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士

第2章 国战

    
    大堂里发出一阵阵爽快的笑声,让刚刚进来的岳飞一头雾水。
    “相公,诸位,到底有何喜事,这又是何物?”
    “咳!咳!”
    王彦一边皱着眉头,一边吐出口里的渣子,摇头道:“相公,这“饼干”也太硬了,实在是难以下咽!”
    岳飞坐了下来,身边的案几上,放着几块薄薄小小的长方形面饼,他惊异地拿在手里,仔细打量了起来。
    “当然难以下咽。”
    王松笑道:“要混着热水,才可以下咽。不过,这东西顶饿,吃上三到四块,一天不吃饭都行。”
    “果真如此,那军中可是获益良多。”
    马扩点头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带上一“饭盒”此物,足可以抵抗六七日,大军的辎重粮草运载,就方便的多了!”
    黄纵摇头道:“若是一直吃此物,恐怕将士们会怨声四起,影响军心。毕竟,这物事和热汤热饭比起来,恐怕是无人问津吧。”
    “黄公,这只是将士们深入敌后,不得已为之的补充之物。”
    王松解释道:“其实也没有那么难吃。这“饼干”里有面粉、糖、油、核桃等物,能补充将士身体所需。混上热水,也不会那么难以下咽。”
    王松给众人看的“饼干”,和后世军中的压缩饼干类似,都是高温杀菌下的耐饥食品,用于大军干粮。这种“饼干”常温下可以保存十天半个月,与热水一起混用。
    所不同的是,他的“饼干”用的是普通面粉,而不是后世的膨化粉。
    宋代士卒出战,主要的食物为饼类和酱菜,已经接近于后世的饼干标准,不过数万大军,辎重粮草数量巨大。游牧民族来去如风,劫掠为食,没有后勤上的累赘,自然要机动的多。
    这种“饼干”,士卒们随身携带,没有了粮食的转运拖累,军中的将士也要放心上阵杀敌,不用担心粮道被断,被包围和堵截。
    黄纵脸上一红,歉然道:“相公,下官太过于武断,还望相公见谅。”
    “黄公,言重了!”
    王松笑道:“这不是一言堂,集思广益就是,你又何罪之有?再说了,你也是为将士们着想,不必放在心上。”
    黄纵长出了一口气,轻声问道:
    “相公,听你的意思,你是决定要北伐了!”
    听到“北伐”两个字,屋子里的人都是竖起了耳朵,眼睛也看了过来。
    北伐!
    河东,忠义军已经占领了太原三关,北上雁门咫尺之遥。河北,忠义军占据河间府、中山府、真定府三座边塞重镇,雄踞于拒马河南岸,距离燕京城不过百里。
    忠义军大军北上,燕云十六州,这块压在中原汉人心中的巨石与直入汉人胸口的刺痛,必将被清除和愈合。
    “不止是北伐!”
    王松沉声道:“金人陈兵二十余万于燕云之地,即便我军不北伐,金人也会天气转凉时倾国来攻。若是如此,不如御敌于国门之外,先下手为强。”
    王松心中也是犹豫不决。忠义军两河虽然有二十万人,但是事关战局成败,两河安危,让他一直有些忐忑不安。
    若是战败,可就是身败名裂,中原难有北顾之力。而历史依旧,蒙元兴起,一场文化浩劫不可避免。
    可以说,这一战,事关汉人的命运。
    “河北忠义军有马军三万,大小火炮数千门,士卒十
    万。”
    王松抬起了头,向一旁沉默不语的张宪问道:“张宪,河东忠义军,恐怕也是如此吧?”
    忠义军平了西夏,马匹不再是稀罕之物,队伍中骑兵的数量急剧增加,大军的机动性也大大增强。
    张宪不好意思地一笑,回道:“相公,我河东忠义军现有十余万大军,马军五万。但有两三万的将士驻守西夏,若是出军,当在十万左右。”
    河东忠义军虽然人数并不比河北多,但却是百战老兵居多,勇健无比,战力在河北大军之上。
    “各位兄弟,大军出动,下去都查妥当了,钱、粮、衣料、军器,差的都报上来,也好速速补齐,莫要亏待了将士。”
    忠义军二十万大军,加上地方官府,月用钱百万贯左右,米10余万石,再加上几十万家眷,光是钱粮供给就是天文数字。
    不过,也正是因为忠义军士兵丰厚的饷银、授田的荣耀、身份地位的突出、军人的荣誉感也油然而生,从而在战争中很少有逃兵,战斗力也是非同一般。
    “相公,如今坊间议论纷纷,抱怨宣抚司将士卒的地位抬得太高,饷银高不说,还要授田。他们抱怨相公是扬武抑文,长此下去,中华有藩镇之祸。”
    黄纵的话,王松轻轻一笑,摇了摇头。
    “扬武抑文,恐怕是言过其实。文以载道,武以安邦,文武兼之,才能国泰民安。本官若不提高将士的地位,提倡尚武之风,又岂有今日北地之局面?难道说,以文制武,士大夫一家独大,这才是王道吗?”
