凰女倾世:殿下,靠边站

入阵曲

    
    兰陵王高长恭是我国古代四大美男之一,为世人所熟知,他的颜值基因还是来自于他的爷爷北齐神武皇帝高欢,高欢军阀一生,从微末起身,却造就了北魏帝国的分裂。高欢,字贺六浑,生于怀朔镇,颜值颇高,据史籍追溯其六世祖曾在西晋时出任太守,祖父高谧在北魏孝文帝时官拜治书御史。但关于高欢的父亲高树生,历史上有两种说法,第一种来自于北齐魏收《魏书》所著:高欢父官至镇远将军,大都督,死后追封渤海王。现藏于洛阳师范学院图书馆的《高树生夫妻墓志》也证明这一点。第二种是唐代所著《北齐书》、《北史》记载:高树生不事家业,游手好闲,以至于高欢出生后只能寄养在女婿家中。南北朝时期包装家世的情况屡见不鲜,而魏收也是出名的不著信史,因此第二种说法更为深信。但两者有一个共同点,高欢的自我身份认同还是为汉人。高欢早年家贫,但自幼沉稳大器,有澄清天下之大志,朋友对他说:君有康济才,终不徒然。南北朝时期较为混乱,高欢飞黄腾达的时机也很快到来。孝昌二年(526年),鲜卑士兵起义,席卷河北兵力达数十万直逼邺城,北魏权臣尔朱荣以七千精兵相迎,此时的高欢就在尔朱荣帐下为将。但此前,高欢曾在起义军中呆过,了解义军内部,于是建议许以厚利瓦解,尔朱荣一边派高欢劝降,一边出奇兵俘获义军首领。高欢成功招降义军残部,自身兵力得以扩充。永安三年(530年),孝庄帝杀死尔朱荣,尔朱家族旋即造反杀害孝庄帝,立长广王元晔为帝。此时的高欢没有出手帮助任何一方,选择了保存实力。他发现尔朱氏手下许多异族士兵不满严苛统治反复叛乱,高欢趁机取信于尔朱氏,得到了收复这些士兵的机会纳为己用。
    中兴二年(532年),高欢与尔朱氏彻底决裂,双方在广阿交战,高欢以少胜多,此后不断进兵屡屡获胜。第二年,尔朱氏兵败,残部投降,高欢予以招纳,成为北魏新晋实权派。同时,这也让孝武帝元修产生忌惮,双方矛盾也很快表面化,元修任命高欢的对立大臣宇文泰为关西大行台、尚书左仆射,下诏宣示高欢的罪状。永熙三年(534年),元修赴关中,高欢未能追上,回到洛阳扶持元善见为帝,是为孝静帝,迁都邺城。至此,北魏政权消失在历史舞台上,分裂成东魏、西魏。公元前639年春,宋国、齐国、楚国三个大国在鹿上(宋邑,今山东巨野县东南)会盟,宋襄公在会上请求齐楚两位大佬广邀天下诸侯,举行一次有史以来最盛大的衣裳之会(各国都不带兵车,只穿礼服前往的友好盟会),共推宋襄公为盟主。
    面对宋襄公的没脸没皮,齐孝公只能虚以为蛇。虽然当年齐国内乱,是宋襄公带兵护送他去临淄即位的;但如今宋襄公竟自不量力要当霸主,那就不好意思了。齐国毕竟是超级大国,虽然遭遇内乱国力有损,但也不可能去做宋国的小弟,好在齐孝公是个老实人,他不想跟宋襄公翻脸,所以随便打了个哈哈,把事情糊弄过去就是。
    而楚成王虽然是一代枭雄,但毕竟是个外来户,一直被中原大国视为蛮夷,宋襄公想着带他来玩就已经是给他面子了,他还不能支持寡人?
    然而宋襄公的庶兄、宋国贤臣目夷却认为楚成王可不是好惹的人,当年齐桓公与管仲处心积虑数十年,都搞不定这位南霸天,宋襄公仅凭他那点小聪明,就想让这位枭雄为自己张目,这怎么可能呢?所以等到八月份会期将至,宋襄公真的准备一个保镖不带的依约前往盂地(宋邑,今河南雎县西北)参加盟会时,公子目夷赶紧劝他说:“楚夷国也,强而无义,请君以兵车之会往。”
    宋襄公却道:“不可。吾与之约以乘车之会,自我为之,自我堕之,曰不可!”
    公子目夷见宋襄公不听劝,心内大急。你是君子,想要以诚待人,不肯出尔反尔,这是好品质,但并非所有人都是君子的,你觉得楚成王像个君子吗?不如多派些兵去,这里毕竟是宋国的地盘,晾他楚人不敢拿我们怎么样!
