万的老营军士,其余新营的军士不值一提。”
    邓世秋看向程仲地,用力的点了点头。
    其实这个弊端在以前的大明军队之中同样存在,天启年间,诸多总兵麾下有庞大的亲兵营,亲兵营归于总兵直接指挥,只听命于总兵一个恶人,亲兵营的军士最为强悍,待遇自然也不一样,崇祯年间,因为朝廷无力承担各地明军的军饷,这样的情况愈演愈烈,总兵麾下的亲兵营,军饷有保证,很快能够得到提拔,地位不一般,而寻常的军士被克扣军饷,吃不饱穿不暖,无法养活家人,这就导致了两极分化。
    一般情况之下,总兵的亲兵营人数在一千人到两千人之间,他们作战勇猛,悍不畏死,是军队的灵魂,可问题也随之而来了,每次作战的时候,亲兵营如果无法抵御对方的进攻,那么其余的军士直接放弃抵抗,压根不归拼死命的作战,这就会导致数万大军的直接溃败。
    朝廷察觉到这个问题,崇祯皇帝专门下旨,改变此等的局面,可惜朝廷拿不出来足够的钱粮,根本无法杜绝此类的情形。
    皇上登基之后,对于军队的这种情形进行了彻底的改造,一方面是给予军队足够的军饷,严查克扣军饷的行为,一经发现严厉惩戒,另外一方面是控制亲兵营的人数,不准超过三百人,同时要求总兵严格训练军队,提高军士的整体战斗力。
    当然,做到这一切的前提,是皇上大规模的撤换各地的总兵。
    正是有了这些变革,才有后来的吴桥之战、景州之战和马栏山之战的完胜。
    “好了,皇上的旨意,马大人的命令,诸位都清楚了,马大人率领的大军在渠县集结,就是给我们足够的时间,我们万万不能耽误时间。”
    “万县留守一千军士,严格控制码头,防止张献忠从水路逃窜。”
    “秦总兵麾下的三千白杆兵军士,其中两千人跟随大军一起行动,走水路前往重庆,其余一千人押解俘虏前往渠县,与马大人会和。”
    邓世秋看向了秦良玉、秦翼明和秦拱明。
    “秦总兵率领一千白杆兵军士,押解大西军的俘虏前往渠县,秦翼明、秦拱明率领两千白杆兵的军士,跟随大军走水路。”
    邓世秋刚刚说完,秦良玉摇摇头。
    “总兵大人,贞素愿意率领白杆兵军士一同前往重庆作战,还是让翼明和拱明押解俘虏前往渠县,与马大人会和吧。”
    秦翼明和秦拱明脸上露出焦急的神情,却不好开口说话。
    邓世秋摆摆手。
    “秦总兵,您熟悉四川境内的路径,还是前往渠县协助马大人,押解数千的俘虏前往渠县,不是小事情,皇上早就下旨,要迁移大量的人口前往河南与陕西两地,这些俘虏绝大部分都是农户,让他们前去最为合适。”
    “所有的作战部署,都是我与程总兵详细商议之后决定的,还请秦总兵予以支持。”
    秦良玉有些无奈,点点头看向了秦翼明和秦拱明。
    “翼明,拱明,你们一定要服从二位总兵大人的命令,好好作战,决不能擅自做主,若是让我得知你们有不服从命令的行为,我饶不了你们。”
    秦翼明和秦拱明连连点头,转而对着邓世秋和程仲地抱拳。
    “我等坚决服从二位总兵大人的军令。。。”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