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的匈奴、鲜卑、乌桓、羌诸族的问题,都要从记忆中的历史上,寻找解决的办法。
这是族运之争,决定千年族运的争夺,而这方才是这个世界,杨伊所能得到的最大收获。
命运掠夺的气运,也就是这千年来,农耕民族和游牧民族争夺的气运。
只要杨伊能厘定这千年气运的归属,那么命运怀揣的那些气运,也不会被它支配了,这才是真正决定胜负的方式。
至于百战,那只是一个幌子,杨伊怎么会在规划好的棋盘上下这盘棋呢?
几个世界的积累,让她窥破了这场征战,最终胜负的方式,不是百战百胜,而是以心决胜。
这本来就是一个个虚幻的世界,若是杨伊还要按部就班的努力百战百胜,随着命运的逐渐加码,她必然会有翻车的可能性。
这怎么允许!
所以,在不知不觉间,杨伊将这一次的比拼,演化到了极致,一举决定千年族运的演化归属,而这之后的千百年间,所有的王朝沉浮,诞生的人道龙气,都将被她一举吞下。
这由不得命运来做主了,他只是一个仓库管理员,仓库里保存的物品,都各有主人,也就是一个个王朝,它们有自主选择归属的权利。
坐镇在襄阳,但是杨伊却望向北域,这一局,她将运筹策帷幄之中,决千年族运之归属,而脑海中,那无数的历史片段,就是她胜负的关键。
清王朝乾隆二十二年,清军用武力降服了准噶尔蒙古部落,彻底瓦解了蒙古人对清朝的威胁。
但必须要看到,清朝绝不是单纯通过武力降服的蒙古人,在武力征伐之外,还辅以了系统性的政治手段,正是这种软硬兼备的策略,才使其再无“北患”。
清朝对蒙古的政策性手段,所知最广的大概就是“减丁制度”和“藏传佛教”。
实际上的“减丁制度”根本就是个谣传;这种说法的主要依据为,《外蒙古行记》中谈到,当地蒙古人曾说:“蒙古本有一千二百万人,在清王朝长期统治之后,而今已减少至五十万人。”
这段话从数据上根本站不住脚,每个时代都有人口上限的,就像是如今,诸多夷族加起来也就五百万左右的人口,而这就是草原容纳力的上限了。
蒙古人同样也是生存在草原的,所以人口只会少不会多。
之所以,会有这种说法大概是某些蒙古人不满于清王朝的统治,为仇恨而宣扬的。
而且,从从史料的角度上说,也没有任何可以佐证“减丁政策”的蛛丝马迹,基本可以推定此言不实。
而另一个主要观点,藏传佛教的影响到确实是一个重要因素。
但藏传佛教的兴盛,显然不可能是唯一的原因;要知道,通过宗教施加影响是一个更柔性的因素,因为其本身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对方的接受程度和融合能力。
比如说中原地区也曾流行过外来宗教,但宗教并没有深刻改变中原汉族的生活方式和价值取向。
更何况,蒙古地区从原始的萨满教转向藏传佛教的进程,从蒙古帝国时期就开始了,而这时候满族作为一个民族还远远没有出现。
所以,只能说满族人有意识的借助了它的影响,而蒙古人对藏传佛教的信仰,是其本民族自己的选择,二者间的主次关系是有很大区别的。
