枢纽交通流线设计,是基于枢纽内部不同交通方式的空间布局、区域划分、交通衔接与客流换乘等,规范、约束与组织各种交通主体在枢纽内部的移动空间范围和移动流线方向,同时,对枢纽空间布局与交通衔接设计等做进一步的反馈。交通流线设计是城市交通枢纽的设计灵魂,不但影响交通枢纽的服务效率与能力,而且也影响交通枢纽的服务水平与质量。
不同交通方式的空间布局、区域划分、交通衔接等是实现枢纽旅客运输与客流集散功能的物理基础,而枢纽交通流线是实现枢纽交通功能的交通表现形式。从宏观上,枢纽交通流线要与枢纽站场规模、交通运行特征、交通方式衔接、周边交通网络、出入口布局、站前广场形式及集散客流的流量大小与时空分布等相匹配;从微观上,枢纽交通流线要与不同作业区或移动空间内交通流线主体的微观行为特征等相协调。
在枢纽交通流线设计中,应确定各类交通主体的移动空间和流向,并检验各类交通流线冲突、交织的可能性和严重程度。若不满足通行需求,则必须进行空间布局、交通衔接或流线设计的调整。枢纽交通流线设计一般遵循以下原则。
(1)客流流线主导原则:避免人流、车流、货物流或行李流等多种流线互相交叉干扰。
(2)交通流线分离原则:从平面或立体的角度尽可能将各种流线分离设置。
(3)步行距离最短原则:最大限度地缩短乘客在站内的步行距离,避免流线迂回。
(4)客流快速集散原则:尽量避免进出站客流拥挤,快速集散乘客。
(5)特殊乘客需求原则:交通流线设计要考虑一定的灵活性,满足多种特殊乘客的需求。
(6)交通衔接与客流换乘原则:考虑不同交通方式间的交通衔接与客流换乘,处理主要人流与车流流线的分布。
枢纽内交通流线主要包括轨道类交通流线、航道与跑道类交通流线、道路车辆类交通流线、行人步道类交通流线。由于轨道、航道与跑道类交通方式具有专属线路设施的运行特点,在其空间布局与专属作业区设计的过程中已确定了该类交通流线的运行空间与移动方向。枢纽交通流线设计主要包括道路车辆类交通流线设计、步道行人类交通流线设计、交通流线冲突与交织处理等。
1.道路车辆类交通流线设计
道路车辆一般被固定在一定的道路车道空间内行驶,按车辆类型,道路车辆类交通流线可分为机动车交通流线与非机动车交通流线;按道路功能,交通流线可分为专用车辆交通流线与非专用车辆交通流线。专用车辆交通流线,是道路专供某种车辆使用时所形成的交通流线,如行包车辆流线、邮政车辆流线等;非专用车辆交通流线,是枢纽内供乘客利用机动车集散时所形成的交通流线。
道路车辆类交通流线设计,基于枢纽交通线路及其出入口布局设计,以枢纽内车辆的到达、落客、泊车、上客、发车的各个功能环节为核心,优化车辆从进入枢纽直至离开枢纽的整个移动过程,遵循的原则一般包括以下几项。
(1)机、非隔离原则:机动车辆和非机动车辆使用相同的道路设施时,需采用物理隔离设施,保护非机动车车流安全。
(2)进、出分离原则:为避免进、出枢纽车辆间的相互干扰,提高枢纽的集散能力,枢纽的进、出交通流线一般分离设置。
(3)流线分离原则:为避免各类车辆的相互冲突,减少道路车辆交通流线的相互干扰,提高交通流线的移动效率,各类交通流线宜分离设计。
(4)主次分明原则:根据不同交通流线所承担运输任务的重要程度,依次由主至次分别设计,优先满足流量大、重要程度高的交通流线,不能忽略相关次要交通流线。
(5)公共交通优先原则:为鼓励居民低碳绿色出行,优先保证公共交通线路运行需求,提高公共交通车辆的运行效率,减少线路的迂回绕行。
在进行各类道路车辆交通流线设计时,若不能避免其冲突,则可考虑进行枢纽功能区域空间布局的调整,或者采用管理与控制手段使得冲突双方能够有序通行。同时,在各类车辆合流的区域,应根据估计的车辆发车频率和到达规律进行通行能力的测算,以满足客流的交通需求。
2.行人交通流线设计
行人交通是以自身体力为动力的最基本交通方式,是各类交通方式始端与末端及客流换乘的必然交通形式,一般具有移动速度慢、空间自由度大、对距离和安全要求比较敏感等特点。枢纽内行人流在步行通道或广场内一般以团队簇拥前行移动为主,需要依靠交通导向标识等的引导通行。
行人交通流线基于客流的移动目的可分为客流乘车交通流线与客流下车交通流线;基于行人类型可分为普通乘客流线、中转乘客流线、特殊乘客流线、贵宾流线、工作人员流线等。
客流乘车交通流线的乘客移动过程包括乘客到站、站前广场、服务大厅(购票、行李托运)、候车室、检票口、乘车通道、站台、乘车、车辆出站等;客流下车交通流线的乘客移动过程包括车辆进站、落客区停车、乘客下车、离站通道、出站口、提取行李、站前广场、乘客换乘或离站等。
为了保证枢纽的旅客运输与客流集散功能,避免行人交通流线中各项作业的相互干扰,可以采用平面与立体等多种布局方法合理布置各种行人交通流线,建设过街天桥、地下通道、步行楼梯等通道类步行设施与站前广场和换乘大厅等广场类步行设施,用以不同交通方式间的客流换乘与交通衔接,以及规范行人的步行行为等。
行人交通流线设计一般可分为“管道式”与“水库式”两类。“管道式”是将行人流按不同目的、不同方向分别导入不同的通道内,每一个通道内的行人流具有相同的换乘目的与方向,如图6-6所示。“水库式”则将不同换乘目的和方向的行人流导入到同一个宽敞的换乘大厅或广场内,再通过行人导向标识系统按不同换乘目的和换乘方式导引至不同的换乘通道或空间,每个通道内的换乘人流可以兼容双向的换乘目的和方向,如图6-7所示。
行人交通流线的设计,应测算步行设施的步行距离、移动时间、行人通过能力及舒适性等,当步行距离过长或步行高差太大时,则应辅助机动化的代步设施;还应与行人导向标识系统等相结合,以有效地指示和疏导行人流移动;在交通枢纽综合开发过程中,还应加强与商业等公共设施的有机联系。
图6-6“管道式”行人交通流线
图6-7“水库式”行人交通流线
3.交通流线冲突与交织处理
枢纽交通流线交错主要包括车—车、人—车及人—人交错等,交通流线交错点包括冲突点、合流点和分流点。在枢纽交通流线优化设计过程中,需要从安全与效率的角度校核各种交错是否在可接受范围内。如果交通流线交错点影响到客流移动的安全与效率,一般需要重置功能区布局或交通流线,并保证主要交通流线的通行功能;如果交错在可接受的范围内,为提高交错点的安全与效率,可将冲突形式转化为合流或分流形式并需要分析论证交通流线交错点的通行能力,以及是否需要设置和怎样设置导向标识等。
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