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达人秀

第六百四十六章 解决之策

    
    崇祯先是赞叹了一句,愈发地欣赏周道登的办事能力,就在这个时候,似乎想到了什么,忽然转而说道:“周阁老,完成了撤销‘两京制’,你没必要急着致仕(辞官),平息什么所谓的舆论风波。”
    “朝廷现在正处于多事之秋,正是用人之际,在不久的将来,官员将会严重的不足,尤其是像你这种经验与资历都很老道之人,更是其中的最大需求,最为短缺的官员。”
    “而且,大明虽然渐渐步入正轨,但局势依旧很不明朗,充满着太多的变数,再帮朕打理朝政两年,到时候,朕不仅会准许你的辞官,还会让你风风光光地离开京城,返回家乡养老,安享晚年。”
    听到最后一句话,周道登的心里就是激动不已,更多的还是感动之情,获得帝王的极其信任,本就是莫大的荣幸,若是再有了这么一个允诺,他周道登也可以死而无憾了。
    古往今来,有多少名臣名将为之而努力,文死谏,武死战,能够做到这一点之人,哪一个不是豪气干云的光明磊落之辈?哪个不是想在青史上留下忠臣良将的一笔?
    为得无非是,君王对自己的认可!
    这一刻,心里满满感动的同时,周道登只觉得这一生都值了,虽然真正有价值的只有这寥寥数年,但却做了那些忠臣名将梦寐以求的事情,辅佐明君,为天下黎民做一些事情,使得这个国家富强起来。
    有时候,甚至付诸于一生的努力,绝大多数人也很难有着这样的成就。
    毕竟,能够广为流传,为后人所熟记的名人,除了那些令人发指的卖国、祸国之人,就只有一个国家最为鼎盛事情,亦或是在这么一个路上。
    周道登很快就从这种莫名的情绪走了出来,崇祯的话音刚落不久,余音还在缭绕,就连忙回道:“是,皇上,老臣遵旨,老臣定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为大明的兴盛献出最后一丝力!”
    有着这样的态度转变,并不是周道登因为一时的感动而心血来潮,也不是冲动之举,而是有着相当的理性,随着行政区的划分,多了那么多的行省,裁撤掉南京的帝都头衔之后,足以安置那些南京的官员,不会引起什么怨言。
    毕竟,相比于那些虚职,不管是总督、巡抚,还是三司的各个主政官,亦或是知省、知府、知州等这样的地方主政官,那可都是实实在在的实缺,有着实权,完全可以有一番作为,实现自己胸中的抱负。
    最为关键的是,品阶也没有任何的下降,反而还很有潜力,有了进入内阁的可能。
    看着崇祯那满含笑意的面庞,周道登有一些恍惚,这个看似年轻,年仅十九岁的帝王,却让他始终看不清,摸不透,一些看似离经叛道、荒诞的行为,往往会带来出奇好的意外之获。
    用人更是极其大胆,深谙用人不疑疑人不用之道,往往还总是用对了人,几乎从未用错过,启用的官员和武将,总能解决相应的问题,就好像早就知道了那些官员和武将,并对他们极为了解。
    而且,还有最为关键的是,那些官员和武将,有着很强的实干精神,几乎鲜有参与朋党之争,更加的务实,对皇帝更是忠心不已。
    周道登只是恍惚了那么一瞬间,很快就清醒了过来,就在这个时候,似乎是想到了什么,脸上忽然绽放出不一样的神采,眸子里更是光芒闪动,略带激动地说道:“皇上,老臣想到办法了。”
    “喔~办法?什么办法?”
    看到周道登那丰富多彩的神情变化,崇祯的心里虽然产生了好奇,但更多的还是疑惑,不解其意,这么突兀的一句话,让他摸不着头脑,适时地插了一句之后,似乎是觉得自己的表达不够清晰,进而又补充道:“周阁老,是什么事情的办法?”
    “皇上,当然是官员短缺的事情啊~”
    周道登脱口而出,语气中带着丝丝兴奋之意,不等崇祯作出回应,再开口询问,他已经自顾自地继续说了下去。
    “皇上,天下之大,粗粗算下来,大明的人口将近两万万,就算读书人的比例再少,几十万人,百余万人,还是有的,如果让他们立即入朝为官,先不说其他的同僚是否反对,本身就不合适。”
    对于这一点,崇祯没有一点的反驳欲望,反而还是深深地位置认同,现在这个时期,随着儒家的兴盛发达,学而优则仕,致使读书人很多。
    尤其是读书人的超然地位,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更能说明这一点。
    崇祯的脑海里闪过这些念头,并未急着接话,而是极有耐心地倾听着周道登后面的话语。
    “但是,朝廷急缺的那些官员,不是在朝,而是在地方,像那些知县以及之下的微末小吏,虽不能说,那些读书人就能够完全胜任这些职位,但其中的大部分,还是绰绰有余的。”
    “而且,如果将这些读书人安排到地方,还有一大好处,有利于朝廷的教化之策,也有利于大明一些小地方的教育。毕竟,对于那些读书人而言,启蒙偏远之地的孩子,还不是问题的。”
    听着周道登的这一番话,崇祯的眼前一亮,越来越炽热了起来,心里不禁想起了后世的偏远山区支教,回返的那些年轻人,若是想考公务员的话,将会有着诸多的优惠政策。
    显然,周道登的这个提议,与其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一语惊醒梦中人,周道登的这一番话,使得崇祯恍然大悟,暗恨自己的想法太过于局限,思维有一些僵硬,一直以来,都是本着废物再利用的原则,若不是那种罪不可赦的官员,犯罪的官员,多会被发配到偏远之地,用于教化民众。
    “呵呵....果然姜还是老的辣,周阁老,你说得不错!”
    崇祯朗声一笑,毫不吝啬地夸赞了一句,紧接着继续说道:“先不说天下有多少读书人,单单是朝廷在各地的生员,就委实不少,总得加在一起,不论老少,至少也有十万之众。”
    “若是大加利用的话,大量的征召,优中取优,就算只是抽取其中的十之一二,也足以缓解朝廷底层官吏严重不足的问题,使得新的吏制制度得以更加顺利地推行。”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