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为什么。”任由脸颊的泪水滴落在地,消失在这片空间之中,姬雅一步步的朝着左哲走来,在左哲想要闪躲却最终没有闪躲的直视中来到了左哲的身前,伸出了葱白的手指,抚摸过了左哲的脖颈,擦拭掉了左哲脖颈上之前总是无法擦去的红色唇印。
脖颈上的唇印被擦拭掉,左哲与姬雅之间的氛围也在这一刻发生着微妙的变化。似乎彼此达成了某种谅解,从独立的阵营逐渐走到了一致对外的同一阵营。
看着眼前的“非我”,曾几何时的“我”,左哲感觉自己与曾经的“我”达成了默契。探出的左手牵住了姬雅的右手,两人并排站在了一起。从这一刻起,两人化作了盟友。
而在两人之间,一黑一白的两道光晕将两人笼罩,如同玄奥的阴阳鱼,将两人环绕其中,帮助两人抵御来自外界的意外和未知。
温软的感觉从左哲的左手上传来,握着姬雅那葱白而柔软的小手,左哲似乎握住了最初的梦想。时光荏苒,曾经的岁月已经不再,但曾经的梦想却不该被遗忘抛弃。
人的学识见识都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变化,很多年少时不能理解的东西在成年后都会了解。但唯独梦想,这却不是随着见识和阅历的增加而不断变好的。人们越是成长,就会越发的感受到自己的渺小,感受到这个世界的宏大。如此之下,人们非但无法让最初的梦想发扬光大,甚至会选择一次次的削减曾经的梦想,让梦想逐渐变得面目全非,甚至是直接的夭折掉。
人越长大,就会离最初的梦想越远。而成年人的世界里,到底有多少人还有“梦想”这种空中楼阁般事物?只是应对现实中的事情就已经足够劳心劳力了,谁还有心思去考虑,那些幼年时拍脑袋想出来的不切实际的人生目标?
年幼的孩子以为世界绕着自己转,自己才是世界的中心。而伴随着成长,孩童逐渐成长为青年的时候,人们就会知道自己只是这个世界中沧海一粟都不如的渺小存在,这个世上有没有自己都没有什么区别。而到了老迈之后,人们回顾自己的一生经历时,也只是用怀念的心情来回顾那些幼稚的想法。
事情的确是这样的,每个人对这个世界都只是微不足道的一点点,有没有某个普通人的区别几乎看不出来。
然而,事情却在青少年的时候有所疑问。在少年到青年的过程中,会经历十三岁到十五岁的叛逆期。对于这个年龄段的少年,人们称之为介于少年和青年之间的“青少年”,也就是通常意义上的半大小子。
叛逆期是指青少年正处于心理的过渡期,其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日益增强,迫切希望摆脱成年人(尤其是父母)的监护。他们反对父母把自己当小孩,而以成人自居。为了表现自己的“非凡”,他们也就对任何事物都倾向于批判的态度。
以上,是人们认知上的叛逆期。而从青少年的表现来看,也的确有着如此的表现。然而,这种叛逆的背后,却隐藏着成年人不会懂,而少年理所当然的矛盾冲突。
叛逆期对每个人都是一个人生的拐点。叛逆期前,少年对父母等长辈有多少的言听计从,就会在叛逆期间对长辈有多少的叛逆。因为,叛逆期是人类小世界的最后挣扎。不论叛逆是否成功,叛逆期后的青年都会用叛逆期的表现为少年时期的小世界送葬。
所以,叛逆只是表象,而非本质。真正的本质在于青少年的成长过程,青少年感受到了这个世界的浩瀚而强大,感受到了自己的渺小而无力!正是这种世界的强大与自己无力的反差,让原本以自己为中心的少年,原本的三观走向了崩塌和重组。而叛逆期,就是青少年三观崩塌和重组过程中泄愤或者推卸责任的无力挣扎。
就像是家中挂钟钟摆的声响,在来家中做客的客人听来是那样的清晰,清晰的都有些打搅人的注意力了。可是,这些钟摆的声响在主人的耳朵里,却是根本就听不到的。除非非常用心的去倾听,主人很难听到自家挂钟发出了清晰的声响。明明挂钟钟摆的声音非常清晰,明明主人的听力并没有丝毫问题,但这些侵袭的声音却被下意识的忽略掉了。
