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唐枭雄

第五十八章草原上下大雪了!

    
    开元二十九年—十一月二十三,朔方送来急报:河套地区、天降大雪,一连七八日不停,平地雪深五尺以上,而且天气寒冷至极,数百里黄河水面尽皆冰封!
    十一月二十九,河西送来急报:漠北草原,天降大雪,一连半月未见停歇,平地雪深过丈,突厥各部落尽皆受灾,毡庐为大雪掩埋,冻死人畜不计其数。
    紧接着,又有十几道急报送到了长安城中,皆是北方草原上发生大雪灾的事情,而且汇报的灾情一次比一次严重。
    一时间,朝野震动,人心惶恐不安!
    ……
    有人问了,北方草原下大雪,突厥人受了灾,又不关大唐帝国的事,何至于人心不安呢?
    这就说来话长了,先介绍一下突厥人的历史吧!
    《北史》记载:突厥者,盖匈奴之别种也。
    也就是说,突厥人是匈奴人的后裔,或者说,是匈奴人的一个分支、属于典型的游牧民族。
    南北朝时期,突厥人发展壮大起来,并取代了柔然人,成为了北方草原上的新霸主,还建立了强大的突厥汗国,其疆域东至辽海、西抵咸海、北越贝加尔湖……拥有控弦之士数十万,周围的大小部族尽皆臣服。
    就连中原的北周、北齐两国,都要向突厥人送贡品、送公主联姻,以换取北方边界上的和平。
    直到大隋帝国建立,凭着强大的军事实力和高明的外交手段,这才将突厥人的势头打压下去,并迫使其分裂成了东、西两部,即便如此,突厥人的实力仍不可小觑。
    隋施暴政,二世而亡,大唐帝国新建、国力尚且孱弱,趁此机会,突厥人不断出兵进扰内地,掠夺人口和财富……贞观元年,东突厥—颉利可汗带领二十万铁骑,一度打到了渭水河北岸,距长安城仅四十里,京师震动。
    太宗皇帝—李世民不顾个人安危,亲率将士隔着渭水与颉利可汗对话,颉利见唐军阵容严整,加之太宗皇帝许以金帛财物,乃领兵而退,是为‘渭水之盟!’
    城下之盟,奇耻大辱,太宗—李世民英雄盖世,自然不肯吃这个亏了,于是一边励精图治、积蓄力量,一边操练兵马、等待时机。
    贞观三年,北方草原上发生了大雪灾,人畜冻死不计其数,东突厥汗国的实力一落千丈。
    趁此机会,太宗皇帝命李靖、李世绩、柴绍……统领十万大军北伐,并在定襄大败突厥军主力,斩首十余万,生擒颉利可汗,东突厥灭亡!
    慑于大唐天威,西北诸蕃,咸请上太宗尊号为天可汗!
    贞观十四年,西突厥扣押大唐使者,并进攻伊州,唐军随即展开反击,打的西突厥大军一溃千里,内部随之分崩离析,并在十几年后彻底灭亡。
    东、西突厥灭亡之后,大唐在北方草原上设置了北庭都护府、安西都护府,以管辖突厥各部遗民,并采取怀柔政策,给予突厥人极高的自治权,让他们休养生息、安居乐业。
    没想到,大唐帝国的一片仁心,换来的却是突厥人的狼子野心。
    经过几十年休养生息,逐渐恢复了力量的突厥人,在高宗—调露元年突然举兵反叛,并拥立突厥王族后裔—阿史那泥熟匐为可汗,重新建立了突厥汗国,并不断出兵骚扰大唐帝国的北部边界。
    尤其遇到天灾的时候,突厥人为了转移内部矛盾,就会出兵攻入大唐境内,抢夺人口、粮食、布匹、铁器……以弥补自己的损失。
    现如今,北方草原上发生了超大规模的雪灾,冻死、饿死的牛羊牲畜不计其数,突厥人为了活命,肯定会大举南下劫掠的,面对这种情况,大唐臣民又岂能不慌呢?
    果不其然,十二月初十,突厥可汗-骨咄叶护派人送来了一份国书:希望和大唐联姻,求取一位公主,并要求陪嫁一百万石粮食、五十万匹丝绸……铁器、瓷器、精盐若干。
    名为联姻,实则勒索!
    面对这种情况,朝野上下议论纷纷,并出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意见。
    一部分人认为:打仗肯定要死人的,死很多很多的人,因此能不打最好还是不要打。
    突厥人不就是想要财物吗,直接给他们就是了,用一点财物换取和平,值了!
    另一部分人认为:如今大唐国力强盛,根本不必畏惧突厥人,兵来将挡、水来土掩,跟他们打一仗就是了。
    再说了,经历过大雪灾的突厥人,正是最虚弱的时候,正好趁他病、要他命,一举解决掉这条草原狼!
    两种意见,争论不休,谁也无法说服谁!
    与此同时,从皇宫中传出了小道消息,对于突厥人即将入侵之事,当今天子是倾向于议和的,并召集文武重臣详细商议。
    ……
    兴庆宫—勤政务本楼中。
    四名小宦官合力,挂起了一幅一丈四尺长、八尺二寸高的巨型地图,上面清楚绘制着大唐帝国的十五个道、三百二十八个州……以及四大都护府;高丽、新罗、百济、奚、契丹、南诏、吐蕃、突厥、吐谷浑……大小数十个属国,也都标记在地图上。
    尤其是吐蕃、突厥两国,特意用了深红色做标记,以示它们是大唐帝国的心腹大患!
