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文魁

一千一百四十八章 光耀门楣

    
    见林延潮微微沉下脸来。
    屋子里气氛有些沉重。
    大伯当即知道自己口气有些不当道:“好吧,好吧,延潮,大伯也就这么一说,都是一家人嘛,别往心底去。”
    林延潮拱手道:“大伯,小侄这可不敢当。”
    大伯干笑两声道:“延潮,其实你大伯我今日……”
    林延潮笑了笑道:“大伯有什么话你就直说吧。”
    大伯陪着笑脸亲自动手给林延潮沏了一杯茶,然后道:“延潮你看,这几年我在乡确实没给你招惹是非,你之前上京不是交待我种番薯吗?这几年你也看到了,这番薯在我们闽地可是生根发芽,不少百姓种了都说好,说番薯是易活好种不费水,咱们闽地都是丘陵沙地,而这番薯在这丘陵沙地上都能活,实在宝贝啊。”
    林延潮听到这里,脸也不再板着了:“番薯的事实在多谢大伯了。”
    大伯听到这里搓着手笑道:“自家人说什么谢字。”
    “我知道延潮你作什么事都有定计,怀着远见,你将此事交待给大伯一定有大名堂。所以番薯的事我可是实心给你办的,眼下咱们闽地百姓哪个不知道你从南洋引进番薯的功德。只是……只是这番薯好是好,但却是不值得几个钱,这些年我都是在亏着卖。还有你大伯这几年来着实费了不少心血,你看头发都白了不少。”
    林延潮不由失笑,大伯这人人虽不坏,但是因见识所限,很多事就让看不惯了。
    比如眼下他提番薯这事,就是典型的穷人思维。
    什么是穷人思维?就是好变现。
    给人办了一点事,要么整日挂在口上,要么就是着急的兑现。
    当初让大伯囤种番薯的事,确实是林延潮的安排,也算是给他一条出路。这件事上大伯确实办得尽心尽力,但林延潮自问不是一个小气的人,一定会给你个好价钱,但大伯主动上门来讨也就算了,还一个劲的居功自表……
    所以林延潮也没有办法了:“大伯是说当初囤种番薯时,我给你许的好处?堂兄他在京师已是补锦衣卫的官,甄家也是世代官宦,是京里有名的望族。”
    大伯一听到这事就喜上眉梢,拍腿道:“知道知道,延寿这门亲事我与他娘都很满意,就是远了一些,哎,若是同籍就好了,要不然也没办法几年不回乡一次。”
    办了事还落了埋怨?
    林延潮闻言道:“在京的同籍官员不多,当初我只想他在京里读国子监方便些,若是兄长当年在乡成了亲进京我也就不用操心了。“
    当年林延寿在院试里怒怼一省督学,被当地传为笑柄。这样事一出,就算沾着林延潮光,闽地的官宦大户人家也不肯将女儿许配给他。可是大伯大娘又看不上本地普通人家,只好送他上京给林延潮照看。
    最后大伯还觉得林延潮没给林延寿找一个本地人家。
    林延潮觉得自己被大伯拉到他思维境界,然后成功地被他丰富的经验打败。当即林延潮直接道:“大伯你有什么事就直说吧!”
    大伯笑着道:“延潮,既你这么说,那我也就不客气了,我是想向你问李赞公工资的事。”
    林延潮将茶推到一旁冷笑道:“一个国子监监生任吏,还不用我过问吧。”
    大伯会错了意思道:“大伯知道此事对你而言不值一提,不久是一个小吏嘛,哪里能劳动你来过问。那你看我与什么人打招呼,让他帮李赞公的儿子去礼部任吏好了?”
    确实一名监生充任礼部吏员的事,对林延潮而言实在是太不一提了,甚至不值得自己开口。
    不过林延潮就是不愿帮大伯这个忙:“此事不好办,当今礼部是由大宗伯朱山阴做主,要想到礼部任吏,非绍兴人不可,你说的侯官李县丞是绍兴人吗?”
    大伯想了想摇头道:“不是。”
    “那就没办法了,我虽是礼部侍郎,但还是要听礼部尚书的。除非他是绍兴人,我还能帮你说情。”林延潮不动声色推掉了。
    大伯哭着脸道:“延潮,你这不是让我在李赞公面前难堪吗?不能帮一帮你大伯吗?想想办法,帮了大伯这一次。”
    林延潮道:“大伯你这样说,我可担不起,你之前不是没有答允他吗?”
    大伯道:“诶,我以为此事对你而言只是举手之劳,故而话说得满了一些。哎,延潮,别生气啊。你不知道这位李赞公帮我们家不少忙的啊,你可要想想办法啊,礼部不行,吏部如何?”
