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甲列车上的英国人已经注意到了前面的铁轨被破坏了,所以列车开始减速,同时车上的步兵也开始做下车战斗的准备了。
列车的车轮因为和铁轨的摩擦发出咯吱咯吱的声音,列车也颤抖着急剧减速,车上的士兵们纷纷抓住身边的其他东西来维持平衡。
装甲列车的制动性能不错,在距离铁路遭到破坏的的地段很近的地方慢慢地停了下来,士兵们都拿好了自己的武器准备下车战斗。就在这时候一串炮声响了起来。
独立军的两门40毫米口径的长管炮首先开炮。他们的目标是英国装甲列车的动力车。装甲列车和一般的列车不一样,动力车一般都在中间的位置上。以避免因为压上地雷而导致最为重要的动力车受损。
但是在大炮面前,这种布置并没有什么用。两发40毫米的穿甲弹轻松地击穿了挂在动力车的汽缸外面的一层薄薄的,用来抵挡步枪子弹的装甲,在40毫米口径的穿甲弹面前,脆弱得就像是一层纸一样。
在汽缸被炮弹击穿之后,汽缸炸裂开来,高压的蒸汽顿时喷涌而出,包括列车的驾驶室在内,都被白色的蒸汽笼罩住了。后来在打扫战场的时候,独立军的战士们发现,驾驶室内的司机和锅炉工,都被蒸汽直接蒸熟了。
40毫米炮开火后,其他的几门火炮也都向着装甲列车猛烈开火。在使用60毫米短跑管的时候,因为初速比较低,所以60毫米炮弹的穿透力是远远比不上40毫米炮弹的。但是60毫米穿甲杀伤弹,还是足以击穿装甲列车乘员车厢的,只能抵挡步枪子弹的装甲的。
法军已经开始装备高爆炮弹,不过高爆炮弹还是非常昂贵,所以爱尔兰人还是能不用高爆弹,就不用高爆弹。而穿甲杀伤弹,因为主要靠炮弹在击穿装甲后自身碎裂的碎片杀伤,不需要引信和炸药,相形之下,就要便宜得多。
英国人的装甲列车有一共有六节车厢,中间两节是动力车和煤水车。在它们两端则是乘员车,而乘员车两端则各是一个装备了两门大炮的火力车厢。
按照计划,独立军的炮兵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抢在英军士兵下车之前,对乘员车厢进行打击。按照法国人那边实验的结果,如果能赶在英国的士兵们下车之前用穿甲杀伤弹对乘员车厢进行一两轮射击,几乎立刻就可以让车厢中还没来得及下车的军队整个地失去战斗力。
事实也就像法国人那边的实验结果一样,几门炮朝着乘员车打了几个齐射,然后,就看到从上面跑下来几个满身是血,失魂落魄的英国兵。
这些英国人连枪都没拿,只是乱跑,甚至都忘了周围都是雷区,有不少的英国兵自己就踩了地雷。
这时候英国人的火力车厢反应过来了,开始开炮向独立军的炮兵射击,不过因为射击仓促,几枚炮弹都没能有效命中。而这时候,独立军的步兵们挥舞着枪支,朝着瘫在那里动弹不得的英国装甲列车扑了过去。
仅仅靠火力车厢上的几门炮,是无法阻挡步兵的冲锋的。因为它们的无法构成连绵不断的火力。装甲列车的战斗力,很大程度上在于车厢中携带的步兵。但是现在显然那些步兵都指望不上了,所以很快独立军的士兵们就冲到了跟前。进入到了火力车厢上的那几门炮的射击死角了。
士兵们正要向着负隅顽抗的敌军丢出手榴弹。但是却突然发现敌军的炮声停了下来,一件白衬衫被用刺刀挑了出来,朝着他们摇晃,他们还听到一个声音大喊道:“别开枪!别开枪!我们投降!”
