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从辽东开始

第三百三十九章 全军出击

    
    才多久的时间,竟然就攻破了大周的营地,盘算了蛮军的行军的速度,刘承敏放弃了全线压上的打算。
    一如既往的稳打稳扎。
    战事进行到如今,各处的战损已经不小,受伤和死亡,已经高达近万。
    加上朝鲜军的伤亡,那早已突破一万了。
    金江军并不惧牺牲,如果形势需要,他可以发动猛烈的进攻,以高昂的代价,突破蛮军的阵地。
    为了胜利,可以无视伤亡。
    “时间。”
    刘承敏和郭英商议道。
    郭英原来是旅顺的守备,当时的金州守将是耿炳远,后来唐清安出海到长行岛。
    他没有响应耿炳远的号召,攻打东海营,而是选择了反正,投靠了东海营。
    为东海营收复金州立了大功。
    此人和花眼,都是金州反正的将领,两人都成为金江镇的高级将领,另外一人就是彭大海。
    能在多次的整编中得以留下,并且受到提拔重用,可见其才能。
    像郭英刚开始,还有人暗中想要拉拢他,被他拒绝。
    在守卫金州之战中,和一同反正的同僚杨清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老将杨清战死牺牲。
    郭英也彻底证明了自己,融入了金江镇的体系。
    听到牛承敏的话,如今为金江镇参将的郭英,并没有其余的意见,认为应该如此。
    “为何如此冒险分兵去攻打周军呢,难道真是因为担忧侧翼吗?”
    郭英不认为蛮军此举,只是为了侧翼。
    周军至今发挥的作用并不大,为了这个小利而冒大险,以己度人,郭英认为必定有他意。
    因此又说道。
    “如果是我的话,要么为进攻准备,要么为撤退准备,才会选择此举冒险,如此才解释的通。”
    刘承敏心中同样有此想法,他嘴角轻笑。
    “进攻,拿甚么进攻?如今的局面,蛮族后方着火,肯定是想要为撤军扫清障碍。”
    听到刘承敏的话,郭英却并没有露出轻松的表情,反而神情凝重。
    撤军,并不代表敌人就好解决了。
    以前辽东不提,从东海营出海,收复金州以来,双方敌对了将近八年。
    蛮族的实力,没有人会小觑。
    野外之战中,以十万兵应对三十万兵,能坚持到现在,甚至做出数次的反击,赢得多次的局部胜利。
    郭英自认为自己办不到。
    两代人打出来的强军,可以说是这个时代最强悍的军队之一。
    他们打败了各部凶悍的蛮族,并收服了各部蛮族,从而统一建国,打败了朝鲜军,打败了蒙古军,打败了周军。
    数十年的时间。
    两代人的接力和传承,这就是蛮军。
    大周也有强军。
    甚至能打败蛮军的强军,但是这些强军,被大周自己消耗掉了。
    “接下来怎么办?”
    郭英皱着眉头,为难的说道。
    “我不想继续消耗士兵的性命,打这一场硬仗了,因为我认为时间有利于我们。”
    刘承敏迟疑不决。
    作为金江镇的总兵,军司的情报,源源不断的送到他处,所以他知道很多下面人不知道的信息。
    例如忠顺王不参与战场,而是直奔海州,其目的不言而喻,就是等着金江军战场获胜,抢先收复海州。
    金江军打败了蛮族,则需要面对忠顺王这个难题。
    抢也不是,不抢也不是。
    又例如蛮族后方起火,被其迁移到辽沈腹地的辽民,已经逃离投奔到镇江。
    老奴一部,原本在奴儿干司的苦寒之地,后来得到大周的赏赐,迁移到赫图阿拉并建城。
    此地较为富庶,加上和大周的互市,此时的老奴部落,生产能力是不错的。
    甚至能吸引贫穷的辽民投奔蛮族。
    这个时期的两个民族,是和睦的,是互相交换己方的物资,做到扶持发展。
    美好的形势,因为野心家而破灭了。
    老奴征战蛮族各部和蒙古,攻打科尔沁和叶赫,需要大量的士兵。
    原本不只是用来作战的八旗,因为军事的需要,彻底放弃了生产,全员转为军兵。
    没有生产就没有物资供养,那么唯一的方法就是劫掠,原本靠着富裕之地,和大周互市的便利。
    可以和平发展的蛮族,从此走上了以战养战的道路。
    这是军校的教材,把蛮族的变化分析了个透彻。
    金江军上下都知道的道理。
    所以牛承敏不想要浪费金江军士兵的性命。
    因为随着辽沈各地的辽民投奔到金江镇,蛮族用什么来获得积蓄?他的周边都是敌对他的势力。
    以战养战的策略,如果无法获得胜利,以掠夺大量的战利品,将迅速的奔溃。
    以前蛮族有辽民可以搜刮,现在他们能搜刮谁呢。
