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汉封神榜

第一章 天上仙人临凡尘,始皇嬴政抗天命

    
    公元前221年,咸阳宫内,一片喧闹景象。今日是秦王政二十六年,也是大秦立国的第五百四十九年。
    正逢秦王嬴政攻灭六国,一统天下之盛典。整个咸阳城都沉浸在无尽的喜悦之中。
    这是大秦立国以来最大的喜事,也是大秦民众最大的期盼。
    整整三天,咸阳城中的老秦人全都走上街头,争相庆贺。
    自从老秦人的头上有了法制这座大山,早已经不复当年的热血。他们压抑了太久,也沉寂了太久。
    大秦起于西陲,从诸侯卑秦,到天下惧秦,他们付出了无数的辛酸与曲折,不足为外人道也。。
    他们的先人,都曾为此抛头颅,洒热血,这一刻,不止是赢氏王族的荣耀,更是天下秦人共同的荣耀。
    秦王嬴政独自站立在咸阳宫中,只见他穿着红黑色的朝服,腰间悬挂着一把金光闪闪的宝剑,名为天子剑。
    当年庄子品评天下名剑,天子剑稳居榜首。此剑上割浮云,下斩地纪,用之匡正诸侯,天下臣服。
    此剑原本藏于洛阳周王宫之中,与九鼎并称为周室至宝。秦灭周之后,此剑自然归秦所有。
    嬴政身长八尺七寸,体型魁梧健壮。一双眼睛异常的明亮,仿佛能看清天下间的任何事物。
    自从大秦一统之后,上至帝王下至庶民,都对秦国的国运和实力非常自信。
    相比六国那些昏庸的君王,嬴政显然更有帝王之相。
    比之宫外的一片祥和,嬴政的心中有些沉重。创业难,守业更难,秦国已经走上了荣耀的顶峰。
    他要做的,就是如何将这份荣耀一直延续下去,直到千秋万代。
    片刻之后,众臣就会来到咸阳宫,为他献上尊号,而他,也即将成为受万人敬仰的千古一帝。
    天下再无七大战国,天下国土,尽归秦有,天下国人,俱是秦人。经历上百年的战争,天下的百姓,终于可以安居乐业了。
    随着一阵鼓乐响起,大典正式开始,众大臣鱼贯而入。
    文臣队列之中,领头的是丞相李斯,武将队列之中,领头的是丞相王翦,他们一文一武,为天下的一统立下了汗马功劳。
    嬴政看着这一众老臣,不住的感慨。当年那个意气风发的少年,转眼已经是白发苍苍。
    在这时光的洪流之中,谁都无法幸免。
    “请丞相李斯,宣读诏书。”站在嬴政身边的赵高操着公鸭嗓子大声说道。
    李斯走上前去,从赵高手中接过诏书,大声的念道:“昊昊上天,冥冥大地。我大秦自立国以来,筚路蓝缕,披荆斩棘,方有今日之盛世。如今天下一统,万民安泰,因秦王德高三皇,功过五帝。秉天下臣民之意,承朝野野忠臣之志,特为其献上“皇帝”尊号,复太古人皇之称号,与世同君,与天同休。兹此昭告,天地人神共鉴。”
    “始皇帝万年,大秦万年。”
    随着诏书宣读完毕,众臣纷纷下跪,为始皇帝庆贺。他们心中满是喜悦和自豪。
    在这份功业之中,他们每个人都是参与者,是他们辅佐始皇帝,一起完成这千秋功业。
    “昊天上帝敕令,秦王嬴政接旨。”
    就在朝野众臣庆贺之时,一道祥光,笼罩在宫城的上空,光芒照耀着整个咸阳城。。
    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在天降的祥瑞之上。秦人都认为,这是大大的吉兆。
    嬴政急匆匆的率领众臣走出殿外,只见半空中出现一个身穿白袍,须发皆白的老者,此人仙风道骨,远非寻常人可比。
    群臣不禁惊叹,这是自周武王伐纣之后,天上仙人又一次降临人间。
    自姜子牙之后,天神归天,神仙与凡人之间的联系被切断。
    天神不再过问人间之事,即使周朝破败衰亡,天子名存实亡。
    周王朝用来祭祀告天的九鼎,也渐渐失去了往日的光辉,只能落寞的站在宫门之前,接受风雨的洗礼,岁月的摧残。
    相比武王伐纣,秦灭六国要更加的艰难曲折。在没有神仙和气运的加持之下,嬴政带领着秦国,硬生生的在六国的围剿之下,靠着强大的国力和军力,脱颖而出。
    周朝历经两代君王,就将商朝推翻,而大秦,从商君变法之后,历经七代君王,方才实现的天下的一统。
    在这期间,天上的仙人从未干预,不管是尸山血海,还是白骨成堆,他们也丝毫不管人间的死活。
    “嬴政恭迎上仙。”
    “秦王嬴政,下跪接旨。”白发老者不理会嬴政的话语,依旧冷冷的说道。
    在天神眼中,凡人就如同蝼蚁一般。即便是人间的帝王,他们也不放在眼里。
    这一举动,可是惹恼了一众朝臣。他们见状,无不义愤填膺。
    秦人纵横天下,何时受过这样的窝囊气。嬴政是秦国的王,是他们未来的皇帝,不该受这样的侮辱。
    有不少的武将说着就要上前与这白发老者理论,却被王翦的一个眼神吓退。
    王翦在军中地位,自然是毋庸置疑,他是秦国后期的军神,与白起、李牧、廉颇并称战国四大名将。
    王翦的心情与众人一样,但他纵横疆场多年,对敌我之间的实力,双方的战争态势一目了然。
    来者毕竟的昊天上帝的使者,最起码的礼数他们还是要讲的。若是真的发生了冲突,凡人与神仙开战,绝没有一胜之机。
    即便是要战,挑起战火的也只能是秦王,是即将册封的始皇帝。
    此时的嬴政,也陷入了两难的境地,不知是跪还是不跪,是接还是不接。
    朝臣的目光,也都集中在嬴政一个人身上,他是大秦的主心骨,是王朝的掌舵人。
    嬴政思虑过后,还是缓缓的屈膝跪地,接受昊天上帝的敕封。
    他心中预想,只要是昊天上帝封他为“皇帝”,他也不必横生枝节。有了天帝的册封,人间之主的称号就更加的名正言顺。到时天下臣民,还有谁胆敢违抗自己?