    一名普通监生去吏部任吏,难度不亚于官员调任吏部。
    若说户部的吏员是天下油水最丰厚的吏员。那么吏部的吏员就是天下权力最大的吏员了。
    吏部文选司郎中的地位,都可以与林延潮这名礼部左侍郎平起平坐的。
    而吏部侍郎,给个尚书都不换。
    吏部尚书更可以与首辅抗礼。
    至于吏部的吏员意味着什么,官员在吏部只有一定的年限,到了时候必须调任。
    而吏部的吏员是可以干一辈子的,这样的权力就连进士出身的官员都可以舍弃前途,去吏部任一名小吏的。
    大伯一开口居然要吏部吏员,这到底是蠢?还是故意来气自己的?
    林延潮心想若是碍于面子,大伯不可能对此事如此上心,此事八成另有名堂。
    “大伯,李县丞这几年帮了我们家很多吗?”
    大伯以为有戏大喜道:“那是当然了。你说我们怎么能不回报人家。”
    林延潮看了大伯一眼道:“比方说替谢总甲父子俩脱罪?”
    大伯一愕当即失声道:“延潮,你怎么知道此事?”
    林延潮摇了摇头道:“那李赞公是不是还告诉你,拖着案子不办,好让大娘对你服服帖帖?”
    大伯立即站起身:“延潮,我没有,我怎么会干出这样的事来。是谢老虎父子俩把人打废了,这么大的罪,要不是李赞公帮忙周转着,谢家早就被判了徒刑。”
    林延潮看了大伯一眼:“此事我姑且信你。但是你觉得在此事上帮了大娘,就可以心安理得在外面养外室吗?”
    大伯闻言顿时满脸尴尬:“延潮,你怎么什么都知道?此事你能不能不管?”
    林延潮道:“我是你的晚辈哪里敢管?只是担心爷爷会如何?以爷爷的性子,大伯你的腿怕是要被打断了吧。”
    大伯闻言坐了下来,整个人失去了底气,颓然半响道:“延潮,此事苦恼我好几年了,你可一定要帮我拿一个主意。全家里大伯能指望的人只有你了。”
    林延潮道:“爷爷那边我也不敢替你说话。大伯说实话的,这几年家里让你管着,账目上一塌糊涂,我估计下去不用几年,咱们林家就要落到变卖家产的份上吧。”
    “是不是你三叔,不对,是你三娘在你面前编排我?”大伯当即怒道。
    林延潮肃然道:“大伯,这时候你还在怪三叔三娘,若你还是如此,我也没办法帮你了。”
    大伯一听立即道:“延潮,千万不可如此,大伯听你的还不行吗?只要你能帮我让……进了门,让你的堂弟……进了族谱,以后我二话不说,什么都听你的。”
    还讲条件?
    林延潮直接起了身:“大伯,此事年后再提,不过有一事话要说在前头,我进京前一再与你说不要用我名头,在外面应承什么。”
    大伯道:“我一直记得,但是李赞公的事你能不能?”
    林延潮正色道:“谢家打废了人,自有朝廷的律法在,该怎么判就怎么判,不说此事我不会徇私,致仕官员干扰地方政务,此乃官场的大忌,你若要害我,就尽管在外面替我招揽下去。”
    大伯满脸尴尬,他心底确有这个想法,以此为条件让大娘允许人家进门。
    顿了顿林延潮道:“至于李县丞,让他的儿子自己去吏部候缺,该去哪里就去哪里,最多以后帮他问一问就是。”
    “这样就好,这样就好,”大伯闻言大喜,“延潮有你这句话,大伯也算可以给李赞公一句交代了。”
    林延潮摇了摇头,但见大伯手舞足蹈的样子也不由失笑。
    然后大伯让曾庄头带着下人将年物都抬到正厅外的院子里,堆得如同小山一半。
    大伯当即命家里人点算了一下,然后除了家里用的,祭祖的,大房二房三房各拿一份,然后按着丫鬟老妈子,家丁打扫如此分下去。
    每个林府的下人都有一份,拿到手后都是千恩万谢了一番,顿时院子里人人来领很是热闹了一番,充满了过年的喜庆。
    却说林延潮衣锦还乡后,却说濂浦林氏,水西林氏都派了人上门道贺。
    濂浦林氏对林延潮而言是恩重如山,没有濂浦林家也就没有林延潮的今日,而且林延潮老师林烃现在丁忧在家,林延潮无论如何都要在年前赶去探望的。
    另外就是水西林氏,林家现在已是归了宗。水西林家知道林延潮回乡后,让林歆上门请林延潮至水西林氏参加宗祠祭祖之典。
    林延潮的三叔自归宗后,他的儿子敬昆的昆字就是取了水西林氏给林家所定下的字辈。
    不过林延潮却没有打算给自己儿子取水西林家的字辈。林高著知道后也没说什么,毕竟他们是庶家旁支,好几代没来往了,不接受字辈在他眼底也是可以理解的。
    不过却有人拿此事说道,首辅申时行中状元前从舅家姓徐,但是他中了状元后,第一件事就是回乡将姓氏改回去以光宗耀祖,林延潮为何不让自己儿子取宗家的字辈呢?
