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元1836

第七百零六章 新朝气象(一)

    
    汉王要称帝了!”
    一则消息如同龙卷风一般瞬间刮过华夏大地。
    汉元年十一月初七,中原报正式向天下宣告,汉王将于汉二年一月一在京师正式登基称帝。
    至于为何是一月一,一来为开元之时,二来取意大汉朝文治武功俱是历代第一之意。
    这也是刘锡命为何要先将都城临时迁到北京来的缘故,这里除了紫城,其他如天坛等全都有现成了,正好便于举行仪式。
    这次登基大典,陈翊定这个门下省参知政事便是最主要的刀人。
    门下省总揽王事,下设通政寺、宗正寺、詹事府、太常寺、太仆寺、少府寺、郎官寺、卫尉寺、钦天寺。
    这些全部都是以往为皇家服务的部门。
    好在还有一众大明旧臣和明朝制度可以参考,陈翊定这才不至于出错。
    汉二年一月一,钦天寺选定良辰吉时,太仆寺下属的尚宝司、教坊司等部门各自负责的符牌印章、乐舞等事也已经准备妥当。
    一一大早,刘锡命首先派宗正寺卿刘锡禾带领宗室子弟祭拜宗庙,祭告天地,他自己也着皇帝冕服前往太庙祷告。
    京师的百姓也早早地被发动起来,将各自门前的大街打扫的干干净净。
    太常寺还下发了数万面小型国旗,将整个京师打扮的鲜艳多彩。
    等到吉时一到,修整一新的皇极前鼓乐齐鸣,刘锡命从皇极中走出,走上大汉门再次向天祷告,同时将集议院的决议向天献祭。
    曹变蛟等人为此还专门组织了一场大阅兵。
    随着刘锡命一声令下,两万名汉军将士踩着整齐的步伐从大汉门前大街走过。
    “皇帝陛下万岁,大汉万岁。”
    与此同时,全体大汉官员在太常寺的引导下,走过金水桥进入紫城,分为文武列成两列。
    等到刘锡命在大汉门上祭告完毕,从御道上走过时,文武群臣齐齐高呼万岁。
    进入到皇极中,群臣再次山呼万岁,刘锡贤清朗的声音便在大中响起。
    “朕自起兵以来,先克伪西、伪顺诸逆,再破满清蛮夷,幸得天佑,得以保全华夏。荷上天眷顾,祖宗之灵,遂乘逐鹿之秋,致英贤于左右。
    凡四川、两湖、山西、陕西、江南、闽粤、山东及西南诸郡蛮夷,各处寇攘,屡命大将军与诸将校奋扬威武,四方戡定,民安田里。
    今文武大臣百司众庶合辞劝进,尊朕为皇帝,以主黔黎。勉循众请,于汉二年一月一告祭天地于燕山之阳,即皇帝位于南郊。
    定有天下之号曰大汉,建元元武。
    定天京为都城,改京师为北京,以为陪都。
    恭诣太庙,追尊四代考妣为皇帝皇后。立大社大稷于北京,册封谢氏为皇后。布告天下,咸使闻知。”
    随着刘锡贤口中的登基诏书念完,苏谨带领群臣再次朝拜。
    “大汉万岁,万岁,万万岁”
    “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紧跟着,守卫紫城的军将士也跟着高呼起来。
    “大汉万岁,万岁,万万岁”
    “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这声音直上云霄,响彻天下。
    从今天起,这天下就是大汉元武朝了。
    皇极御座上,刘锡命正襟危坐一挥绣袍,“众卿平”。
    “谢陛下”
    “天下德政自汉而始,如今本朝再立大汉旗号,当为天下人所知。朕今决定,以汉高皇帝立国之时为算,以为汉元纪年,今年便为汉元1848年。
    从今往后,天下录事为书皆当以汉元纪元为凭,辅以前朝正统或本朝各皇帝年号,以今年为例,便是汉元1848年,元武元年。”
    “高皇帝建国之前,则称为汉元前,例如秦始皇帝登基,便是汉元前45年,其他以此类推,便可使天下之事一目了然。”
    苏谨激动地持笏拱手,“陛下圣明,此汉元纪元一出,天下人无论贤愚皆可知古往今来之事矣。”
    皇极中的群臣也是全都动容,尤其是黄宗羲等人,他们是知道以往计算历史时间是有多困难的。
