劫秦记

第14章 行万里

    
    “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xǔ)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南华经》与《南华剑经》,一个是练气心法,一个是炼体秘笈,两者相辅相成,两本经典均是一位得道之人所著,大道蕴藏锋芒,稍有不慎,便会对身体有损。一般人真的练得成吗?”
    秦瑜双腿盘膝而坐,头顶的古榆传来阵阵清香,沁人心脾。左手持竹简,右手拿兽皮,秦瑜认真对比着二者的关联之处,寻求着一丝突破。
    原来秦瑜白日修炼剑经时,遇到些许不适,全身经脉阻塞不通,空有一身力气,却无法由内向外的施展。就像这瑶池水下的岩石,水重千钧,岩石稳如老松,好不动摇。秦瑜稍微感悟到水之道时,察觉水柔,可融万物;水利,可穿顽石。
    就好比瀑布下的秦瑜,皮肤受到水的冲击,犹如针落在身上,刺痛无比。一滩积水奔流而下的速度常常让秦瑜痛得咬紧牙关,按照剑经的修炼方式快速调动自身潜能,顺应全身经脉的运行。这样,方能在一次次冲击之下提高自己的身体强度和力量!
    而现在,秦瑜感觉到身体的强度仿佛到了一个极限,力量也不再增加,更加诡异的是,自己一点力气也使不出来,和未曾修炼过的自己一般无二。正是如此,秦瑜才在此地寻求答案。
    遇到不解之疑,老师嘱咐少年要从书中寻找解决之道。此道非彼‘道’,即是方法,也是答案。老师说过:道乃吾师,书亦是也。可见博闻强识的作用。书可藏道三千,自然也可传道。
    “相呴以湿,相濡以沫…相濡…以沫!”
    少年没有了之前的玩乐心态,思考问题,感悟大道的时候前所未有的认真、专注,心无旁骛。口中喃喃自语,待到少年念头通达,思绪百转,心道:我还是忽视了柔的作用,一味寻求至刚至强,反倒忘了自身的极限所在。刚柔并济,相互扶持,才是此经的玄妙之处!
    少年口中不停的回味着《南华经》所言:“,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少年念头通达之后,脑中不断浮现着苏苏的身影,从最开始的在自己眼前晃来晃去的嬉戏,再到后来渐渐变得端庄,像极了从天上掉下来的小仙女。青春美丽,撩动心弦。
    现如今,两人相隔不知千万里,自己修炼之余常常想起这位美丽动人的女孩儿。不知道远在青丘的苏苏,苏瑾儿,是否也是如此。怀瑾握瑜兮,情不知从何起,但愿有始,亦有终。
    秦瑜明悟刚柔之理过后,借着《南华经》的感悟,梳理着自身的经脉。瑶池仙境充沛的灵气,如泉水一般贯入少年略显弱小的身躯,由四肢百骸间缓缓进入到大小不一的经脉。体内传来丝丝胀痛感,秦瑜知道是经脉内的灵气在帮助自己拓展其宽度,增加经脉的韧性。以便之后的修炼。
    遥远的一座山顶上,老人那混沌黯然的双眼,穿过层层云雾。秦瑜独自一人修炼的场景出现在老人的眼中,只不过在老人眼中,天地皆白,唯有秦瑜一人染墨一般,突兀不已。‘看’到秦瑜独自解决了修炼的难题,老人欣慰颔首而笑。然后继续密切的注视着少年的成长。
    秦瑜又开始了日复一日的修炼,白日修炼剑经中的炼体筑基之法,夜晚借助月华参悟《南华经》和《道经》。经过秦瑜这些时日的修炼,他发现两本心法,在对道的解释、理解上有相通之处,但在‘理’的探索方面又大相径庭。
    而《南华经》有点像是对《道经》的继承的意思,却又脱离了其‘无为’的核心思想。老师的无为之道,返朴归真,无所为而无不为。《南华经》中更加表现了一种逍遥天地间,我即是道,道即是我的思想。这与自然自有其规律完全是两个极端。
    秦瑜对此疑惑不解,尝试着贯通二者却又难以做到。一个人又在古榆树下冥思苦想,静默不语。就在秦瑜绞尽脑汁之际,老师出现了。
    “相信含章也看出来了,这《南华经》的不凡,与为师的无为之道,自然之道相去甚远。却又脱离不了道的本体,这也是为师所著的《道经》的开篇之言:无有谓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三千道藏里面,各有其对道的阐述,而唯有老师之言,道尽其中玄妙。若说出处,相信三千道藏之中,大多都是老师《道经》的衍生之道。而这本《南华经》…”
    秦瑜欲言又止。
    “而这本《南华经》是其中最接近吾对道的理解,然也?”
