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遗嘱:我祖宗朱元璋没死!

第一百四十九章 农事忙完工事忙

    
    崇祯所撰写的政令,在这二十位农民都吃饱之后,便随着农民一起,被送回了自身所在的村落。
    前去送人送令的新军,崇祯让他们不急着回京,先在当地村落村令处住一晚,等明天村令问完话之后,带上情报一同回来。
    这样一来,今天显然就没办法得知农民们对村令体系的看法建议,于是,崇祯便只能再次将自身的精力放到了处理政务上。
    该说不说,去除掉所有京中官员之后,每天需要崇祯亲自处理的政务确实太多了一些,搭建了乡间体系,准备构建层级的村令、乡令、县令体系之后,城池之中的管理,其实也该往上搭建搭建了。
    否则,其他的都不说,一些管理京城的日常性工作,便占据了他太多的时间。
    而且,城池中的体系不建立,之后周边的城池正是纳入管理之后,那些城池外的村落自然好管,直接将村令体系复制过去就好。
    但是城池中如何管理,就成了一个新问题了。
    不过,眼下的崇祯当然是没空处理这件事的。
    春耕能够耕种的时期,也就一个月,这段时间之内,崇祯的主要精力必定只能放在村落之中。
    除非发生意外,否则,农事便是当下最重要也最紧急的事情。
    ————————————
    “老黄头,你说说,皇上把你召进宫去,都让你干啥了?”
    “对对对,你见着皇上了吗?”
    “诶,别挤,别挤!”
    “黄大爷,你都看见些啥了?”
    ......
    夜色将至,本该是鸟静人歇之时,但是十多个村落之中,却反而在这时候变得热闹非凡。
    之前被崇祯召见的村民,此时已经被马车送了回来。
    尽管他们在皇城中,在皇上面前,畏畏缩缩什么话都说不出来,但是仅仅是一介农民,被皇帝亲自召见这件事情,在村子里就已经是传奇了。
    等他们小心翼翼下了马车,然后利索回到自己家里,这时候,他们的家中,早就围满了前来凑热闹的人群。
    “别吵吵,别吵吵!都安静!”
    黄业贵在崇祯面前小心翼翼,几乎说不出话,但是等回到自己熟悉的地界,他的勇气和气势一下子就回来了。
    “黄大哥,你真的被皇上召见了啊,那你岂不是要当官了?”
    从小与黄业贵一同长大的邻居却又插了一句嘴,黄业贵自然就回上了话。
    “是被皇上召见了,不过,当官哪有那么容易?我就一苦老百姓,几十年的老泥腿子,怎么可能当官么。”
    这话一出,立马又有人问:
    “诶,黄大爷,你真的见到皇上了啊?皇上长什么样?”
    “对啊对啊,真的见到皇上了吗?”
    “见到了,不过,皇上那是什么人物?我哪里敢仔细看哦。嗯,反正,相当威武!”
    黄业贵的话语中带着眉飞色舞的骄傲。
    “黄大爷,不是说进宫都要切掉命根子的么?你的切了没啊!”
    “哈哈哈哈哈哈!”
    “要是切了,黄大爷就变成黄太监咯~”
    “去去去,谁说进去要切命根子的!而且,我又没进皇宫,我进的是皇城的一个宫殿。啧,你们不知道有多好看,地上的砖头都平平整整平得打滑!”
    “对了,皇上还请我们吃了饭的!”
    “诶呀,真的呀?那岂不是肉管饱?”
    “那哪止哦!我跟你们说......”
    ......