    而且现在两边同时来请,意味就很不一样了。
    一面是宗家,一面是老师家,两边是要分一个先后,亲疏来。
    对于林延潮而言,自己的几个老师都是出自濂浦林家,实对自己有培育之恩,这仅次于养育之恩,至于水西林家则是有生恩。
    往大了方面说,一个是养恩,一个就是生恩了。
    现代人观念是养恩大于生恩,但古人的观点却是生恩大于养恩。
    申时行就不提了,比如射雕英雄传里被骂的杨康,以及赵氏孤儿就是生恩大于养恩的例子。
    再说这两家,濂浦林家是闽县林氏的望族,而水西林家是侯官林氏的望族,闽县侯官又都是属于福州,同样身为附郭县。所谓附郭县,也就是两县的县衙都是设在省城里面,与府衙,布政司衙门同在一城。
    所以两县说是一个地方也没错,因此两边子弟这几十年来没少的明争暗斗。你们濂浦林家有八进士四尚书,我们水西林氏则是从宋朝起就是科举望族,曾有一父七子八进士的辉煌。
    也就是父亲是进士,他的七个儿子也都是进士。
    而到了明朝水西林氏第十九世林春泽为正德甲戌科进士,任贵州程蕃知府,被当地百姓恳留十三任、三十九年,而且林春泽还十分长寿,历经成化至万历六朝,万历一十一年时才病逝,享寿一百零四岁。
    林春泽子林应亮为嘉靖十一年壬辰科进士,官至仓场侍郎。
    而孙林如楚明嘉靖四十四年乙丑科进士,官至广东督学,现因林应亮病逝而在家丁忧。
    由此可知两个林家都是省城的望族,因此两边子弟互争长短,都有压对方一头的心思。
    偏偏两家又同时来请,这就是有些较劲的意思。
    林延潮要在年节前先去哪一家呢?这无疑也是表明自己的态度,在自己心底濂浦林家重要,还是水西林家重要?
    林延潮当即请示林高著的意思,林高著认为既是归宗了,你又没有排字辈,那么还是应该先去水西一趟,先去祭祀林家的祖宗。
    林延潮初时不明白林高著的用意,后来仔细一想方知道爷爷的这一番苦心。
    什么生恩,养恩,自己又不是如杨康,赵氏孤儿那样二选一的问题。
    申时行中了状元后从徐姓改回为申姓,但是他为官以来对于同乡的徐姓一直都是不惜余力的提携。
    比如他的苏州老乡,前礼部尚书徐学谟,申时行将让大儿子申用懋娶了他的女儿,两边结为亲家。
    还有林延潮的同年,申时行另一个门生徐泰时,也是一直提拔。
    特别要举一个例子,是另一个时空历史上申时行从宰相任上告老还乡后,游经老家的苏州光福。
    申时行经过光福虎山桥,见桥崩塌,行人攀绳而行,于是对陪同他前来的乡绅官员里人说:“此桥建于元的泰定年间,是由我徐家的五世祖所建的,如今古桥已废,我今日在这里面对于此,又如何对得起先人呢?”
    说完申时行主动出资,带头捐款,召集当地乡人重建了此桥,此事在当地传为佳话,也可以看出申时行处事的圆融。
    而林延潮明白,林高著让自己归宗是一片苦心,全然是为了自己考虑。
    生恩是普世所持的道理,养恩乃报答于恩义,道理和恩义都不可偏废。
    这就是林高著要告诉自己的道理。
    于是林延潮就答允了,得知此事林高著十分欣慰,当即就准备一家去水西祭祖的事来。
    这一次水西林家不仅请了林延潮,还请了大伯与三叔一家。
    要知道以往林家归宗以后,水西林家祭祖之时就只请林高著一人,近两年林高著身子不好就让三叔代替自己去了,其他的子弟以及女眷一概在家。这一次林延潮衣锦还乡后,连大伯三叔都跟着沾光,这如何不令大伯与三叔喜出望外呢?
