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新秩序

第六十六章 风已平浪未静

    
    昨日,赵桓趁着城中混乱不堪,假冒康王身份偷偷出城,还是比较谨慎的。
    其人出入宫禁皆乘坐带帷幕的软轿,始终没有露脸,上下城墙也是由侍卫亲军马军都指挥使曹曚亲自护送,外人很难知道康王是假冒的。
    但大同兵临城下大宋国灭在即的紧张时刻,很多人的目光都盯在了皇宫和天子,使得这件事根本没法做到神不知鬼不觉。
    第二天,正乾皇帝开出议和退兵条件后,留下了赵宋康王赵构,而将其次相赵野单独放回城中汇报谈判情况。
    以尚书右丞充京城四壁守御使的李纲便跟随赵野进宫,并向皇帝上书,言康王“屡次三番”以身涉险,出使同营和谈有功,为安定人心计,应予以褒奖。
    李纲是强硬的主战派不假,却不是为了主战而主战的一根筋。
    其人时刻没有忘记自己的初衷,主战是因为大敌当前人心混乱,不主战就不足以凝聚大宋人心,更无法改变大宋被大同覆灭的命运。
    而经历了昨日的暴乱之后,京城里的人心事实上已经乱了。
    这个时候当然需要继续主战,但绝不能一味主战,还需要以适当的方式告诉全城军民朝廷的主战有了效果——大同愿意接受大宋的和谈条件。
    此举,同样是为了安定人心。
    实际上,昨日临安民众在热血太学生带动下聚会请愿,为的是给信用奸臣罢免李纲放弃抵抗的昏君赵桓施加压力,而不是一定要跟同军不死不休。
    毕竟,同宋两国的军力差距太大了,即便最强硬的主战派也清楚大宋无论如何都打不过大同。
    大宋以坚决顽抗的姿态打了这一仗,虽然没打赢,却打得大同接受了和谈。
    这已经是最好的结果,真的不能再强求了。
    只不过有了民众暴乱在先,这件事由其他人来挑明都不合适。
    赵桓一面任命李纲主战一面又派赵构、赵野等人重新启动和谈,本来很有些忐忑。
    如此首鼠两端的行为,搞不好就会受到一些臣子的坚决反对。
    甚至,再有奸贼挑唆,爆发更大规模的动乱也说不好。
    现在,李纲主动站出来劝皇帝表彰康王,算是明确站队支持和谈,也就是支持其人的决定,这当然是大好事。
    赵桓大喜,当即下诏授康王赵构太傅、静江奉宁军节度使、桂州牧兼郑州牧。
    果然,圣旨下达后,正为同军恢复炮击而瑟瑟发抖的临安军民不仅没有再走上街头闹事,还盛赞康王为国难不避身死的忠心和勇气。
    临安民众没有因为朝廷和谈而再次暴动,就是最好的消息。
    赵桓大大的松了一口气,决定再接再厉,立即命人搜罗了正乾皇帝需要的各式人才和书籍,并陆续送往同军营中,以此表达自己乞和的诚意。
    正乾皇帝果然言而有信,大宋和谈的“诚意”送出不久,城外同军的炮击便再次停止,就连之前填了大半的护城河也停了下来。
    两国和谈有望,临安城将免于兵灾,最高兴的自然是不用送死的守城兵卒,一口气顿时松了大半。
    得知这个好消息,提心吊胆的临安民众也转变了立场,开始赞颂天子从善如流,祈祷大宋国运万年。
    而主和的大臣们更是大受鼓舞,纷纷上书,支持天子赶紧履行其余约定条款,以早日送走同军,还临安城以安宁。
    不过,尽管几乎所有的朝臣都同意议和,却也有不同的声音。
    矛盾主要集中在割地上。
    坦白讲,正乾皇帝提出的这个领土主张并不过分。
    因为按照和议条款,需要割让的绝大部分领土实际已经落入同军手中。
    而同军暂时还没有控制的淮南东路淮州和宿州,其实也是用于交换南阳府外围的颍昌府、汝州和唐州等地。
    大宋朝廷便是不想承认这个结果,也没有实力将这些土地夺回来。
    其实,包含李纲在内的主战派大臣也不反对割让这些领土给大同。
    他们担心的是正乾皇帝欲壑难填,大宋若是答应得太爽快,日后恐难以收场。
    朝廷今日给了淮州和宿州,焉知大同明日不会再要颍州和蔡州?