    对于崇祯来说,这次的会见自然是相当失败的,毕竟他想问的问题,想知道的答案,基本上一个都没有完成。
    但是对于那些被他召见,而且还请了一顿饭的农民来说,这次召见却是无上的荣光,是可以光宗耀祖,一辈子传下去的。
    而且,在他们的炫耀之中,崇祯威严亲和的形象,也更加深入人心。
    本来随着村令入村,并且一件一件切实地解决村民身边的难事,以及送来各种各样急需的农具之后,崇祯皇帝在民间的声望便一时无两。
    现在再加上亲自召见农民,而且还请他们吃饭,更是让所有听闻这件事情的农民都感觉与有荣焉。
    与此同时,在与村民与邻居亲戚们炫耀了这么多之后,那些被崇祯召见的农民心中的害怕畏缩也基本消散一空。
    等到第二天,他们村子里的村令拿着崇祯所写的问题,依次问询时,基本上人人都能够开口。
    于是,第二天的一大早,在村子里住了一晚的新军将士,就骑着马,带着写满了纸张,奔赴京城,将这写满答案的内容交到了崇祯手上。
    只有二十份内容,这么点东西,崇祯自然不需要劳烦刚刚辛苦完的理政监再过滤一道,而是直接拿在手中,细细查看。
    农民们的话,经过村令的记述,口语化相当明显,一行行看过去,就仿佛在听他们说话一般。
    在查看的过程中,崇祯还当真看到了不少自己之前没有注意的问题,而且,里面还有不少很重要的点。
    等他细致将二十篇的内容统统看完,农令体系如何执行,也在他心中有了规划。
    “看来,还是要以一人分管数村的形式来,不过,就不能随意安排所管辖的村落了。”
    农民们的回答中,让崇祯最受惊醒的,就是他们的土地问题。
    每名被选定为符合合格农令标准的农民,自然都是自己有田的,否则也不可能展现出自己耕种的本事。
    当下,春耕时节,他们自然也都在自家土地上,根据自己的耕种方式,在田地中种上了庄稼。
    崇祯最早的想法,其实是将这些预备农令均匀分到当下京郊的四五百个村庄之中,保证三个四个村落中有一个农令。
    但是现在看来,这样的方法肯定是不合适的。
    若是这样操作,那么这些农民自己已经耕种好的田地,就必须与其他人更换,因为土地上中下田的不同,尺寸的不同,仅仅换田所需的时间就不会少。
    而且换到不是自己耕种的田地上,他们要想达到自己之前的效果,就必须对已经种好的田地进行整顿,这样又会消耗他们精力。
    更不用说农民们故土难离等等情绪问题了。
    当下来看,最合适的方式,肯定还是就近担任农令。
    本村只有一个预备农令的,就直接在本村担任农令,然后同时兼任周遭两个村落的农令;
    本村有一个以上预备农令的,其中一人在本村担任农令,另一人则在邻村担任农令,分散担任不同村落的农令,但是不必迁移;
    特定地区预备农令稠密,而部分地区没有预备农令的,则在当地预备农令中,挑选迁移,但是会保证换到更多更大的田地。
    这就是崇祯看完之后,心中定下的思路。
    至于具体村落划分,还需要根据京郊村落地图来细致确定。
    可以预计的,将这么多村落与这么多农令搭配,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只怕同样会相当耗时耗力。
    好在,崇祯可以在确定安排的思路之后,将这件事情交给他手底下的人手执行。
    “传朕旨意,以锦衣卫为主,乡间巡查军辅助,着手安排农令与村落的搭配。涉及需要调配农令的事宜,一律通过村令征求预备农令本人的意见。期间遇到问题,一律上呈朕!”
    如此一来,等到这一块的安排做完,农令这个崇祯期待很久的事务,便可以切实执行了!
    ————————————
    “陛下,您看,这就是草民所讲的打造方式!”
    正所谓好事成双,崇祯刚刚将农令的事务统统安排,然后,便有内侍前来通报,之前他安排下去的工匠事宜也有了进展。
    不过,不是那几个工匠商议的工匠体系有了进展,而是最开始时,当着崇祯的面,主动请缨的那名年轻匠人,传来了喜讯。
    “嗯,确实是将一件物件的打造分成了多个步骤,不过,这样的为何会让效率产生如此大的增长?”
    崇祯当下,正随着这名年轻匠人参观他这两天搭建的所谓秦时锻造体系。
    据这名年轻匠人杨尚所讲,在这两天的时间里,他以三十名工匠搭建的锻造铺子,已经生产出了超过百件农具。
    这样的效率,基本上是一般工匠打造效率的两倍!