    老人抚须直言,眉头却现些许愁色。秦瑜颔首,座前已经没有任何书卷锦帛。三千道藏,秦瑜早已经熟记,只不过其中的大道至理,自己尚未参透。还需要以手持之,才能更近的感悟其中蕴含的道理。
    而对于每夜参悟的两本道藏,徒手翻阅也难有进展。还不如摒弃外物,借天地自然孕育的大道来感悟其中的至理。这也足以说明秦瑜的天赋,却实,岂非人哉!
    “这,其实是你师兄所作,其中因果,待日后再与含章说吧。”
    “先说说含章你的问题吧,修行之事,可有所获,可有所问?”
    老人自然知晓秦瑜的修炼不可谓不快,而且这还是循序渐进,自然而然的结果。正是如此,老人才前来打磨打磨少年心性,一定要戒骄戒躁!宽心持之!
    少年暂且抛开杂念,也不去追究两经之差异,只是将最近关于修行的疑问提出:
    “敢问老师,天地灵气为何?其如何做到的调阴阳,顺万物。”
    “含章所问,无非乃天地本质。混沌初开,有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其一为‘气’,也既是现在所谓的天地灵气。其二便为阴阳,包含刚柔、明暗、大小等等之变化。其三为天、地、以及虚无,而后万物生,生灵现!”
    秦瑜明悟,再问:
    “如何修行才能达到老师的境界?”
    “至道的气,幽远而不可穷究;至道的极境,细微无法视之。不要用眼睛去看,不要用耳朵去听,专一精神,清净无为,用心去感受。静寂、清心,不要动用自己的身体,不要动摇自己的精神。心神合一,自有达到为师之境的一天。”
    “经无穷的道途,游无垠的天地。体会万物之变化,感悟自然之玄妙。”
    “含章,你的道路还很漫长,修道之路,修心为上。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静胜躁。寒胜热,清静为天下正。”
    “好好参悟吧,为师在你悟透时,有话传与你。”
    老人说完,漫步离去,脚下恍若有云雾缭绕,虚无缥缈间,留下一连串的影子。仙风道骨之姿不禁让少年感慨:何时才能向老师一般,道法玄妙至极。
    不过老师今天怎么没有用上消失‘大法’,烟遁之术?少年感慨之余,心性成熟不少,也不再多想,继续自己的寻道之旅。
    白驹过隙,瑶池仙境仍然一沉不染,美丽大方,没有丝毫变化。而距离苏苏离去已有一年之余,秦瑜的修炼看似波澜不惊,实则已经发生翻天巨变。
    天池一侧的瀑布之下,激流勇进,哗哗水声连绵不绝,仿佛滴落在人的心里,久久不能停息。少年精壮的上半身赤裸的暴露在飞瀑之中,承受着万钧压力。这一年里,借助水势,少年已经将剑经炼体的内容修炼到一个瓶颈。任凭少年再怎么参悟,感受,任然难以提升。
    不过,现在少年的力量已经不弱了,甚至可以说是,很强!
    随着炼体的进展缓慢,少年在练气方面感受到了无穷无尽空乏,自己就像个大水壶,怎么装都装不满。果然如同老师所言:道似海。
    不过少年却在尝试着另一个境界,地境,自然之境!
    少年熟读三千道藏,知道自然包含万千,其中《道经》所言,水之柔,也是三千大道的一种。更是万物变化之基础,五行变化之一!
    水柔,可包含万物,滋养生灵;水刚,势如破竹,滴水穿石。水之道,在乎一柔一刚,以弱胜强。秦瑜在老师对水之道的描述下,尝试着沟通眼前瀑布的水势。
    势,一种无形无质的存在。可用眼观察,用耳倾听,最主要是心的感悟。高山之势,厚重万钧;大地之势,广袤无垠;森林之势,灵动活力;水之势,上善若水,不与之争,故无尤!
    少年双眸微微睁开,抬手之际,一股无形的力量将水流速度放缓,滴落的声音清脆可闻。一道水流冲天而起,刮过天际,直追云端。但力有不怠,在半空滞留一瞬陡然下落,砸向地面,只留下一滩水渍,证明它也曾经在天空之中翱翔!
    “善。”老人不知何时在一旁言语道,“含章今日便可下山了。记住为师的话,善学,汝方有可能去到苏苏身边。照顾好苏苏,今后的路,需要你自己走了。为师不在身边,切记注意安全,九州十地,各中凶险,好自为之。”
    “老师…”
    “去昆仑取剑吧,它应该等很久了!汝慎用之!”
    “只要你的心答应,没有到不了的远方,没有越不过的高山。去吧。”
    悠悠万里道路,少年意气扬时。待到来日重游,还望山河依旧!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