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枭臣

第一卷 麓川之战 第一百三十三章 正午攻势(二十三)

    
    思机发失去了对局面的控制,但是底哈勃低一家仍然掌控着一定的局面和部队。
    这些人也许不是明军主力的对手,但是攻破孟养城,却是有不小的优势。毕竟大多数处于阿瓦王朝的孟养昭法底哈勃低管辖之下的麓川土地,是相对遭受战火侵袭较少的。
    一些地方可能作为明军和麓川军的战场存在,但是因为这些地方的守军基本上都是受孟养昭法底哈勃低控制,而底哈勃低作为名义上的阿瓦王朝的臣属,同时也是阿瓦王朝的另一重身份,大明的臣属的附属。
    在这些地方,尤其是大明所控制的地方,而且是当下的公元十五世纪的前中期大明,还不存在像“我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这种看似机灵,实则不合理的说法,并不存在于此时的大明势力范围之中。
    在这种地方,并不存在能够无视于,或者是小看大明的势力,无人敢于挑战大明的权威,毕竟此时大明的军队是实实在在存在的,能够很快组织起来其他小国度小势力集结全国军力也无法比拟的强大军事实力。
    这就是实实在在的硬实力,在土木堡之变发生前,大明一直保持着对于周围势力的压制,而这种强力的压制也保证了大明的权威,这种权威也是大明能够对外作战的关键。
    其实这些都是一些很容易理解的道理,就算无法立刻理解,通过一些历史的真实记述也能够明白:这片华夏的土地上,曾经的那些强大的国度和强大的势力,像是汉唐,再到大明,无一不是拥有着对外的强大实力与影响力。
    就算是一些可能整体实力没有那么强大的秦朝,因为其相对实力的强大,也完成了对西南的开拓。而到了后来汉末的三国乱世,为什么三国明明只是三个割据分裂,实际势力范围并不如一统的王朝强大,但是还是被历史铭记,被后人传颂呢?又怎么能够配得上各种名将与名士的说法呢?
    其实这也是能够从三国对外的实力看出来,固然这三个国家彼此之间一时无法分出胜负,但是他们对于各自方向上的外部势力,比如曹魏对于北方和东北方游牧的压制,孙吴对于东南方的开拓以及蜀汉对于西南方的控制,都能够看出来这些名士名将并非徒有虚名,而是实实在在地具备足够的能力的。
    而情况到了明英宗正统年间,能够体现出来的就是大明对于周边势力的威势,这种威势虽然受到了明宣宗保守战略的一些影响,但是总得来说,还是在一个可控的范围内的,毕竟真正对大明造成了重大打击的土木堡之变还没有发生,而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大明在西南权威的麓川战役也没有彻底结束。
    尽管在曾经的世界线上,孟养城的陷落,大明的撤军可能已经发生了,但是因为姜榆罔的来到,以一种蝴蝶效应的方式影响到了麓川军在孟养城的战略,极大程度上延缓了麓川军的攻势,可能多争取到了几个月的时间。
    这也是一种对于历史的改变,曾经那些从麓川战场撤军回去的将士,本来可能是要参加土木堡的战争的,但是因为麓川之战的尚未结束,这一进程也被拖慢了,以至于改变这些人的命运。
    至于会如何改变土木堡之变呢?姜榆罔也不知道,不过总得来说,他一方面见识到了所谓蝴蝶效应的发生,因为一些小的决策,个别地方发生的变动而导致的大的轨迹的变化,另一方面,他也见识到了历史轨迹的强大纠正力,因为思机发的一些选择,虽然时间上可能晚了一些,但是还是按着曾经定下来的轨迹走向了曾经的结局。
    孟养城下的终战最终在茵多基大湖附近爆发,一如另一个世界线上几百年前,明军的步伐在此停下,放弃了麓川的征服而率军回师,至此之后大明再也没有能力控制缅甸宣慰司的局势,阿瓦王朝的命运开始变得与大明无关。
    如果说要寻找一件对于大明的未来命运影响很大的事情,阿瓦王朝的存在必不可少,之所以这么讲,并不是因为阿瓦王朝很强大,对于明朝有很大的威胁,相反阿瓦王朝是一个实力相对弱小的王朝。
    在明面上,阿瓦王朝拥有可能是中南半岛最辽阔,最丰饶的疆域之一,但是实际上它对于自己的领土的控制程度非常有限,各处的臣属,地方官员土司,或者说昭法,实际上掌握有强大的自主权力,一些强大的土官根本不把阿瓦王朝放在眼里,而弱小一些的土官也时时想着结合其他势力来争夺阿瓦王朝的权利。
    对待这样一个周边势力,大明最好的做法是保持其臣属身份,并维持其存在,然后通过不断地蚕食来实现对阿瓦的控制,就算没有能力彻底控制阿瓦,也要维持住局面,让周围的形势不至于失控。