    崇祯自然第一时间就找了监督的新军将士,询问具体情况。
    在新军将士给出了确实如是的答复之后,他便专程前来查看了。
    这个三十人的铁匠铺中,数个火炉被单独摆放在一个方向,三十个干得热火朝天的铁匠仍然在猛烈地锻造着农具。
    其中,最吸引崇祯目光的,便是这每个人仅仅完成锻造的一个步骤的景象。
    “回禀陛下,之所以如此效率会提高,是因为锻造的不同步骤需要做的事情是不同的。一般的锻造,相当于做完一件事情,再去做下一件,按照顺序将这些事情全部做一遍。”
    “但是,此处的锻造方式,却相当于将每个步骤,也即锻造的每件事情都区分开,每个工匠只用做一件事情。专心做一件事情,只用不断重复就好,效率自然要高得多。”
    “而且,在这个过程中,我还可以调整他们做的事情,让他们尽量都在自己做的最快的事项上去做事,这样一来,效率自然就更高了!”
    皇帝当前,之前的那些农民乃至于其他的几名手艺人都战战兢兢不敢说话,但是杨尚尽管同样紧张,但是说起话来却仍然流利。
    讲到自己引以为傲的地方,杨尚的脸上,还流露出了兴奋与激动。
    “嗯,我先看看。”
    崇祯对这些东西都不了解,自然也不清楚杨尚说的是不是便是实情。
    以往在朝廷上,说得好听乃至于慷慨激昂,但是实际上不仅不在做事反而一肚子男盗女娼贪污腐败的人也不少,经过这些熏陶,崇祯相较于言辞,更加相信亲眼所见的真相。
    崇祯盯着工匠们看,杨尚便闭嘴,静立在皇上身边。
    不知道皇帝就在外面旁观的工匠,依然如同平时那样工作着,打造的流程也确实如同杨尚描述的那样有条不紊地快速进行。
    “来人,取一把农具出来朕看看。”
    崇祯看了小半刻钟,又出声下令。
    立刻便有新军将士从边上锻造出来不久的农具中,拿出一把呈到崇祯眼前。
    崇祯细细查看了一遍,又下令:
    “将士中,可有参军前种田的?上前一步,试试这把锄头。”
    立刻便有将士站出,然后拿起这把皇帝检查过的锄头,后退几步直接找了个泥地开始锄地。
    锄地的把式,看着还当真有模有样,不一会的功夫,就平整出了一小块地。
    期间,锄头与泥土、石头等等都有碰撞。
    等他挖完,又检查了一遍这沾染泥土的锄头之后,将士上前:
    “启禀陛下,锄头不错!”
    听见这声反馈,崇祯点点头。
    而站在皇上身旁的杨尚,听了之后脸上也不由流露出了笑意,不过,见到崇祯有转头看他的趋势,立马又赶紧学着身旁的将士们肃然挺立。
    “杨尚。”
    “是,陛下!草民便是杨尚。”
    “嗯,你这套模式,当下看来还是不错的。”
    崇祯其实现在对于为何能有一倍以上的增幅仍然不太看得懂,但是,既然事实如此,那就应该鼓励:
    “既然如此,朕特许你在现有工匠中,挑选三百人,专司锻造农具,一应农具,皆由国库买单,交付即付款。价格......参照市价,利润皆由你等自行分配,不过不可苛待其他工匠。”
    这话一出,杨尚的脸上瞬间流露出喜意,不过,却仍然恭敬等候。
    见到此工匠有这般定力,崇祯心中对他的满意又上升了些许。
    不要以为这个加码不高。
    三百人,一倍以上的效率提高,就等于六百个以上的工匠不间断打造。
    而所有打造出的农具,都由国库以市价收下,等于他们产多少就能卖多少、
    这样打造的速度,三天下来,怕就能抵得上这些工匠一个月的收入了。
    “此外,若是你们能够保持当下的效率,持续生产,朕便将你等设立锻造处。”
    “给予官身!”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