    大宋虽大,却经不住几次这么大规模的割地赔款。
    因而,正乾皇帝开出的条件可以接受,但不能接受得太爽快而让大同得到这一切过于容易,起码也得先讨价还价一番才行。
    讨价还价的前提是双方手中都有可以还价的筹码,宋军虽然一再被同军压着打,却也不是没有还手之力。
    至少,当下就还有一支总计十万人的生力军正在快速赶来临安。
    可惜,他们的希望很快就要破灭了。
    当日稍晚,京西南、北路路制置使种师道就遣人送来急奏,汇报勤王大军已经出了内乡县途中却遭遇同军骑兵袭扰一事。
    种师道在急奏中反复强调本部没多大的损失,伤亡还不到百人,只因敌军异常狡猾,仗着机动优势神出鬼没,将士们在野地中难以立营,才暂时退入淅川县。
    其人请天子勿要慌张,最多两三日时间,勤王大军即便不能吃掉同军这股死缠乱打的骑兵,也能步步为营进抵临安城下。
    届时,便能与京营兵马里应外打掉同军主力。
    为了稳住皇帝和朝中重臣,种师道也是拉下了老脸,把胸脯擂得震天响,不要钱的保证张口就来。
    但临安城中的君臣们却不敢相信其人的承诺,皆认为此奏只是种师道打不赢同军才推卸责任的借口而已。
    大宋经验最丰富的老将统帅数万战力最强悍的西军,都不敢与同军的偏师骑兵硬碰硬,而已经被同军的长枪顶上了脑门的君臣们还有什么好挣扎的?
    抛弃了不切实际的幻想,确认全盘接受正乾皇帝开出的和谈条件才是解决当前危机的唯一办法后,大宋朝廷立即高效运转起来。
    当晚,赵桓便以资政殿大学士宇文虚中和知东上邠门事王俅出使同军。
    二人的任务是向正乾皇帝敬献国书和京东西路、京畿路两路以及滑、陈、淮、宿、明、越等州的舆图、簿籍等物。
    以此公开承认是大宋破坏了同宋友好的大形势,导致两国交兵生民涂炭,愿意承担此战造成的任何后果。
    乞求大同正乾皇帝顾念天下苍生,息兵停战,再续两国睦邻友好。
    为准备此战,大同帝国专门扩编了三个军,可谓兴师动众。
    因而,徐泽主张的战争赔款数额也极其巨大。
    不过,大部分的赔款都是以增加两国商品交易,以及诸如开放港口、矿山,税率优免之类的附加条款存在,赵桓也在国书中一并应了下来,态度相当端正。
    唯一没能立即落实的是道君南逃,暂时无法在“认罪认罚书”上附署其人的名讳。
    不过,大度的正乾皇帝并没有死扣这点细节。
    其人相信以大宋朝廷的“言而有信”,肯定不会为了这件事而再让同军南下。
    同强宋弱,赵宋朝廷只要不想再惹祸就得老实履约,赵佶更是不敢不签“认罪认罚书”,钱粮物资输送协议也可以撤兵后再慢慢谈,都不急一时。
    徐泽做事向来雷厉风行,讨宋之战的目标达成后,便不再浪费时间。
    同宋停战和约签订后的第二日,其人便命令各部有序撤军。
    最先撤走的是赵宋朝廷移交大同的各式专业人才和重要物资,由魏定国师护送,直接前往燕京。
    这批人拖家带口,行动相对迟缓,因而走得最早,但只要进了河北路就是大同帝国的稳定控制区,护送的任务不算太重。
    第二批撤回的是南下同军主力,由徐泽亲自统帅。
    除了将大部队安全带回国内,正乾皇帝还有两个任务。
    其一,安置宋军战俘。
    激战正酣的同宋两突然国和谈,填到大半的护城河工程停了下来,临安城最终没有被攻破,俘虏们期盼的“破城后就饶恕众人对抗王师之罪”自然没了。
    不过,正乾皇帝胸怀天下,当然也会给这些表现积极的战俘一条出路。
    其人给了他们三个选择:遣返、整编或安置。
    当今之世,大同帝国已经是最强大的存在,迟早要吞并诸国一统天下。