    大唐天子-李隆基站在地图前,满脸愁云、低头沉思,却始终一言不发。
    高力士站在左边,手中托着突厥人送来的国书。
    太子-李亨站在右边,眼观鼻、鼻观口、口问心,一如既往的装木头人!
    右相—李林甫、左相—李适之,以及数十位文武重臣,站在稍远一点的位置上,全都紧盯着李隆基的一举一动,希望从中看出一点端
    倪来?
    面对突厥人的无理要求,大唐帝国是战是和啊?
    ……
    另一边,沉思许久之后,李隆基脸上的愁云渐渐散开了,嘴角露出一丝微笑,显然心中已经有了决策。
    不过做为一名执政多年、成熟老练的君王,是不会把自己的决策轻易说出来的,先得试一试别人的态度。
    “太子,对突厥人之事,你有何看法?”
    “父皇英明神武、算无遗策,儿臣一切听父皇的!”
    “朕现在想听听你的看法?”
    “儿臣……儿臣……不知道。”
    太子-李亨噗通一下跪在了地上,身体哆嗦个不停,连一句整话都说不出来。
    另一边,看着如此懦弱无能的儿子,李隆基的心情很复杂,七分恼火、三分欣慰!
    恼火的是,英明神武如自己,怎么生出这样一个窝囊儿子,子不类父……以后如何把国家交给他呢?
    欣慰的是,太子性格懦弱,就不会对皇权产生威胁,自己可以高枕无忧了。
    ……
    “右相国?”
    “老臣在!”
    “突厥人这次受灾严重,出兵南下劫掠已成必然之事,战事一开,双方誓必死伤惨重,为天下苍生之太平计,朕准备答应和亲之事,爱卿以为如何?”
    “回禀陛下,老臣以为不妥!”
    “哦,为何?”
    世人皆知,李林甫素以‘屈意顺从、乖巧媚上’而出名,只要皇帝说一,他就决不会说二。
    今天这是怎么了,是出门之前忘了吃药,还是吃错了药,竟敢当场反对皇帝的决策……文武群臣面面相觑,不知出了什么状况。
    与此同时,李林甫不慌不忙的继续开口了:“回禀陛下,突厥人一向是狼子野心,全无信义可言,今若应允和亲、送以财物,无异于抱薪救火一般,薪不尽、火不灭,我大唐纵然府库充盈,可又能让突厥人勒索几次呢?
    与其屈辱求和,不如奋勇一搏,我大唐兵强马壮、国力如日中天,更有陛下这般旷世明君执政,再加上文武群臣齐心合力,必能击败突厥人,荡平北方草原,恢复太宗—天可汗时期的伟业!”
    ……
    “右相国言之有理,臣附议!”
    “臣附议!”
    “臣附议!”
    不管怎么说,李林甫毕竟是右相党的领头羊,虽然不知道他为何主战,右相党的其他成员们、还是纷纷站出来表示支持!
    面对这种情况,李隆基不置可否,又把目光落在了李适之身上:“左相国,你的意思呢?”
    “回禀陛下,我大唐立国一百余年,从未畏惧过外敌入侵,今日之事无需多议,唯有奋勇迎战而已,而且老臣反复权衡过了,与突厥人相比较,我大唐有十大胜算。”
    “哦,是那十大胜算,说出来让朕听一听?”
    “其一,突厥人南下劫掠,属于不义之举,而我大唐将士保家卫国,乃是正义之师,自古邪不胜正,此道义之胜也!
    其二,突厥人饱受雪灾之苦,各部落的实力锐减,战斗力也必然大打折扣,而我大唐风调雨顺、府库充盈,更有百万大军严阵以待,此国力之胜也!
    其三,突厥虽然号称一国,其实内部分成大小百余部落,为了争夺草场、水源、牲畜,经常大打出手,彼此积怨甚深,更本无法做到团结一致,而我大唐朝廷上下一心、众志成城,此人心之胜也!
    其四,突厥人的冶炼技术落后,其兵器大都是粗制滥造,有的部落甚至还在以青铜、兽骨做箭头,我大唐将士身批坚甲、手持利刃,再加上强弓硬弩……此兵器之胜!
    其五,突厥人主攻,而我大唐主守,此地利之胜也。
    ……
    有此十大胜算,再承蒙天地、神灵、祖宗护佑,此一战,我大唐必胜无疑!”
    李适之不仅主战,还滔滔不绝的说出了十大胜算,每一条皆是掷地有声,待其说完之后,左相党的成员们同样竭力赞成。
    换而言之,今日参加议事的重臣们,都是百分之百的主战!
    “哈哈,两位相国说的好,我大唐如日中天,又何惧外敌入侵呢……朕意已决,拒绝和亲,而后集结倾国之力,北上迎战突厥人,此一战,必要亡其国、灭其种,彻底根除这个心腹大患!”
    李隆基哈哈大笑起来,记得自己登基之时,曾经暗暗对天发誓,要成为和太宗皇帝一样的圣君,载誉史册、万代敬仰。
    数十年来励精图治,开创出了开元盛世,不客气的说,在文治上面自己可与太宗皇帝比肩了。
    可是武功上面,却差的不是一点半点,这也是自己非常遗憾、非常不甘心的一件事。
    现在好了,草原大雪,突厥入侵,一个建立赫赫武功的机会出现了,自己又岂能放过呢?
    这一仗,打定了!
    之前说要和突厥人议和,不过是想试探一下大臣们的态度,看看关键时刻,谁的骨头软,谁的骨头硬,谁只会夸夸其谈,谁又是真正的栋梁之材!
    结果呢,全都试探出来了!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