    若是军人都不以自己的职业为荣,哪里来的战斗力和牺牲精神。文人的地位太高,将士毫无地位,靖康之耻便是不可避免。
    “相公,这几年河东流民纷纷回归,开荒垦殖,几年下来,官府囤积的军粮超过50万石,足够此次大军北伐。”
    “河北也是如此,官府的粮仓之中,也是有五六十万石粮食,够大军半年之用。”
    王松点了点头。几年的努力下来,两河逐渐恢复了元气,良田荒地被一一垦殖,河北平原和太原盆地,终于带来了收获。
    若不是赈民花费了大量的粮食,官府粮仓之中储藏的会更多。
    “上半年,贸易司盐、铁、玻璃、茶、醋,总计的收入是560多万贯,军政人员支出的饷银就是350万贯。”
    王松摇摇头道:“再加上学校、赈民、筑路、建房等等,支出又是120多万贯,剩下的钱还要留在火器开发上,到头来是所剩无几。若是要北伐,不知又要花费多少!”
    “相公所言不错。”
    岳飞脸色阴沉,闷声道:“光是上月,河北新军所领的铁甲就超过了两万副,长枪一万三千多支,盾牌两千多面,火炮三百余门,炮弹三千多箱,火药九百多桶。消耗之巨大,可谓触目惊心!”
    不当家不知柴米贵,堂中诸人都是面色凝重,有人脸色缓和了起来。
    将领们平日里为了军中物资跑上跑下,看惯辎重后勤上的脸色,心里总是愤懑不平。如今听王松和岳飞这么一说,心里的一股怨气也就烟消云散了。
    “看来相公是心里有打算,度过眼前的这道难关了。”
    马扩的话,让王松苦笑了一下。军中的将领都以为他是善财童子,岂不知他也不是神仙下凡,照样要为治下的军政事宜,部下的吃喝拉撒发愁。
    “本官心里却有些想法,也不知能不能解决北伐钱财上的短缺。”
    关于资金上捉襟见肘的问题,王松也想过几种方法,一种是募捐,一种就是发行国债。
    以高于银行利息的价格,发行一部分国债,用以支持此次的北伐或者西征,这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
    至于民间的募捐,王松实在没把握,能筹集到如此多的银两。毕竟两河刚刚恢复元气,民力凋敝,疲民终归不是长久之计。
    “为了确保此次北伐和南下能够顺利进行,本官意欲在宣抚司治下采取募捐之方式,全凭自愿,筹集一部分钱财。”
    王松缓缓说了起来,房间里的人都是精神一振。
    “另外,本官打算以两河宣抚司的名义发行一部分债券,由华夏银行担保,以高于银行一半的利息发售,不知各位以为如何?”
    “国债,相公果然是有了好法子。”
    马扩点头道:“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相公若是以高出银行一半的利息,定会有不少富户商贾购买,此法利国利民,乃是善策。以下官看来,定能成功。”
    “国债这个名字不错!”
    李若虚兴奋道:“以宣抚司在百姓心中的声誉,国债发行自然是没有问题,到时购者云集,北伐的钱财问题,自是迎刃而解。”
    众人议论纷纷,各自点头,都是同意马扩的看法,觉得此法可行。
    “银行有信誉,又有王相公这棵大树作为依靠,国债一定会有大量百姓购买。”
    “南下?”
    李若虚却是听出了王松话里头额外的意思。
    “听相公的意思,不仅要北上与金人作战,还要用兵江南了。”
    他摇头道:“若是如此,我军就是要腹背受敌了!相公,你可要三思,在北伐的紧要关头,似乎没有必要分心。”
    “李公,对杨幺部用兵,也是打通运河,反正早晚要打。”
    岳飞面沉似水,冷声道:“左右要打,还是要出一支偏军,打痛杨幺叛军,让他们不敢前来。”
    对于岳飞来说,杨幺部只不过是一支叛军,屡屡在航道上劫掠商船,杀害护航将士,是可忍,孰不可忍。
    目前,忠义军在流求之地还有三万左右人马。陕西也有两万大军集中在京兆府,以平息陕西各地的匪乱,防止四川的吴玠。
    以如今的局势看来,吴玠在四川作壁上观,没有和忠义军翻脸的可能。既然如此,可以从京兆府调出一两万人马,北上或者南下,都是不成问题。
    “四川的吴氏兄弟如何处置?”
    黄纵犹豫道:“若是我军北伐,吴玠趁机出兵,到时候忠义军腹背受敌,恐怕会左右为难。”
    王松哈哈笑了起来,目光中有些不屑一顾。
    北伐的声势已经造出,他如今也不得不勉力而为。吴玠虽然统兵数万,但是和忠义军比起来,显然要弱许多。
    “无需瞻前顾后,吴玠没这个胆子。北伐势在必行,至于要不要同时南下用兵,本官要仔细斟酌一番。”
    王松眉头紧皱。两河刚刚恢复元气,不能再受战火的蹂躏。但要在平原上和女真人决战,他还真有些不太放心。
    众将纷纷离去。王松馒头紧缩。北伐燕云,千斤重担压到他的肩上,他心里始终惴惴不安。
    这是一场国战,事关天下安危,汉人王朝的命运,由不得他不小心谨慎。
    至于南方的杨幺部,他还不放在眼里。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