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的女人

265 “良妇”可避祸 266 敢说皇上

    
    常言道,“良妇旺三代”。
    一个贤妻良母在家庭里的地位是不可取代的,她是一个家庭幸福与否的关键。
    三国时期,就有这么个“良妇”,使其夫避过一场灾难,使家道走向昌盛。
    这个人就是三国的吴国大臣李衡的妻子习氏。
    …… ……
    李衡,字叔平,襄阳人,东汉末年,他由襄阳迁居武昌,是一个普通百姓。
    李衡虽出身于贫贱的兵卒之家,却很有才能。
    后来在曹魏任职太守的羊衜(dào)以前听过一个预言,说李衡此人身处乱世,必能升官至尚书。
    有一个叫习竺的人,听到了这话后,立马就将女儿习英习嫁给了当时还只是庶民的李衡,而正是因为李衡娶了习英习,所以在后来才避免了一场灾祸。
    …… ……
    李衡听说羊衙很有识人之鉴,便专程前去拜访。
    二人见面,一番交谈,羊衙十分赏识李衡,认为他具有担任尚书郎的才能。恰好当时校书郎吕壹,在朝中操弄权柄,任意胡为,朝中大臣畏惧其势力,没有一个敢于站出来说话的。
    于是,羊衙便和别的大臣一起,在当时东吴国主孙权的面前,竭力推荐李衡,孙权便让李衡担任了尚书郎之职。
    李衡性格刚直,敢于进言,孙权接见他,他在孙权面前慷慨陈辞,历数吕壹的过失,滔滔不绝数千言,说得孙权也面有愧色。
    数月以后,孙权果然诛杀了任意弄权的吕壹。因此之故,李衡的名声大震,得到朝廷提拔。
    后来,李衡担任诸葛恪的司马,为诸葛恪掌管府中之事。
    没有想到,诸葛恪不久就被朝廷诛杀,李衡便自己请求出为丹阳太守。
    这时候,孙权的第六个儿子孙休(235年─264年9月3日),封琅琊王,住在丹阳的虎林。
    孙休倚仗着自己的高贵身份,常做一些不法之事。李衡不避权贵,对孙休多次依照法律,给以处罚。
    李衡的妻子习氏,贤惠而有识见,预见到李衡这样做,必然会带来灾祸,便劝丈夫明智一些。说孙休毕竟是贵胄,大不见小不见的,不必那么认真。
    可是,李衡秉性刚直的个性,不肯听妻子的话。
    没有料到永安元年(258年),孙休继会稽王孙亮之后,被议立为帝,即历史上的东吴景帝。
    这一来,李衡想到以前多次处罚孙休的情景,君臣之间结下这样的宿怨,自觉处境不妙,十分惶急。他不无悔恨地对妻子习氏说:“当初我不肯听你的话,以至于弄到今天这样的地步,真是后悔莫及。”
    左思右想,感到没有出路,便想投奔曹魏,这实际上是个迫不得已的下策。
    妻子习氏,在这危急关头,却并不惊慌,力劝丈夫不可去投奔曹魏。
    习氏劝李衡道:“你千万不可出此下策。想当初,夫君本是个平民,先帝提拔你,任你为官,对你的恩情不可谓不重,你对现在的皇帝,已经多次地无礼,现在又想要背叛他,以求活命,今后你还有什么脸,去见东吴的人呢!”
    李衡这时已完全没有了主意,只得问妻子道:“既然如此,有什么办法可想呢?”
    习氏对丈夫说:“琅琊王(指景帝孙休)素来好善慕名,如今刚登帝位,正想要向天下人自我显露一番,他绝不会在这个当口,报复前嫌而杀你。你可自动作为罪囚,投到监狱中去,陈述自己以前的过错,主动请求朝廷治你的罪。如果你主动这样做,肯定能得到皇帝的宽大,不仅仅是活命而已!”