很多理所当然的重复事情明明非常清晰而明显,却很难被感受到,或者会被下意识的忽略掉。直到有一天,在潜移默化的改变中,自己的本能发出了最后的绝望呐喊,以叛逆的形式让少年无所适从,让他们努力的想要挽留住自己的东西,却只能做出叛逆的行为。就像是落水者最后的挣扎,没有救命稻草的最后挣扎,也只是让落水者在水中杂耍一般的做出怪异的动作。这些动作对于岸上的人看来非常急迫,但对于水中的“鱼”来说却习以为常,并且认为落水者不该挣扎,应该更快的适应“水下”的“咸鱼”生活。
一旦变成了“咸鱼”,青少年变成了青年后,就会失去钟灵毓秀般的天资。客观的看待世界不代表要放弃以“我”为中心的态度,如果自己都放弃了,还能指望别人对你有信心吗?而通常来说,能够以“我”为中心的人,都会有着特殊的气质。当然,这里的以“我”为中心并不是盲目的自大,盲目的人是看不清“我”的。
所以,在进入青少年的叛逆期前,少年的身上必须有一层切实有效的保护。这层保护会让少年拥有更强的抗冲击能力。即便认识到了世界的浩瀚与强大,这层保护也能让少年在海啸般的冲击中顽强的站在原地,而不是在海啸的冲击中盲目的抓取那些远在天边的救命稻草。
这层保护,便是每个少年都应该拥有的小世界。一个以“我”为中心,依靠钟灵毓秀的天赋资质,在被世界过多浸染之前构筑起的小世界。少年人在知识储备上无法与青年相比,在见识和社会阅历上也无法与青年相比。但与青年相比,少年更像是天地钟爱的“天才”,青年则更像是社会所需要的“人才”。“天才”未必会对社会有用,“人才”未必会被天地钟爱。父母希望自己儿女变成能够更好适应社会的“人才”,而不是如同梵高那种受天地钟爱,三十多岁就在抑郁中自杀的“天才”。
少年天才虽然在知识和阅历上无法与青年相比,可他们却有着成年人无法了解的天赋。对于少年天才的天赋,并不仅仅是一句“高智商”就可以解释的。在高智商的背后,隐藏着成年人难以理解的秘密。这有可能是生物进化的秘密,也有可能隐藏着一些属于奇迹的存在。成年人希望利用科学和逻辑来描述世界,但却对意外和未知茫然无措。而少年,那些在成年人看来什么都不懂的“小屁孩”,却往往能够感受到成年人感受不到的东西。
每个少年都有属于自己的小世界。只不过,自然形成的小世界大都脆弱而残缺,而且还会在外界和长辈的影响下逐渐被崩溃瓦解。就像是一个个美丽的气泡,被少年欢喜的吹大,轻飘飘的飞上天空,却最终在升空的过程中爆裂。
小世界是一层保护层,可以保护少年在成长为青年的过程中,保留下钟灵毓秀的资质,不至于失去属于“天才”的特质。
只是,小世界该如何构造呢?从儿童到少年,这个阶段的人类知识储备不足,逻辑能力不足,社会阅历也不足。对于少年而言,要想构筑小世界就不能采用成年人按部就班的建模方法。因为少年的小世界充满了奇迹。而奇迹,则是无法用逻辑来推测的。少年人的小世界不需要严密的逻辑,也不需要太多的知识量。他们需要的,只是不断强化的“我”。有了足够强大的“我”,不管少年还是成年人,就会自然而然的拥有特殊的气质,乃至是气场。而在这种气质和气场的影响下,以“我”为中心产生的“非我”和“未知”就会因为“我”的强化而凸显出来。即便是同样的话,有着强烈气质和气场的人说出来,也要比普通人说出的效果要强许多。
强化“我”,让“我”变得足够强大了,少年在叛逆期接受的强大冲击也就会变得不会如之前那般的难以承受。而在这个过程中,青少年也可以借助获得的更多的外界的信息,来调整自己的小世界,让自己的小世界变得更有逻辑更加严谨,以此来对抗外界的冲击力,最终将自己的小世界保留下来。
手牵着手,左哲从睿雅身上感受到了构筑起完善小世界的少年的自己。完善的小世界让左哲在步入青年后拥有了超越常人的实力,展露出了超过普通人的潜力。
但是,这真的是左哲吗?
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