    于是就在约定的日子,林延潮携妻儿以及林家上下一并前往水西林家。
    这一天林老爷子穿戴一新,林延潮是三品官,可以封赠两代。故而现在林老爷子是正三品通议大夫,与林延潮同样可以身着三品绯色官袍。
    至于大伯,三叔他们也都是捐纳官职了。这样的捐纳就是授散阶,不给差事,连俸禄都不支,纯粹荣身而已。
    说来这数年内朝廷一直受灾,只要地方官绅给钱助赈,如此捐纳散官的官职就可以到手。而大伯与三叔前两年都各捐三百两银子,朝廷就授了他们正七品散官。
    这捐纳的官职听起来好像没什么用,但放在祭祖这样的场合就派上用场了。
    林高著穿上冠带服章,拄着拐杖走到厅堂里,但见一家人早就等候在那。
    大伯三叔也穿起七品散官的冠带,站在那说话。大伯三叔穿上官服后,一举一动的作派也是不一样了,矜持又带着几分炫耀,炫耀之中带着几分故意的低调。
    不过大伯三叔虽授冠带,却没有封赠,所以大娘三娘只是穿着普通人家的衣裳,虽说二人都是披金戴银,但在林浅浅身边就被比下去了。
    林浅浅礼服是格外光彩夺目,髻上发钗金孔雀六支,口衔珠结,另还有珠翠孔雀一支,后鬓翠孔雀两支,霞帔上施蹙金云霞孔雀纹,褙子上施金绣云霞孔雀纹。
    大娘三娘以及其他女眷见林浅浅这一身都是露出羡慕至极的神情来,这可是诰命夫人啊。林浅浅这一身就是三品诰命夫人方能穿戴的礼服。
    一般官员的夫人要穿戴上这一身都已是人老珠黄了,但林浅浅如此年轻既佩上这一身与林延潮站在一起,这一幕真是羡煞旁人。
    至于敬昆,林用等后辈也都是穿戴一新。
    林高著见人来齐了点点头当即道:“此去水西祭祖,你们要守礼,不要让人家看轻了。”
    众人一并称是,随即出门上了轿子。
    闽地骡马很贵,又多是水路,所以不乘马车,多用人力。
    但见三元坊里,四抬二抬的轿子,就如此排在巷街里,轿夫家丁随从站在一旁,坊里的百姓都是在道旁观看,听闻林家这一趟是要回老家祭祖,都是羡慕至极。
    这一趟人是浩浩荡荡的离开了三元坊,这一幕如何的风光啊,可以称得上是光宗耀祖,夸耀乡里。
    如此林家的队伍就由城南出城,然后在城南茶亭稍稍歇息。在经过茶亭时林延潮的同案举人陈一愚出来迎接。
    陈一愚是嘉靖三十二年状元陈谨之子,与林延潮同在文林社,彼此又是同案,家又住在茶亭附近,听家人说前面有队伍出行就出来看看,没想到就碰到林延潮。
    二人好生叙旧一番,陈一愚说改日约齐同案大家一并聚一聚,林延潮想起自己的同年,同案这么多年不见,回乡是一定要见面,于是就答允了。
    稍后林家一行人从茶亭起程,经过沙合桥,万寿桥来到闽水边的渡口,然后在此坐船过江。
    船沿闽水而上,过了洪塘乌龙江白龙江合流处,这里水势有些湍急。
    过了三江交汇之处,水流就平缓多了,不久又到了一处江口但见江面如镜,风平浪静,江岸边民居鳞次,码头渔船往来,廛市上是车马不绝,更远处是重重山峦。
    这里就是水西林氏所居的南屿,顾名思义,这里也是一处岛屿,与洪塘一样都处在闽水下游的江岛之上。两处地方其实离得很近,不过是一江之隔罢了。
    下船后,水西林氏早派人迎着,然后抵至水西村的林氏宗祠。
    水西林氏在宋时家族就出了十九名进士,到了明朝林春泽后子孙又连续进士及第。
    到了村口就可以看见远远近近耸立在那的进士牌坊。
    当年祖上迁至洪塘,林家一直没出什么读书人,与水西这边也就少了往来。当然在家里人说来,就觉得别人嫌弃你寒酸,看不起你云云。其实人家不一定有那心事,倒是两边差距过大,你看人家一个个都是官身,自己这边就是一个普通老百姓,子弟都是举人秀才,自己家的子弟连个字都不识。
    到了这个份上,心底会有一个落差,人家叫你来,你也不好意思去,所以也只好眼不见为净了。然后往来少了,再好的亲戚也会日益疏远。
    现在林高著命人在进士牌坊前下轿,众人站在这里看着进士牌坊却有一等吐气扬眉之感。
    今日重归这里,林家总算可以抬头挺胸了,为自己的祖上争一口气了,算是光耀门楣了。
    .。手机版阅读网址:m.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