    到这时候,李衡对妻子的劝说言听计从,立刻就穿上囚服,主动投到监狱中,上书向朝廷请罪。
    果然如习氏所言,孙休见李衡主动这样做,为了表现其宽宏大量,没有治李衡的罪。他特意下了一道诏书,说道:过去李衡在先帝(孙权)手下,当然要忠其事,忠实为其服务。
    言外之意是并不怪罪以前李衡所做的事。
    这道诏书中,明确地说明让李衡仍然可以回去当他的丹阳太守,不要自起疑心。不仅如此,孙休还索性好人做到底,干脆给李衡加了个“威远将军”的官职,以显示自己的帝王气度。
    习氏就这样帮助丈夫,度过了这个难关。
    …… ……
    后来,李衡常常想置办一些产业,妻子习氏却始终不同意。
    李衡不死心,暗地里让人在湖北的一个地方建造了屋宅,又种植了千株柑橘。
    李衡临死时,叫来自己的儿子,对他说:“你的母亲总是不让我为家中治办产业,所以我们家才会如此贫穷。现在不怕了,我置下这些房屋果树,也够你生活的了。”
    李衡死后二十多天,儿子便将父亲的话,告诉了母亲习氏。
    习氏得知李衡悄悄种下千株柑橘后,教育儿子道:“人患无德义,不患不富。若贵而能贫,方好耳!用此何为?”
    意思是说,人怕的是没有德行道义,倒不怕不富裕。如果高贵而能守贫,这才是好的,要这些果树之类,有什么用处啊!
    从这一番话,可以看出习氏的品行和识见,都远远地超过她的丈夫李衡。
    266  敢说皇上有生活作风问题?!
    三国时期,蜀汉的刘琰称得上是个人物,但他却没什么本事。
    刘备当时身在豫州,兵缺将寡,谋士又少,而身为鲁国人的刘琰深谙儒道,被求贤若渴的刘备看中,“厚亲待之,遂随从周旋,常为宾客”。
    刘琰(?-234年),字威硕,豫州鲁国(治今山东省曲阜市)人,三国时期蜀汉官员。刘琰有名士风流,擅长谈论,深得刘备厚待;官居高位却不参与政事,只随诸葛亮谈讽议,但为人偏执好斗。
    刘备在豫州期间,征任刘琰为从事。由于刘琰与刘备是同宗同姓,而且为人很有仪表风度,善于交谈议论,经常作为宾客的身份跟随着刘备应酬交际。
    公元214年(建安十九年)夏,刘备击败刘璋取得益州,任命刘琰为固陵郡太守。
    …… ……
    在刘备的庇护下,刘琰从一般的从事,一步步成为独当一面的大员。
    刘备死后,刘禅即位,诸葛亮、李严二人辅政,具体还是由诸葛亮掌权。
    刘禅受父亲的影响,继续对刘琰这个叔叔级的元老厚待,封他为都乡侯,在朝中的地位仅次于李严(“班位每亚李严”),也就是蜀汉大臣中的三号人物。
    不久,刘禅又提拔刘琰当了卫尉中军师后将军,后升迁为车骑将军。
    刘琰虽然身居要职,但此人不具体干什么事,算是个虚衔,整天领着一千余士兵跑这跑那,每当在朝中议事,他能做的只是像个应声虫一样的赞同诸葛亮意见。
    除此之外,刘琰还有一个特点,即生活奢侈,喜好声色,“车服饮食,号为侈靡,侍婢数十,皆能为声乐”。府上侍婢有几十个,都能歌舞奏乐,刘琰又教会了她们诵读东汉词赋家王延寿的名作《鲁灵光殿赋》。
    连他都说自己“禀性空虚,本薄操行,加有酒荒之病,……间埏迷醉,言有违错”。
    刘琰与蜀汉前军师魏延不和而争吵,说的话狂妄荒诞,受到诸葛亮的责备。
    刘琰写信向诸葛亮检讨道:
    “我天生本性空虚无能,本来德操品行就微薄,再加上有沉溺饮酒荒废事情的恶习,故自先帝以来,人们对我的议论纷纭不断,几乎使我垮掉。
