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比崇祯大一岁

第二百九十章:哄皇帝开心

    
    黄毅不认识任何京官,也没想跟谁交往。
    王坤是把官员得罪光了,路过京师也没有进城走动的意图。
    因为战场远在山东,基本上跟宣大总督没啥关系,所以宣大的官员都没有随军。
    不招人待见的监军太监,再加上一个另类的将军,路过京师而已,应该不会有啥事情。
    没想到兴和军名声有点大,还真有事情找上了。
    黄毅居然见到了大名鼎鼎的徐光启。
    没办法,老科学家这些天把头发都愁白了。
    他老人家是为了爱徒孙元化发愁。
    前段时间陕西道试御史余应桂、兵科给事中李梦辰等等非东林党官员纷纷弹劾孙元化,皇帝起了杀心。
    说实话,以孙元化的罪过,以登来叛乱给国家造成的巨大危害,杀他的头一点点也不冤枉。
    历史上,崇祯五年七月份,孙元化和张焘菜市口斩首。
    现在已经是六月底,周延儒、徐光启为了救孙元化多方奔走,可惜然并卵。
    兴和军其实跟徐光启有些渊源,想当年根据地的番薯、玉蜀黍、马铃薯的种子和秧苗都是来自于徐光启的天津实验田。
    这些都是其次,关键是黄毅知道徐光启这个伟大的科学家,知道这个开眼看世界的智者!
    得知徐光启在营门外等着,立刻亲自出迎。
    兴和军的营地肯定跟细柳营有一比,无军令不得入内是基本法度,纵然徐光启乃是当朝阁老又如何?
    皇帝来了也得等着!
    说实话,黄毅从小接受的就是“粪土当年万户侯”的教育,调侃唐宗宋祖成吉思汗……
    压根儿瞧不上、瞧不起崇祯这个傻不拉几的愣头青皇帝。
    觉得就是因为有这位没有能力却又勤政不已的皇帝,才导致华夏衣冠沦丧神州陆沉……
    言归正传,黄毅是打内心里尊敬徐光启,见到老人家和立刻抱拳施礼。
    按照规矩,黄毅这种副将能够见到阁臣绝对是三生有幸,应该跪下磕头。
    可黄毅不管这些,他不肯跪拜任何人!
    徐光启乃是开明之士,并没有觉得黄毅无理,而是一把抓住黄毅的手急切道:
    “老夫冒昧打扰,是因为有人命关天的大事!”
    科学家得知孙元化将要被问斩乱了方寸,病急乱投医的事儿没少干。
    只可惜即便他豁出去老脸也无济于事。
    忽然间听说声名鹊起的兴和军路过京师前往登来平叛,赶紧来城外要求跟黄毅见面。
    他不认识黄毅,但是闻名久已,他见识不凡,在等待通报的这会儿已经感受到了兴和军的肃杀之气。
    “何等人命关天的大事能够劳烦阁老您亲自出面啊?”
    黄毅明知故问道。
    他知道孙元化被问斩给徐光启造成了多大的心理创伤,以至于老人家的身体每况愈下,没多久就辞世。
    徐光启道:“将军前去登来平叛,当知原登来巡抚孙元化的事儿!老夫恳请将军救一救他!”
    “我只是区区一副将,如何能够救前巡抚这种封疆大吏?”
    徐光启来找黄毅帮忙当然不是因为黄毅的官职,而是黄毅正在干的活儿。
    他早就想好了说辞,心里也计划好了。
    他道:“老夫知道你军中多有火炮,那孙元化精于此道,他还无比熟悉登来叛军,了解叛军头领李九成、孔有德、陈有时等等……”
    黄毅明白了,道:
    “阁老的意思是让我向皇帝要人?”
    “孙元化罪莫大焉,能够判充军、流放就是万幸,你可以把孙元化的特长如实陈述,奏请皇帝要求判处孙元化入兴和营充军。”
    “被叛军放归的文官武将好几十,兴和军只阐明接受孙元化一人太惹眼了,何不如以宋光兰、王徵、张焘等等熟悉叛军为由,要求都判处他们来兴和营充军?”
    “行,就这样办,老夫再豁出去老脸求一求人,你立刻写奏本。”
    “要办成这件事儿必须有人能够在皇帝面前美言!”
    “这,这……,老夫去求见皇帝当面说明。”
    “天下人都知道您和孙元化又是师徒又是同乡,您去没有说服力。”
    “那怎么办?老夫哪里找得到能够在天子面前替孙元化美言的人?”
    “用不着找,监军太监王坤待会儿就去京师,他不是为了个人利益,而是从有利于平叛来衡量,觉得留那帮罪官在军中戴罪立功利国利民!”
    “那监军太监肯听你的?”
    “阁老要转变思想啊!士大夫未必都是好人,太监并非都是坏人,王坤自从监军宣大以来,真的用心做事两袖清风!”
    “老夫原本以为仅仅是传闻,现在才知道还真有这种宦官。”
    黄毅送走徐光启后立刻找来王坤商议。
    王太监在军中久了,多多少少了解兴和军的发展历程,也知道了黄毅的经历。
    他觉得黄毅这种海外归来在本朝无亲无故,却又能力出众的将领最应该被皇帝重用。
    黄毅表明要接受所有的登来罪官来充军,表示这些罪官熟悉叛军多多少少能够发挥作用,最不济也能甄别俘虏,防止叛军头领蒙混过关。
    要求王坤立刻赶去京师觐见皇帝,尽可能把这件事儿办妥了。
    然王坤没有立刻动身,而是问道:“洒家想知道将军带领兴和军平叛,有几成胜率?”
    不怪王坤有此一问,因为进入崇祯五年,登来的情况一发不可收拾,东江镇旅顺副将陈有时和广鹿岛副将毛承禄带七八千辽兵加入叛军。
    如今的叛军人马超过五万,拥有各类火炮一千余门,打得山东明军闻风丧胆,叛军士气高昂一度叫嚣:
    “杀山东兵如刈菜,无奈我何!各镇兵咸非吾敌。”
    进剿的明军已经没有了主动进攻的勇气,都在据城死守,叛军围攻来州一月有余,无人能救。
    没想到仅仅是几个月而已,叛军的力量膨胀了超过双倍。
    兴和军正兵只有四千加上辅兵也不足一万,而叛军正兵恐怕接近三万,加上裹挟的青壮年应该不低于十万之众。
    兴和能够战而胜之吗?王坤心里没底了。
    得宠的内官见皇帝很容易,只不过见到皇帝说什么才能哄皇帝开心很不容易。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