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家小寡妇:开店带娃靠美食致富

第五十六章 盖新作坊

    
    张节县试中了热闹了一阵,之后日子又慢慢平静下来。
    秀晴每隔几日便要回双河村一趟。
    作坊里添置了不少物件,又雇了些人来制酱,每日进进出出忙碌得很。
    张大娘几人都知道了村子里有人开始种辣椒,秀晴打算多制些四色酱贩往外地的事。
    张大娘见秀晴来往不便,这日晚饭便劝她干脆搬回双河村住算了。
    秀晴摇摇头。
    “从刚来县城支面摊到后来开面馆,我总有一份感情在这。”秀晴说着又看向张大娘,“更何况,有你们在我更舍不得走。”
    “秀晴姐姐,我也不想你搬走。”大妞在旁边说道。“要我说,干脆秀晴姐姐就把平时给我们做的零嘴多做些拿出去卖,一定比那酱铺子生意还要好。”
    牛进听了用力点头,“我也这么觉得。”
    秀晴听了微微沉吟,兴许也是个路子,但此时却不是紧要的。
    大妞自从来面馆长开了不少,现下正是青春少艾好时节。
    “还说我呢,大妞你什么时候嫁给王虎呀?”秀晴打趣她。
    这段日子,王虎每天和大妞两人一见面,便要凑作一堆说半天话才肯离开。
    “只要王虎哥哥愿意,我什么时候都行。”大妞说起王虎来毫无扭捏作态的模样。
    秀晴问她,“你不是想在家里再多待些日子吗?”
    “那是担心我爹娘没了我孤零零的,但是我和王虎哥哥说好了,每旬都回来看我爹娘一次。”
    两个小的还没成亲倒是有商有量起来。
    “行,行!我看你也是留不住的。”
    张大娘天天看着大妞和王虎两个蜜里调油的,再留只怕留成仇了。
    香芽的爹娘已经回村去了,这下说起来也有好久没见甚是想念。
    “王虎是个好的。可惜,我想再见我爹娘就没那么容易了。”
    香芽的爹娘回村以后儿女都不在身边也挺可怜,秀晴出声问道。
    “他们回去可还适应?”
    “在城里住惯了的,这田里的活多少有些劳累。不过吃住上都是自己家,到底不用像县城里处处都得使银子。”
    秀晴想了想问道。
    “二老年纪大了想来田里的事是有些做不惯,范大伯之前不是车行的把夫手吗?我倒是有个主意。”
    说着去问香芽。
    “作坊近些日子要添些车马人手,范大伯虽然年纪大了但是久在路上跑,这经历上就比别人强许多,如果愿意的话可以来作坊做事。大娘眼睛不好就让她住在大杂院里,大家伙儿也有个照应。”
    香芽闻言眼睛都红了。
    “多谢秀晴姐照应,那我托人问问爹娘的意思。”
    秀晴给她夹了一筷子菜。
    “你的父母我照应些也是应当的,本就不是多大事,你且放宽心。”
    香芽默默点了点头,就着秀晴夹来的菜扒了一大口饭。
    说好后,几人吃过饭便回去了。
    没两日,香芽她爹范车夫便和老妻去了双河村。
    秀晴这日也回去了一趟。
    村里的气象又有些不同,一进村子,原来喧闹的南溪安静了许多。
    相反越往北走越热闹,许多雇工得了秀晴的恩惠,和家人闲暇时都自发来丘地里挖地挑土。
    放眼望去,属于秀晴的那一片田野上到处都是男人和女人,还有小孩子嬉笑着围在大人身边,也不闲着手里拿一块半大的石头见着哪有梆硬的土坷垃便蹲下来敲敲捶捶。
    大杂院那一块更是吵闹极了,大孩子领着小孩子围着院子疯跑,前头女人们散养的鸡子被哄得四散逃窜,后头有人家养的黄狗跟着孩子们屁股后面左右横跳尾巴晃个不停。
    进了作坊,墙角下全都搭起了草棚,院子中间垒起了许多个高木架外面罩着油布,架子上摆满了各种陶瓷罐子。
    “村里能做工的都来了,可还是得早晚不停的开工才勉强能供应上。”
    牛婶子跟秀晴说道。
    “毕竟是个小村子,大家要种自家的地还有家里的活要干,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
    作坊里男男女女皆是炉灶锅子应接不暇,个个面色通红冒着热气,初春的天人人都换上了单衣。
    见此情形,秀晴一回县城又去寻了袁老丈。
    “你想在其他村子再开一间作坊?”
    袁老丈侧身看着秀晴,放下手里杯子问道。
    秀晴端着手里热茶,舒服地靠向椅背,娓娓说起以后的事来。
    “如果袁先生那边顺利的话,也许就不只是一个或几个村子,说不好将来整个清榆县将会遍布四色酱的作坊。”
    若真如此,整个清榆县的农人也许都能像双河村村民那样有钱穿衣有钱吃饭,那可是盛景哪。
    袁厢礼是士人,心中自有一副盛世图景。此时,他仿佛在秀晴的愿景中看到了自己的理想,他特别想成全她也成全自己。
    “作坊里最近很忙吧?”
    “村子里就几百口人,能请的都请了。接下来与其去外头村子请人来,还不如直接去别的村子盖作坊。”秀晴解释道。
    “那秀晴有没有相中的地方?”
    秀晴放下茶杯,直起身来,笑着看向袁厢礼。
    “这就是我来寻老丈的原因了。老丈家在县城多年,各村里的情况应该比我熟悉,另外若是老丈的庄子上有足够的人手,也可以建在庄子附近。”
    自家的庄子不愁吃不愁穿,还是让乡民找点事做的好。袁厢礼心想。
    “这样一来,盖作坊就是县城里的大事。不若还是交给村子里去做,老夫与本县主簿商议商议再拿主意。”
    “那就劳烦老丈了。”秀晴笑眯眯道。
    “哪里的话。”老丈看着秀晴心中极是欣慰,“若真是在四处建起作坊来,秀晴给的工钱可是又能养活不少人。”
    双河村村民的日子近来确实好过不少,刘安常跟他感叹,秀晴在当地被村民称作‘活菩萨’的事迹。
    “而且一个村的作坊既能养活不少人还能缴不少赋税,有此功绩这知县任满后一个知州是跑不了的。”
    袁厢礼手指轻轻磕打桌面,满面安泰之情。
    “秀晴,你做的是件大好事。”
    接着又道。
    “我明日就递话给主簿。”
    县城的严主簿最近正在发愁,清榆县西北几个村子开春以后滴雨不下,眼看着青苗都要旱死。可是老天不下雨,人也只能干着急,那几个村子的村民今年收成怕是好不了了。救济也是千难万难,因着县城也不富裕,万一穷极了成了流民或是四处作乱。想想就头疼。
    收到袁厢礼的书信,信上只说有事相商。严主簿也猜不着是个什么情况,恭恭谨谨地去了约好的茶楼。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