    “多蒙明公您能明察我一心为国,宽恕我身上的秽垢恶习,扶持帮助我渡过难关,获得现在的爵禄职位。近来喝醉了心智迷乱,说话悖理错误,您又仁慈地宽容了我一时莽撞,不将我送到司法官员那里审判,使我得以保全性命。
    “我一定深切自责约束自己,改正错误以死报国,并以此向神灵发誓;但如果无处可以效命的话,我就无脸面再见众人了。”
    诸葛亮于是遣送刘琰回成都,保持其官位不变。但刘琰感到不得志,因而举止失常、神情恍惚。
    从一方大员,成了京官,虽说平级调动,但刘琰失去了贪婪享乐的经济来源,变得“失志慌惚”起来,难免会做出一些不寻常的事情来。
    建兴十二年(公元234年)正月,新年伊始,大臣们都派妻子入宫,向太后朝贺拜年,刘琰新娶的年轻美貌娇妻胡氏也在其中,结果,到了晚上还没回来。
    刘琰连夜打听了一圈,其他人的妻子都回来了,敢情就自己的妻子没回来。
    刘琰心里着急,第二天,去皇宫一问,说是“太后令特留胡氏” ——让胡氏陪自己聊天唠嗑。
    刘琰听人这么一说,总算放下心来,但过了好几天,胡氏还是没有回家,等啊等,最终“经月乃出” ——胡氏在皇宫整整待了一个月!
    如果胡氏是个黄脸婆,刘琰也就不那么在乎了,可偏偏胡氏年轻貌美,与年迈的太后根本不是一代人,哪有那么多话要说。
    刘琰本就好色,不由得“疑其(胡氏)与后主有私”。
    自古嫦娥爱少年。当时,刘禅二十七八岁,正是好年纪,加之也好色,刘琰很容易就联想到了胡氏劈腿,跟刘禅如胶似漆地搞到了一处。
    刘禅毕竟是皇帝,谁敢找他质问评理?逼问胡氏,胡氏坚决否认此事。
    刘琰认为自己吃了哑巴亏,认定胡氏肯定有此事,不由得怒火中烧,于是,便辣手教训妻子胡氏,“呼(卒)五百挝胡,至于以履捕面”——找来手下五百名军卒群殴胡氏,甚至用鞋底抽打胡氏的脸蛋——也他母亲的忒狠了点儿了吧?
    把胡氏抽成猪头后,刘琰还不解气,最后把胡氏赶出了家门(“而后弃遣”) 。
    胡氏也不是省油的灯,有新女性的特质,一纸诉状,告到了朝廷(“具以告言琰”),具体告的什么,史料中没记载,大概是“诽谤皇帝”之类。
    诽谤还是没有诽谤皇帝,这是个没有人出证的说法。毕竟,胡氏是一面之词;但既然胡氏说了,也不能完全否定。
    旋即,刘琰便被关进了监狱。
    经审讯,司法部门给出了这么一个罪名,“卒非挝妻之人,面非受履之地”,意思是说,军卒不是用来打老婆的人,脸也不是用鞋底抽的地方,你如此教训妻子,天理不容!
    奇葩不?忒奇葩!
    按说,刘琰罪不至死,而结果却是“琰竟弃市”,在闹市被砍头。当时,正准备北伐的诸葛亮尚在成都,此案如此判决,到底打了谁的脸呢?一个“竟”字,给后人留下了无限惊愕和猜想。
    刘琰竟然因为殴打自己的妻子被判处死刑,其实在这件事的背后,并不只有他殴打妻子这一项罪罚。
    当时蜀汉政权的象征是后主刘禅,他就是蜀国的封建君主。刘琰大放厥词,竟然怀疑妻子与君主有染,而且还弄得满城风雨。
    这种侮辱当今皇上,藐视皇权的行为,自然会被封建君主所不容,哪怕他战功赫赫,又是两朝老臣。
    刘琰看似是“挝妻殒命”,实则是他破坏了皇帝的声誉,甚至以下犯上,其实,他的死就是在自食其果。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