英国人这样干脆地就投了降,这让战士们颇有点意外。一般来说,正宗的英军的战斗能力和战斗意志都要远远地超过治安军。他们很少有投降得这么爽快的时候。
不过当士兵们走进了乘员车厢,看到了穿甲杀伤弹在那里面造成的杀伤之后,大家便都明白为什么英国人投降得这样爽利了。
“那个(乘员车厢)里面真是太惨了。炮弹打穿了外面的铁甲,穿进来的时候便碎裂开了,就像霰弹枪打出的子弹一样。啊,不对,这东西比霰弹枪射出的子弹厉害多了。霰弹枪射出的每一颗子弹最多相当于左轮手枪射出的一枚子弹。但是这可是炮弹,在击穿了装甲之后,它产生的即使是较小的碎片依旧可以将一个人击穿,然后再杀伤另一个人。而那些大一点的碎片则能够击穿好几个人,甚至在打穿了三四个人之后,在另一边的装甲板上反弹回来,还能杀伤一个人。
车厢里面人员很密集,以至于在遭到炮击的时候,里面的人根本就没有任何可以躲避的地方。连续的炮击也使得他们甚至连下车都来不及,一节车厢中,除了有限的少数人之外,大多数的英国人都在炮击中死了或是严重受伤了。可以说,就在那几轮炮击中,英国的两节车厢中的三百多名士兵中,至少有四分之三的人失去了战斗力。可以说这一轮齐速射,就决定了战斗的成败。
独立军的士兵们将那些死了,或者是受伤了的英国人留在原地,然后用炸药将这辆装甲列车彻底破坏掉,接着便带着俘虏和战利品离开了铁路线。
在此后的一个多月中,独立军动用一百多个营,在整个爱尔兰的多处铁路线上发起破袭战。成功地拔掉了上百个英军据点,打死打伤英军六千余人,摧毁了十三辆装甲列车,缴获了大量的武器。
在这次战斗中,还出现了一个此前很少见的情况,那就是,在这次战役中,无论是伤亡还是被俘的人数,英军都大大地超过了治安军。很多治安军部队,以“电话机坏了,完全听不见”之类的借口避战,(据说有些治安军部队,自己割断了电话线,然后自然就是电话线被独立军破坏以至于他们无法接受到命令了。)所以他们基本上除了丢失了不少武器之外,实际上并没有蒙受太大的损失。
不过,在英国人的战报上,他们的损失还是非常惊人的。包括贾维斯队长在内,他们的队伍都上报说自己遭到了独立军的袭击,伤亡惨重,手下的人差不多都死了一半,甚至死得只剩下三分之一了。毕竟,正宗的英国老爷们,都死伤了这么多,要是治安部队毫发无损,那怎么向英国人交代?那不是明摆着说自己和独立军有勾结吗?所以他们必须将自己的损失说得大大的,这才证明了,当英国太君们遭到叛匪的围攻的时候,他们还是千里驰援了的。
当然,死掉的爱尔兰治安军基本上都是死魂灵。或者说,都是只存在于领工资的花名册上,而在现实中并不存在的人。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吃空饷。”
英国人再次遭受挫折,并退回到主要城市。而不久之前曾经让独立军吃了大亏的阿斯隆开始被孤立了起来。虽然他们并没有再次被围,但是铁路线不断地被破坏,使得这里的物资供应变得越来越困难了。
“该死的,我们的舰队在哪里?如果不能阻断法国人对叛匪的支援,我们就会在爱尔兰的沼泽地中流干血!”面对困局,诺福克公爵开启了甩锅模式,拼命地将黑锅往英国海军的脑袋上面砸。
这也是没办法,局面已经要接近失控了,这个时候不甩锅,那以后还怎么混?就像后世的懂王,只要民调一落后,就大骂兔子,落后的越多,甩给小白兔的黑锅就越多,而且也越需要想象力。
然而诺福克公爵并不知道,这个时候,纳尔逊的舰队正面临着巨大的危险。
为了及时掌握北美那边的情报,法国海军派出了好几条携带着无线电设备的巡洋舰,让他们在大西洋上游弋,充当临时的无线电信号中转站。
利用这套系统,法国人很快就了解到了英国舰队,尤其是“伊丽莎白女王号”的情况。
“约瑟夫,你看新的情报,‘伊丽莎白女王号’受损严重,无法高速航行。目前这支分舰队正在返航途中。你说我们要不要……”
“你是说我们要不要乘人之危一下?”约瑟夫这时候原本正在给女儿讲故事,听到拿破仑的话,便停下来这样问道。
“爸爸,后来白雪公主怎么样了?”小爱丽丝问道。
“啊,不是跟你说了吗?王子和公主从此幸福地生活在一起了吗?”约瑟夫道。
“那之后呢,怎么样了?”女儿却不愿意就这样结束,便又问道。
“再后来?那当然是死了了。”约瑟夫说。
“怎么死的?又有个巫婆给了她一个毒苹果?”
