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从辽东开始

第二百八十二章 大退军

    
    “蛮族撤军了。”
    宁远城的刘英,赵雍,李坚,程之信等将领,得知这个军情后,同样的不敢信。
    如此大好局面,蛮族为何撤军呢。
    金江军李胜虎,也和众人一样,一头雾水。
    探马都确认无疑,众人不知道原由。
    本来失魂落魄,几日来都闭门不出的魏毅,得知后出门大笑。
    他向锦州将领笑道。
    “蛮族攻打锦州,我等奋力坚守,对方损失惨重,无力退兵,我们当收回锦州。”
    魏毅的提醒,令众人恍然大悟。
    李胜虎闻之反对。
    “锦州远离山海关,且锦州军已散,如果蛮族复攻,根本无力守住,凭白浪费军力和物资。”
    宁远城去掉自己的兵力,才七千余,收复了锦州又有什么用呢。
    不如全力稳固宁远。
    宁远比锦州更占据地势,比锦州更易守难攻,且靠近山海关,方便朝廷补给。
    李胜虎的良策,
    被众人弃之不用,不过也没人敢去锦州,只派了一队兵,在锦州重新挂上朝廷的旗帜。
    李胜虎见状,鄙视的摇了摇头,这不是自欺欺人吗。
    魏毅懒得跟他解释。
    打起精神开始写捷报。
    很快,金州的快船也带来军情。
    平辽侯亲赴营口,逼退蛮族大军,各位当谨守宁远,以恢复实力,不得浪战。
    原来如此。
    众人搞清楚了蛮族退兵的真实原因,不过却没人认可。
    魏毅写完的奏疏,各将都联名。
    唐清安也没指望,现在的锦州军牵制蛮族配合自己,他们能自保就不错了。
    魏毅等人的奏疏,并没有告知李胜虎。
    李胜虎则让金州快船向将军表述他的想法,他想要回去金州,不愿在此地多留。
    “李营总的想法,我会告诉将军的,请李营总放心。”
    快船的军官,很快就离开了宁远。
    锦州重新挂起了朝廷的旗帜,不同的是,原来的锦州人声鼎沸,军士众多。
    如今残破不堪,荒无人迹。
    至于前线的各堡,同样被蛮族破坏的不成样子。
    朝廷在辽西多年来的努力,人力且不提,只每年消耗的数百万的物资。
    多年来高达数千万的积蓄供给此地,前功尽弃。
    皇台吉同意撤军。
    在辽西消灭了整编多年的锦州军,那么弃掉辽西也无所谓。
    十余万大军。
    他亲率领十万往海州赶去,剩余的后队押送俘虏人口物资,也不担忧锦州残军会来骚扰。
    他还未到海州时。
    海州和营口双方就停止了交战。
    双方继续攻伐没有意义,只是徒增士兵伤亡。
    蛮族大军已经大破锦州,唐清安已经逼回了蛮族大军,因此皆罢兵,此地又恢复了短暂的和平。
    大辽河被分成了两段。
    下游入海口宽阔处,以平山脚下的娘娘宫开始,到梁房口关,乃至耀州驿,被金江占领。
    上游渐窄的地方,被蛮族布置石墩以防备金江军船只,以塔山铺,牛庄驿,宗昌堡为防线。
    蛮族在海州有一万五千余兵,足够防守海州。
    金江军依托营口为核心,周边的梁房口关,平山,耀州驿,各地合计尽万兵。
    后方的复州,旁边的岫岩等,有两万兵。
    彭大海得知将军到了营口,第一时间就带领三千兵马赶到了营口。
    此时的营口。
    除了原本的守军,还有李如靖等人带来的援军,以及唐清安的亲卫营,加上彭大海三千兵。
    也才堪堪一万兵。
    唐清安很满意郑刚。
    此人的确灵敏,能预料到自己最担忧之事,寸步不离自己,虽然没有明言,可见他的谨慎。
    “有郑刚在,我不惧皇台吉亲来。”
    面对彭大海等人的请求,请将军退至海州,他们已经得知皇台吉,亲领大军而来。
    营口才万兵,而皇台吉至少十万兵。
    如果得知将军在此地,绝对会不顾一切的围困营口。
    唐清安看到士气高昂,不愿轻退,以免影响士气,自己要么不来,既然来了。
    哪里有主帅先退避的道理。
    他是这般想的,可众人都不认同。
    乃至郑刚都苦口婆心的劝戒将军,都忍不住直接说道。
    “将军不在营口,我有信心守住营口,将军在此,我反而没有信心守住营口。”
    把道理讲述了一遍。
    得知将军不愿意退,连李如靖都赶来劝告自己的义父。
    见人心如此,唐清安才无奈,跟随彭大海回了复州。
    “将军,以后万勿如此行事,考虑太过不周。”
    回到了复州后,彭大海单独请见将军,私下告戒将军的行为,太过鲁莽。
    想到将军身边只有几十人,且身赴前线,彭大海就后怕不已。
    战场上形势千变万化,如果碰到袭扰的蛮兵,有个万一的话,金江镇未来不可预料。
    将军长子才三岁。
    唐清安点点头,认可了彭大海的话。
    这等行险事图谋大利,的确不是他应该多尝试的。
    试过一次尝到了甜头,很难控制不继续赌下去。
    历史上的张献忠。
    与金兵对持,巡逻前线,起大雾不能见,被同样穿雾巡逻的金兵碰到,一箭射死。
    此人行事当不得人主,可众多手下还是能征善战之辈,死的如此窝囊却是令人意想不到。
    所以唐清安领几十人赶赴前线营口,的确有众多不可预知的危险。
    山海关封锁,不放一人进关。
    在宁远的不只是李胜虎和金江兵,还有他的舅舅一家人。
    于公于私他都不愿意宁远落入蛮族之手。
    同样更加忧虑,朝廷因为辽西的全陷,彻底放弃辽东,全力固守山海关,此等形势对金江镇不利。
    朝廷在辽西有军队,也是金江镇对朝廷的抓手。
    多种原因导致了他冒险之举。
    将军退去了复州,营口的士兵们,在队长们的教导下,没有因此士气滑落。
    “将军就在我们的后方,看着我们杀敌!”