自从成吉思汗创建蒙古帝国后,彪悍的蒙古铁骑就像狂风一般席卷了整个世界。
但必须得承认,当时的蒙古帝国除了能打仗,文化建设实在是不值一提;别说高等级的文明特征,就连文字都没有,宗教也停留在杀生祭祀的原始阶段。
因此,你会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几乎征服全世界的蒙古人,在世界各地被当地文化同化。
进入中原的蒙古族接受了汉文化,中亚的蒙古族信仰了本地宗教,而接触了藏族之后,大量蒙古人开始转信了藏传佛教。
作为第一次蒙藏合流的标志性事件,便是阔端与萨迦班智达(萨迦派,俗称花教)的凉州会盟。
但必须要注意一点,元朝被重新撵到草原牧马之后,蒙古人的宗教系统退化了,重新回到了原始的萨满教阶段。
直到明神宗万历六年,三世达赖喇嘛索南嘉措和俺达汗的“青海之晤”后,蒙古族才又重新拾起已被遗忘的藏传佛教。
这就是为什么,蒙古地区大多数人信奉黄教(格鲁派)而不是萨迦派的原因;要知道凉州会盟时,这世界上还没有一个叫格鲁派的教派存在。
随着俺达汗对藏传佛教的推崇,大量蒙古人成了佛教信徒,尤其是《阿勒坦汗法典》、《喀尔喀·卫拉特法典》的颁布,从律法上约定了佛教的国教地位。
法典不但规定了僧人的来源:“十人中必有一人献身于佛,但此人的亲戚可用牲畜赎回献身者,是王公则出牲畜五头,是平民则出牲畜三头”。
还详细规定了僧人的特权,“向喇嘛及班第(上层喇嘛的徒众)征用大车者,处以母牛一头的财产刑,将献佛之马用于运输贱役者,处以马一匹的财产刑”、“掠夺僧侣所属爱马克者,处以铠甲百领、驼百只、牛千头之财产刑”。
但有意思的是,几十年过去后,并没有证据表明,蒙古地区的人口出现了明显的下降。
因此,清王朝只是借助宗教的手段来消磨蒙古人,而不是仅凭这一招就化解了蒙古人的威胁。
但公允的说,佛教的繁盛确实造成了很严重的影响;清王朝初年,各部统计的蒙古族人口约为216万人,到了清末,仅剩下171万人。
要知道,当时清朝整体人口呈现爆发式的增长,唯独蒙、藏这两个佛教繁盛的地区人口增长停滞。
藏地生存环境比较恶劣,人口增长历来都比中原缓慢,但蒙古地区则呈现大幅下降的趋势。
大量的僧伽阶层确实对蒙古的社会生活造成了巨大的影响,这种影响并不止于人口的减少,还在于寺院供养也是对社会财富的集中再分配;可惜这种分配,越来越呈现向少数人的聚集。
有资料记载,每个蒙古僧伽平均每年要有二三十两白银的供养成本,和当时要上战场搏杀的八旗兵基本上一个收入水平。如果按此数据计算,蒙古地区每年都要为此支付1250万两白银,平均每户牧民每年都要承担8两左右的白银。
应该公允的说,满清政府是通过尊崇佛教的手段,成功的将蒙古人民进行了人群划分,将整个蒙古划分为僧人和俗人两个部分,并通过鼓励供养的方式,诱导了大量蒙古人投身于信仰。
曾有人传说,清朝逼迫蒙古家庭三个儿子中,必须有一个出家的传闻,这肯定不是真实的,没有任何一部蒙古史书有过类似记载。
毕竟不需要奋斗就能拥有衣食无忧的生活,又有多少人会拿起刀来拼命呢?