    见到始皇帝下跪,朝臣的阵营之中瞬间安静。一众武将虽然心中气不过,但也必须遵从始皇帝的旨意。
    但他们的膝盖,就像不会打弯一样,依旧直挺挺的站立在宫门前。显然,他们对这位昊天的使者,没有什么好感。
    老秦人务实,从不信奉鬼神,对这个传说中的昊天上帝也不是太过了解。
    有些人心中也不免担心,对方毕竟是三界之主,他们一介凡人,又怎能抗衡。
    “奉昊天上帝敕令,敕封嬴政为大秦天子,协助昊天上帝管理人间一切事务,享代天庭征伐之大权。地面之上,有敢不服调遣者,可自行论处.................”
    嬴政听着这道旨意,心中无名之火已经开始剧烈的燃烧。
    他本以为昊天上帝的旨意,是为他锦上添花的,谁曾想到,竟是要趁火打劫。
    天下动乱之时,昊天上帝视而不见,现在天下一统,昊天上帝竟然要他效仿周天子。
    不等旨意宣读完毕,嬴政站起身来,转身缓缓的向殿中走去。虽然并未出声,但他的态度已经说明了一切。
    半空中的白衣老者看到嬴政的举动,沉声问道:“嬴政,你要抗旨不遵?与天帝争衡?”
    嬴政转过身来,目光直视昊天的使者,大声的说道:“秦人只信奉自己,不信奉上天。昊天上帝若是真要怀柔人间,就应该有足够的诚意,区区天子,嬴政不屑为之。今日之大秦,并非当日之大周,人间之事,不劳天界费心。”
    白衣老者审视着嬴政的目光,面带微笑的说道:“果然是拥有大气运的人间帝王,举手投足之间都流露出王者之气,嬴政,你既然决意抗旨,就要承受天道反噬,迎接即将到来的灾难。”
    “上天若要降罪,只归罪嬴政一人便可,与大秦臣民和天下百姓无关。”嬴政站立在大殿的台阶之上,王霸之气显露无疑,紫薇真气运行周身。。
    他清晰的知道,接下来,将受到怎样的惩罚。昊天一定不会善罢甘休。
    即便是刀山火海,他也会一往无前,至于会遭到什么样的险阻,他不在乎。
    他不会向任何人屈服,即便是天,也不行。
    白衣老者老者见嬴政如此决绝,便不再说话,消失在咸阳宫的上空。
    随着他的消失,天上的祥云也渐渐之消散。只目光坚定的嬴政,和一众不知所措的朝臣。
    他们都知道,惹恼了昊天上帝的后果,但他们更知道始皇帝陛下的性格。他认定的事情,绝不会更改。
    “传朕旨意,巡视巴蜀。”嬴政自称为“朕”,就是承认了皇帝的尊号,正式与昊天上帝宣战。
    巡视巴蜀?朝臣听闻,全都面面相觑,不知道始皇帝此举,到底有何深意。
    世人都不知道,在巴蜀之中,有一处神秘的所在,若是能得到他们的帮助,在与昊天上帝的战争中,也能多几分胜算。
    三十三重天之上的昊天上帝,目不转睛的注视着人间的一切。
    当他看见人间帝王胆敢违抗他的旨意,只是冷笑一声,嘲讽嬴政的目光短浅,不知好歹。
    “本想省几分力气,谁知这嬴政不服教化,不知顺逆。也罢......”昊天上帝冷冷的说道。
    只见他缓缓的张开手掌,五条金龙环绕盘旋。
    随着他的手掌向下翻转,五条金龙乘着祥云,朝着人间飞去。五条真龙,代表着人间的帝王气运,得之可得天下。
    正所谓一山不容二虎,人间又岂能容得下如此多的真龙气运。随着真龙气运的降临,大秦王朝也即将走向覆亡。
    昊天上帝的杀招不只有真龙气运,他还为大秦挑选了一位掘墓人。
    当年九月,年仅十九岁,亲见韩国灭亡的张良拜师黄石公,得授太公兵法,研究帝王韬略。
    传闻其母怀胎十载,方才生下张良。其出生时,天现异象,红光自东方而起,直冲天际。
    年幼时的张良,便聪颖过人,深受众人喜爱。
    同年十二月,河内郡县令许周之夫人赵氏,怀胎十载,生下一个手握卦玉的女儿。
    此女天赋异禀,更是奇特。刚出生是便能行走如飞,出口成章。几个时辰后,竟然长成十岁少女的模样,且天生丽质,举止得体。
    始皇帝得知,认为此乃祥瑞之兆,降下圣旨大加封赏。
    许县令自知无以报答始皇帝之恩,便为女儿取名为许莫负。即“莫负始皇帝大恩”之意。
    这两个不同命运的人,却有着相同的使命。
    若说白发老者手中的旨意,是昊天上帝的一步明棋。那张良和许莫负,就是昊天上帝提前布好的暗棋。
    昊天认为,天人自然要行光明正大之道,若是明棋奏效,暗棋自然不会被人所知晓。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