    但是麓川之战后,明军撤军,放弃了对于麓川的征服,这样一来,连麓川也不再受大明的控制,对于比麓川相距大明更远的阿瓦王朝,虽说缅甸宣慰司还在表面上保持着大明臣子的身份,但是实际上两者已经没有多少管理关系了。
    这对于大明,直接上肯定是要损失利益的,这是毋庸置疑的,而对于阿瓦王朝,也就是缅甸宣慰司的掌控者本身,也不是一件好事,失去了大明的直接庇护,他也难以控制周围不安的势力,甚至无法继续维持阿瓦的统治。
    而这都是麓川之战后,大明在麓川到阿瓦一带势力影响力下降所无法避免的产生的负面影响。
    阿瓦王朝,最终还是被曾经的附属土司东吁兴起后灭掉,而这个东吁王朝,则是给大明带来了真正的麻烦的人。
    相比势力孱弱,管理无力,境内土司也就是诸侯遍布的阿瓦王国,东吁王朝拥有更强大的实力,对于这篇丰饶的土地有着更强的控制能力与经营管理能力,他们有效利用这里丰富的资源,逐渐成为了中南半岛上最强大的国家。
    这时大明已经步入了中晚期,东吁自然不会将大明放在眼中,开始了大规模的扩张。尽管就算是中晚期的大明,实力也不是东吁这样的一方土地上的低强者可以比拟的,在与东吁爆发的明缅战争中,大明还是有效阻止了东吁的扩张,并重新掌控了一部分自己过去的势力范围的。
    但是此时的东吁,一场明缅战争的失败也没能让他真正败亡,还是保持着相对的独立性,维持着他对于中南半岛缅甸一带的强大影响力,此时的他,说是大明的臣子,不如说在地位上两者已经接近对等,大明的威信从此之后已经处于了一种薛定谔的猫的状态,没有什么宗主国的身份。
    而大明虽然在明缅之战中实现了足够的目标,但是因为自己在缅甸的统治威信与法理性的下降甚至是丢失,已经无法维持住缅甸一带自己的附属国的存在,最终在明朝后期大量的战争负担中,无法分出来足够多的兵力维持这些地方的稳定,而彻底丧失了对于缅甸一带的控制。
    事情真正的悲哀,还是要到最终的结局。
    后来的人们,最主流最普遍的观点是明朝结束于崇祯煤山自尽,从此以后,就是清朝的年号来取代了明朝的统治。但是明朝作为一个朝代,还是实实在在地于崇祯煤山自尽之后维持着传承的延续,这种延续,是一种客观事实,它仍然有皇帝的称号,仍然有军队的实力,仍然有着血脉的传递。
    而严格意义上的,大明的真正灭亡,还是要到了严格意义上的南明的最后一任皇帝,其实就是大明的最后一任皇帝,永历帝朱由榔的死。
    而朱由榔之死,正是缘于发生于东吁王朝都城阿瓦城的咒水之难,阿瓦城,曾经是阿瓦王朝的都城,而尽管阿瓦王朝灭亡,征服它的东吁王朝还是选择放弃祖地东吁,以此,以这个名字里面蕴含着“宝石”的意思的城镇作为自己的都城。
    而历史之间的轮回与改变,就像是魔咒一样戏剧性地发生,阿瓦城,就像是阿瓦王朝,曾经的那个强大的大明的缅甸宣慰司,在被东吁灭亡之后那不甘的亡灵,寻找到了百年之后落魄的大明进行报复,那是一种怀着怎样怨恨心情的命运的诅咒呢?
    诅咒这个曾经强大的国度的软弱无力,不能够保护它的臣子;诅咒这个国度的保守,在战争面前选择了撤退,放弃了自己的势力范围;诅咒这个国度最终遭到和自己同样的命运,被自己的敌人所彻底毁灭。
    最终,大明和阿瓦一样,准确地来说被东吁王朝终结,咒水之难,彻底摧毁了流亡的明廷的最后一点希望,永历帝朱由榔被移送给吴三桂,最终死于吴三桂之手。
    而曾经镇守云南数百年的沐王府,始终阻挡着缅甸一带势力扩张的大明忠臣,他们镇守一方的历史,也是直接终结于阿瓦城。阿瓦王朝的覆灭,并不是一个无踪轻重的地方势力从历史中的消失,它深刻地影响着缅甸一带广阔土地未来的命运,甚至是大明的命运。
    阿瓦王朝的消失,是东吁的崛起,这是大明的噩梦之一,而说回到所有事情发生之前,这是属于大明的战略的严重失误,没能赢下应该赢的战果,作为要付出的代价,释放出来了魔鬼。
    而同样的,在“魔鬼”出现之前,在大明还没有酿成大错之前,缅甸宣慰司仍然是它的臣属,虽然算不上听话,但是至少威胁有限,
    像阿瓦王朝孟养土司底哈勃低这样的阿瓦诸侯,自然是不敢与大明直接对抗的,他无论怎么说也是阿瓦的臣属,不能擅自惹来事情,于是在大明进入麓川时,只需要对付的是属于思机发的麓川势力。
    也是因此,真正受到严重伤亡的也是思机发的部队,在战火中受创的是思机发的城寨,另一个在孟养一带掌握权力的人,他的势力反而没有受到战火太多的影响。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