    刘承敏已经是总兵了,考虑事情不能只从战事上考虑,同样需要考虑其余的情况。
    时间有利于他们。
    而他们急于求成,花了重大的代价,又要面对忠顺王这个大难题,得不偿失。
    “等将军的意见吧。”
    此事事关重大,两人商议一番后,还是拿不下主意。
    “盯紧蛮军。”
    参将郭英点点头,离开刘承敏此处,亲自参加到阵线上,紧盯蛮族动静。
    穆隆额也已经抵达了。
    他重视金江军,不认为金江军的将领,会猜不透蛮军的用意,如果是如此愚蠢的将领,金江军也发展不到今日,成为蛮族的头等大敌。
    看着前方金江军的大营,派出的探马越来越多,他就知道刘承敏这小子大概猜透了。
    穆隆额和其他的蛮族将领不同。
    其他的蛮族将领,因为连年的大胜,打下偌大的帝国,因此小觑周军。
    但是穆隆额却从来不轻视周军。
    萨尔浒的战场上,那几部周军的表现,至今令他震撼。
    周军的败,不是因为蛮族,而是因为他们的朝廷。
    同样。
    蛮族的领头人物,如果连这点都认不清楚,蛮族也不可能做出这么大的基业。
    相反,正因为他们对大周了解之深,靠着双方当年的亲密,远比其余势力要清楚。
    所以蛮族每次进攻辽东之前,都是得到大量的信息,精准的抓到大周官员间的争斗而露出的破绽,立刻出军一战而胜之。
    其余的势力做不到,唯独蛮族能做到。
    因为当年两部关系非同寻常,太过知根知底。
    面对强悍的金江军,多余的动作并无用处,穆隆额很清楚,接下来就是死守。
    没有考虑过继续耍心眼,想要以小博大。
    ……
    探马源源不断打探出蛮军的动静,告知蛮军没有动静。
    军司经过激烈的争论,最后统一了意见。
    蛮军没有动静,正说明蛮军要撤军了,根据探马的汇报,穆隆额已经到了塔山铺。
    穆隆额肯定作为断后的将领,以他的资历和威望,以及现在蛮军前营的动作。
    此人必定报了死守的计划。
    要么迅速强攻消灭穆隆额,要么围困穆隆额。
    前者带来大量的伤亡,做到能追击蛮族中军,后者伤亡较轻,但是无法追击蛮族中军。
    军司关于这场蛮族未来行动,以及预料的大争论,一名年轻人表现的耀眼。
    军司的年轻人李如柏,在具体事务上不堪重任,表现的让人不忍目睹。
    他的母亲是夫人身边人,又是东海堡的老人,加上李如柏的亲哥哥李如靖。
    李如靖是金江军年轻子弟中的翘楚和带头人,更是将军的义子。
    多方顾虑之下,担忧李如柏在战场犯了大错,前番失期就可大可小,以免他真的被砍头了。
    所以军司把他调了回来,当了一名年轻的书吏。
    倒是没有想到的是,他作为文官,负责这些事情,反而如鱼得水,表现的令人震撼。
    他口若悬河,令旁人信服,并做出了肯定的说法。
    军司呈上了军司的意见。
    唐清安看到文章最后的署名竟然是李如柏,情不自禁的笑了起来。
    “我还担心这小子继续这么冒失下去,小命难保,没想到你们把他调了回来。”
    听到将军的打趣,谢友成低着头一脸的慎重。
    此事完全看将军的心情。
    “时间过得真快啊。”
    唐清安放下了手里的文书,一脸的感叹道。
    八年前,他小心谨慎的上任东海堡,那时候两兄弟大的才十来岁,小的才不足十岁。
    还有其余的孤儿,都过的惨不忍睹。
    所以他让这些孩子到卫所公房里做杂活,给与了生活上的帮助。
    现在这些孩子都长大了,开始为金江镇做事,其中最令人瞩目的,仍然是他当年看重,并收为义子的李如靖。
    完全没有想到,那个唯唯诺诺,没有成见的李如柏,竟然也能成长起来。
    不过其才能却不在战场之上,也不在具体的事务之中。
    倒是他的机缘。
    如果不是因为他的身份,又哪里有多余的机会让他成长呢,寻到他的发光之处。
    战事已经明朗了,接下来就是做出选择的时候,金江军上下十万精兵,等候将军的决定。
    唐清安看了眼镇江顾应时送来的文书,拿起笔在舆图上,画了一个圈。
    谢友成明白了将军的心意。
    ……
    “出击。”
    金江军的将领,骑在战马上,拔出指挥刀指向前方,眉头下的眼神,犀利而又尖锐,透出无人能挡的坚定。
    营地之中。
    强悍,精锐,勇壮的金江军士兵们,列队而出,仿佛没有尽头,源源不断开赴战场。
    多日来的休整,养足了众人的精力。
    用饱满的状态,去进攻敌人,消灭敌人。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