    而大同全取河东、河北两路后国势愈增,稍微有点见识的人都能看到其并吞天下的雄壮气势。
    这也使得同宋两军再交战时,宋军成建制投降的概率激增。
    这一战,从京东西路到南阳府,同军连抓带降的宋军俘虏早超过了十万之巨。
    其中,还有不少是河东之战被释放的宋军“二进宫”。
    这还不算,得知两国议和后,汝州、唐州、颍昌府等地将要归还大宋,一些百姓竟然提出了跟随同军北上的请求。
    以赵宋如今混乱的形势,将这么多人全部遣返绝对会捅出大篓子。
    所以,将其部分整编和分散安置是必然的。
    同军去年新编的部分师营至今未满编,就是考虑到了战后俘虏的整编问题。
    不过,同军兵士的挑选非常严格,想吃上大同的皇粮可不容易。
    包含自愿追随的百姓在内,绝大部分人将会被安置在相对苦寒的北疆各地——这也符合大同把重心放在北疆的既定策略。
    出发前,徐泽便公开了相关选拔条件,是走是留,都由百姓和俘虏们自己选择。
    结果,因故土难离等因素接受遣返者不足三成,大部分人宁愿远离家人到苦寒的大同北疆种田,也不愿再回到没有希望的大宋。
    其二,安置投降宋官。
    大同讨宋之战从一开始就呈现一面倒的趋势,赵宋朝廷虽然再一次割地赔款,屈辱至极,却因此暂时躲过了王朝覆灭的命运。
    如此一来,之前认定大宋必灭而主动卖身的的汝州和颍昌府等地官员则悬在了半空,进也不是,退也不是。
    从本心上讲,对这些没眼光的投机分子,徐泽是一个都不想要。
    所以,之前南下临安城时,其人便拒绝接见这些人。
    但作为胸怀天下的王者,做事就不能只图一时爽快。
    赵宋朝廷在此次大战中的一系列荒唐操作,让徐泽意识到之前的设想不切实际,统一天下的进程必须加快了。
    大同立国后就一直在快速扩张,基层官员始终有缺口,指望培养好了一批官员再扩张一块相应的地盘同样不现实。
    在相当长的一个过渡期内,还得使用并改造旧体系中的可用之才。
    因而,开拔前,徐泽便命人传诏汝、唐两州和颍昌府:
    所有降官皆可随同军北上,但要先经过训部的相关培训,才能重新授予官职。
    大同治下官不好当是客观事实,不到万不得已,没几个人愿意弃了宋官做同官。
    而献表投降了还要再培训才能做官,更是大大的荒唐。
    由是,此诏一下,不少赵宋忠臣再次反水,上演了一出“委身侍贼只为保一方平安”的精彩戏码。
    对此,徐泽也不在意。
    赵宋王朝好歹立国一百六十余年,怎么能没有忠臣义士呢?
    其人有很多的大事,不值得为这些投机者浪费时间。
    同军主力随皇帝回开封府后便分散开,其少部分将回到河北驻地,另一部分则留在仍未完全平定的开封镇守慰稳,还有一部分继续随皇帝巡幸各地。
    不错,亲临南阳问罪赵宋只是徐泽此行的任务之一。
    正乾皇帝日理万机,出一趟燕京很不容易,不需要其人亲自上阵的大部分时间里,徐泽都在巡视自己的帝国。
    待同军主力顺利回到开封府,担任偏师的王进、史进以及殿后的岳飞这才开始撤回,种师道率领的勤王大军也终于进抵临安城下。
    有了武力保障,赵宋君臣终于松了一口气,开始处理善后事宜。
    第一件事便是按照两国停战协议,派人接回中宫和大宁郡王。
    接受此任的是次相赵野,其人尚未赶到开封府,尚书右丞李纲便向皇帝上了一道奏章:
    “澶渊之役,虽与辽人盟约,及其退也,犹遣重兵护送之,盖恐其无所惮,肆行掳掠故也。同军之去三日矣。盍遣大兵用澶渊故事护送之!”
    7017k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