另外,满清政府对蒙古地区大活佛的册封也有着政治考量,本来整个蒙古地区都以喀尔喀蒙古)的哲布尊丹巴活佛世系为尊,但康熙三十三年,康熙将章嘉呼图克图活佛世系扶持起来,命其命其掌管西藏以东格鲁派;这实际上,摊薄了外蒙活佛世系的权利。
除了宗教手段以外,清王朝还采取了一个重要的手段,就是他们在蒙古地区推行的“盟旗制度”了。
作为清王朝治理蒙古地区最重要的政治制度之一,蒙古盟旗制度从明天启四年,后金天命九年开始实施,至乾隆三十六年土尔扈特部东归全部入旗为止,历时147年,方告全部完成。
盟旗制度有效的解决了,之前各部蒙古部落首领权利过大的问题,将各蒙古王公都按旗划分了固定的牧区,割断了各部之间的传统联系。
更重要的是,从前从属于一位首领的大部落,被划分为好几个旗,每个旗都有各自的札萨克(执政官),直接向清王朝负责。
在编旗的过程中,遵循如下原则:
1、原来的领主能否成为扎萨克,并不完全取决于其原来的成分,还要考虑其政治表现,如对清土朝的效忠程度、贡献大小;
2、编制户口时要重新考虑,使之大体均衡,以防有一些封建主实力太大;
3、编制牛录,基本是按照整齐划一的标准进行,使之更像军队,这样更加容易指挥;
4、登记户口,保证兵源;
5、牧地一经划定,不得私自更改或越界有亩,违者要受到处罚。
盟旗制度实施后,迅速有效的瓦解了蒙古大部落的固有势力,将历代都异常头痛的北方边患化解于无形。
以至于,连长城都失去了意义,康熙帝曾颇为自诩的说:“普秦土石之工,修筑长城;我朝恩施于喀尔喀,是指防备朔方,较长城更为坚固。”
简单点说,清政府的蒙古盟旗制度是另一套人群细分政策;将整个蒙古族部落打碎,分化在一个个稀碎的牧场藩篱之内,让这些奔驰的烈马,失去了纵情驰骋的辽阔草原。
另外,这个政策还有一个令人细思恐极的内核,制定这一政策的政治家,对于草原部族的性格特点掌握之透彻,实在令人发指。
要知道,草原部族之间自古以来就不太团结,各部落之间的掠夺和仇杀司空见惯,大部落正是用这种优胜劣汰的方式壮大自己,最终便会出现,成吉思汗这样的英雄人物和蒙古帝国这种庞然大物。
但你不能说,这是草原部族中人的性格上有什么缺陷,而是草原的自然环境造成了这种情况。
随时随地的游牧生活,让草原民族难以固化,各部落之间相距甚远,谈不到有什么亲情和睦。
而且,游牧的生活,抵御灾难的能力极为有限,一旦发生灾害,为了自己能够活下去,所有人都会拿起武器,去掠夺别的部落和国家。
既然这样,那就一种划分牧场的方式来固化民众,让牢牢依附某一特定区域,这样彪悍的草原部族便和农耕文明的汉人没什么区别了,失去了驰骋的草原,在烈性的骏马也得低头。
而除此之外,通婚、分化拉拢蒙古王公等等,就只是普通的政治手段,不过也正是在这些手段叠加作用下,清王朝成功的化解了北方的边患。
为此,杨伊在阐述了自己的想法,由翰林众学士探讨,一个简陋的八旗制度出台,草原部族只能有八旗,各旗各有其地,不得擅自跨越。
由大汉朝做为裁判,厘定八旗所属草原,限制活动范围,也保证不会因为厮杀诞生一个霸主。
定下制度,草原上就将有八个部族了,这八个部族之间,有着严格的界限,将来的十年内,会一一筑城,分割这八个部族。
其外就是文字、历史了;允许保留自己的文字,但是必须使用汉言。
种种手段,只是为了不让草原上诞生霸主,草原上的族群,本来就没有民族之分的,今天可以说是匈奴人,但是被乌桓人打败了,那就是乌桓人,被鲜卑人打败了,那就是鲜卑人。
只有一个部族太过强势,至少延续百年霸业之后,方才可能成就一族,可若不能在整个华夏成为霸主,那这一族,也只是烟花一般绽放消失。
毕竟,在第一次决定霸主的战役中,是汉民族胜利了,两汉数百年,终究让匈奴人灭亡了,而汉之后,有魏,有晋,还有隋唐,匈奴却已然消逝。
这才是族运之争,才是天命在汉不在夷。
刘豹既然已死,刘渊俯首,那么这八旗制度就可以从南匈奴中开始推行了,厘定南匈奴的地盘,划分草原八旗,收服秦汉故地,这才是季汉王朝该做的事。
至于远在千里之外的荆州,正在发生的战事,和这一举决定千年族运的大事相比,就微不足道了。
不过,在这个时代来说,却是两者并重,季汉王朝只有再次一统天下,方才能真正的决定族运,方才有这个资格。
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