“没有巫婆,但是人总会老的,会死的。白雪公主要是不死,那就一定是她也变成一个老巫婆!”约瑟夫微笑着摸了摸爱丽丝的脑袋,然后道:“好了爱丽丝,故事讲完了。嗯,你自己去玩一会儿,我有些事情要和你拿破仑叔叔商量一下。”
爱丽丝便跑出门去,还贴心地将房门拉上了。
“我想要把我们的主力舰队派出去,拦截他们,消灭他们。只要我们能在海上找到他们,消灭他们,我们就能对英国海军获得决定性的优势。并且迫使他们向我们进一步让步。”
“英国人的舰队司令是谁?”约瑟夫问道。
“纳尔逊将军。他在此前的一系列军事行动中表现优异。”拿破仑回答道。
听到这个名字,约瑟夫又有点犹豫了起来。虽然依着拿破仑的想法,法国舰队无论吨位还是装备水平,都要远远的高于纳尔逊手下的那支舰队。但是仅仅是纳尔逊这个名字,就足以让约瑟夫迟疑了。
不过约瑟夫想了半天之后,终于吸顶了决心:
“我们相对纳尔逊的舰队。我们规模更大,装备也更好。状态也更好,这简直就是飞龙……呸呸呸,这种败人品的话可不能胡说。”约瑟夫这样想着,便道:“可以试试,但是不要吃亏。”
两个人又谈了半天,确定下了大体上的原则。接下来的事情,就是特雷维尔海军元帅的事情了。
见到这个打算得到了大哥的祝福。嗯,拿破仑发现便对这次行动越发的有信心了。
“众所周知,约瑟夫就是一个怂货,没把握的事情,他不会乱说话的。”拿破仑想道。
当然,如今法国和英国还处在和平状态。要对英国人动手,虽然大家都看得出这是在乘人之危地动手,也还是要找个理由,找个借口的。如果英国和法国接壤就好了,那法国人就可以找一批死囚犯,穿上英国军队的衣服……
不过这个问题,同样不需要拿破仑动脑筋,让吕西安和塔列朗去商量就行了。
吕西安和塔列朗商量了一番之后,便回来对拿破仑说:“我们派一条军舰,最好是一条相对重要的军舰去英国访问,嗯,耀武扬威的那种。然后呢,英国人肯定会有反对我们的抗议活动的。再然后,我们就让这条船在英国人的港口中发生爆炸,并因此沉没。然后我们就指责,说是英国人炸掉了我们的军舰,接着便提出一大堆的他们不可能同意的要求,并且对他们发出最后通牒。然后就可以合理合法地和英国人开战了。”
“你们觉得,需要怎样的级别的军舰,才合适?”拿破仑问道。
“最好是超级巡洋舰。”吕西安回答说。
“扯淡,你真是一点都不知道心疼!你知道一条超级巡洋舰有多贵吗?”拿破仑很不满意的说,“而且超级巡洋舰也是交战中重要的力量,不能这样浪费。嗯,派一条装甲巡洋舰就行了。真是,反正就是个借口而已。谁不知道那是借口?再说,只要英国人袭击了我们的船,哪怕沉没的只是一条巡逻舰,那也是足够的借口了。”
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