    “将军的安全,就靠我们守护了。”
    “蛮族大军将至,怕不怕?怕不怕?可将军都来了。”
    众队长对士兵们纷纷如此说道。
    营口,梁房口关,平山,耀州驿,孛罗埚,汤池堡等各处的守军,皆士气饱满。
    此地无战事。
    最为鲁莽,心中只有杀敌的阿济格,龟缩于海州。
    极为年轻的多铎还不服气,觉得不应该如此畏战,杜度和阿济格都懒得理他。
    “大汗回来了。”
    海州的蛮兵看到了旗帜。
    天边漫出来的一道黑线,并无数的前锋部队,已经抵达了海州,而一眼望不到头的大军。
    彷佛永远流之不竭,缓缓的进入海州城。
    当皇台吉进入海州时,还有不可计数的蛮族大军一队队经过城门。
    “唐将军呢?”
    唐清安已经成为了蛮族最重视的敌人,可越是如此,蛮族畏惧其人,仍以唐将军称之。
    皇台吉冷冷的问道。
    他前番多次想要和此人结盟,此人不见他的使者,可见其用心。
    既然如此,那他定当和此人有一战。
    决定蛮族和金江镇的未来。
    “唐将军已经退去了盖州。”
    杜度告知。
    多铎一心的不服气,又想当众表现,忍不住性子,向皇台吉告状,连他大哥也没有放过,指责众人畏战。
    皇台吉夸奖了多铎的敢战之心,不过并没有怪罪众人。
    年轻人才好,年轻人用几句乖话言语就能笼络住,年长人却不同,眼里只有看得见的好处才能打动。
    因此哪怕多尔衮,都被皇台吉所收心。
    “他带了多少人来?”
    众人都摇了摇头。
    皇台吉皱起了眉头。
    一路的探报,都声称平辽侯未带大军。
    “此人越来越乖张了。”
    皇台吉的话,令在场众人都感到气闷,偏偏又无可奈何。
    “打还是不打?”
    皇台吉面前的。
    有科尔沁,翁牛特,郭尔罗斯,杜尔伯特,札赉特,克什克腾部等蒙古台吉以及他们的将领。
    还有代善,岳讬,硕讬,萨哈廉,瓦克达,莽古尔岱,多尔衮,杜度,多铎,阿济格这等老奴子孙。
    另有八旗大将阿克敦,呼塔布,穆隆额,阿骨,隆仓,长库,场安,郎阿等。
    八旗中的蒙古军大将达子,达尔岱、阿尔岱、硕尔辉等。
    八旗中的汉军大将孙德功,张忠,张士彦,石廷柱等。
    众人听到皇台吉的询问,皆沉思不言。
    蒙古的台吉们当然不想打了,以前跟随老奴,打仗还能获得好处,前番的北镇,只能说持平。
    这回打锦州,所获不足付出,是亏本的买卖。
    如果打金江镇,众人更不愿意,是亏血本的买卖。
    八旗中的汉军,这回打锦州,虽然大胜,损失也最惨重,已经不愿再战。
    不过他们地位是在场最低的,不敢发言。
    等等形势下,皇台吉把众人的神色看在眼里,心中暗叹一声。
    “我们损失不少,需要修整一番才好和金江军开战。”
    代善主动为皇台吉递了梯子。
    代善之所以不再争汗位,除了皇台吉有优势外,也是因为看见了蛮族的困顿。
    蒙古左翼的林丹汗,大周,朝鲜,金江镇。
    没有一个是能轻易解决的对手,而这些势力都与蛮族为敌。
    蛮族征战多年,屡次被金江镇拖后腿,已经越来越乏力。
    代善自问自己才能不足,无力带领蛮族应对这些势力,才是让他选择退让的根本原因。
    “只是可惜了,如果能打下营口,就能包围盖州,只要平辽侯一死,多大的代价我也愿意承受。”
    皇台吉感叹道。
    “平辽侯又不是没有腿,就算我们真的能打下营口,他要么召集大军,要么后退,如何等着被我们围困呢。”
    代善笑道。
    皇台吉摇了摇头,代善不懂自己的心意,自己担忧蛮族的未来啊。
    “撤军。”
    营口既然没有增军,说明了金江镇今年没有积蓄。
    不久,蛮族十余万大军陆续退走。
    唐清安闻言。
    同样写了一封奏疏。
    锦州的奏疏,金州的奏疏,令朝廷争论起来。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