    历朝历代的年号等十分复杂,就算写出来也难以让人记住,但是现在有了汉元纪元法之后,华夏的历史顿时变得一目了然了。
    当下,一众朝臣全都激动拜倒,发自内心山呼。
    “吾皇圣明”
    御座上,刘锡命无声大笑。
    自此以后,这个世界全都要被我大汉打上牢不可灭的烙印,再也不会出现被白皮恶心的事了。
    “除此之外,汉元1836年乃朕蒙紫微大帝启示之年,朕钦定汉元1836年为圣元节,往后每逢十年便要举行大型祭祀,以向紫微大帝祷告。”
    汉元1836年,也就是崇祯六年,恰好是刘锡命正式穿越过来的子。
    他当然不会忘记这么重要的时间节点。
    刘锡命这话一落,一旁站立的刘锡贤和刘锡安两人似乎也想起了什么,顿时脸色一变。
    那一年正是二哥开始赚大钱,刘家开始起步的时候。
    一想到二哥后来的一系列神秘动作,刘锡贤、刘锡安的脸色变得更加恭谨和激动了。
    我刘氏果真有天命相助。
    朝臣文武当中,从四川赶回来的于永凯以及穆敬难等人也都兴奋难当。
    他们都是刘家老人,自然对于刘家的发家史了如指掌,如今看来,我刘氏当真是天命所归,心中的忠诚更甚几分。
    刘锡命没想到自己专门点了1836年这么一件事产生众多的连锁反应,因为此时他说的话又让全体大汉朝廷浑一震。
    “朕已立谢氏为皇后,但是太子一职,朕思来想去,决定不再设立。”
    “轰”
    这一声如同炸雷在大汉朝廷上炸响,将苏谨等人炸的外焦里嫩。
    “陛下不可啊”
    苏谨慌忙出列奏道:“自古以来,哪有不立太子的道理,我大汉好不容易才有了如今这样的大好局面,万不能因为储君空悬而出什么岔子啊。”
    “是啊,请陛下三思。”
    群臣纷纷上奏。
    刘锡命起负手笑道:
    “朕亦知众卿心意,不过朕这么做是有原因的。”
    “一来诸皇子现在年幼,朕也不知道谁贤明谁愚钝,而皇帝大位事关天下百姓,朕实在无法容忍有庸碌之辈登基。”
    “二来这也是为了朕的子女考虑,诸卿翻看史书就能知道,历来为太子者,能够有好下场的不多,尤其是汉孝武皇帝戾太子一案更是引得人心浮动,朕因此更不想设太子。”
    眼见群臣还有话说,刘锡命赶忙伸手制止住大家。
    “朕说的并非是现在不立太子,而是要彻底废除太子这一职务,但是国家又不可以没有储君,朕因此决定采用秘密立储的方式。”
    “秘密立储?”
    群臣中惊呼连连。
    大汉皇帝陛下这是要开历史之先啊。
    窦玉泉躬出列道:
    “陛下,还请陛下详述何为秘密立储。”
    “所谓秘密立储,便是此后每一任皇帝登基之时,先从诸皇子中选定一位作为秘密储君,同时写下传位诏书。”
    “但是此诏书不予公开,而是装在保密柜中存放,朕已经命工部研制了一个保密柜,此保密柜钥匙共设6把,只有6把钥匙同时使用才能将柜子打开取出诏书。”
    “6把钥匙分别交由丞相、总理、参知政事、大纳言、太尉和宗正寺卿掌管。”
    “一旦皇帝驾崩或是出现国家无主的况,掌握钥匙的这六人便可共同将柜子打开,进而扶保诏书中所立之人登基为帝。”
    “哗”
    如此新颖的方式,简直是闻所未闻,大汉群臣顿时陷入了一片讨论当中。
    刘锡命自顾自地笑道:
    “这个方法有许多好处,历来太子往往要受他人攻讦,毕竟人无完人,很容易被中伤,进而要么黯然下台,要么铤而走险。”
    “但是按照朕的法子,除了皇帝,大家都不知道是立谁为储君,自然就少了许多争斗。”
    “另外一个,朕此时写下符合朕心意的继承人,但是等到数年之后,如果有了更加优秀的继承人,朕还能够进行更换,如此便可让朕的子女更加砥砺自,片刻不能放松对自己的要求,对于天下百姓也是一件大好事。”
    支持把本站分享那些需要的小伙伴!找不到书请留言!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