    宋襄公长叹道:“若吾果为楚人所害,子归守国矣,国子之国也。是吾不从子之言以至乎此。”
    公子目夷见宋襄公为求霸业舍身度外,竟将后事托付于自己,不由长声叹道:“国家兴亡,人人有责,你不说我也会这么的。”(君虽不言国,国故臣之国也)
    宋襄公的确是个老古板,但也不是疯傻之人,他难道真不知道这次盟会的危险吗?鲁国算是个礼仪之邦了吧,当年柯之盟不还是无耻绑架了齐桓公?连鲁国人都不讲信用,蛮夷之楚就更有可能不讲信用了。当初召陵之盟,楚国明明与中原九国歃血为盟,信誓旦旦从此盟好,血迹未干,楚国就把许国打了个哭爹叫娘,其信用何在?是没办法,论国力,宋连楚一个小指头都比不上,楚真要对宋不利,宋襄公多带兵车去也没用,还不是一样打不过人家?而且这样更糟糕,人家会说是宋国先不讲信用的,楚国打得好,打的有理!
    所以说,不讲信用被人打,打了都白打;讲信用被人打,至少占据了道德优势,至少能换取诸侯对宋国的同情,以及对楚国的憎恨,从而再造当年八国伐楚的盛况,这未尝也不是一招苦肉计。
    于是,宋襄公比后世的关公还牛叉,连把单刀也不带,就空手赴会了,心中还抱着一丝幻想:楚国人当着天下诸侯的面,应该不敢公然违约的吧?
    宋襄公错了,要楚成王讲信用,老母猪都会上树,这世上没有白捡的霸主之位。楚平王之所以这么爽快地答应宋襄公,不是因为给你宋襄公面子,而是另有所图。自齐楚召陵之盟后,楚成王一直想进兵中原,只因为中原诸侯采取了联合抗楚的战略,使楚国难以北进,而如今自作聪明的宋襄公主动送上门来,楚成王正好杀他一个下马威,取得宋国这个中原核心,则天下可得也!
    宋襄公更错的是,天下诸侯并没有如他预期得那样都来。他自己去请的诸侯,除了被他打怕了的曹国,其余一个都不给面子,就连齐孝公也借故没来参加;至于楚国那边的诸侯陈、蔡、郑、许倒是都来了,不过他们都是楚国的跟班小弟,在楚国淫威之下连个屁也不敢放,半点用都没有。
    结果理所当然的,楚成王在盟会上扒下自己身上的羊皮,露出满嘴的狼牙,伏兵尽出,将可怜的宋襄公跟个小鸡仔似的抓了起来,然后胁迫陈、蔡、郑、许,与临阵倒戈的曹,一同出兵攻打宋国。
    值此危急时刻,齐、鲁、晋、秦并中原大国并没有如宋襄公预期的那样出兵相救,楚国方面的联军将宋都商丘团团围住,一连数月,半个援兵未至。
    大家的态度再清楚不过了:这是你宋国与楚国之间的矛盾,我们管不着,被耍了是活该,被揍了是找死,跟楚国人讲信用更是犯傻,还想在我们这儿捞点同情分,没门儿!
    别的国家不救宋国还情有可原,齐国内乱全靠宋襄公相助平定,但此时仍然不发一兵,可见在国家利益面前,所谓仁义,所谓邦交,全都是狗屎而已,只有宋襄公还拿它当块宝,妄图借此而称霸天下,岂不是很傻很天真?
    宋襄公沦为人质,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国家陷入危难,他的心情如何我们不得而知,但是从后面事情的发展来看,他对自己固守信礼并无一丝后悔之心,如此一个旷古未见的化石级老顽固,你叫我们说他什么好呢?
    另外一边,趁乱逃回宋国的公子目夷已经在宋都商丘即位为君,率领国人对楚军进行果然,楚成王最终耗不下去了,再这样苦耗着非但宋国打不下来,反而会耗个两败俱伤让其他诸侯趁机占便宜,不如见好就收吧,给宋国一个教训便是。
    于是楚成王派大夫斗申宜去鲁国献捷,将打宋国得来的部分战利品送给鲁僖公,明着不说,实际上是想让他来做调停人,给自己一个台阶好下,毕竟就这样退兵有点没面子。
    鲁僖公心领神会,于是笑纳了这些战利品,这个小滑头对救宋这种吃力不讨好的事情不感兴趣,但对调停这种讨好又不费力的事情当然义不容辞。于是,是年秋,鲁僖公与楚国方面的诸侯会于薄地(今河南商丘北),并劝楚成王放了兹父,退兵与宋国讲和。
    楚成王早就想放了兹父了,这废物除了拿来耍宝没有半点利用价值,简直就是支垃圾股,长期持有纯属浪费,不但升不了值反而耗粮食;杀了吧等于脏了自己的手,还会大失人心,跟在股市上割肉没啥两样;还不如赶紧脱手还给宋国。再说了,宋国那个目夷看起来挺厉害,让他当国君还不如让兹父这志大才疏的个傻鸟来当,敌人的愚蠢就是自己的幸运嘛!
    于是楚成王就坡下驴的放了兹父,不仅转手了一支烂股票,反而卖了鲁僖公一个人情,小赚一笔,何乐而不为呢?
    兹父虽然恢复了自由,但国内已有新君,于是就跑到了卫国,与母亲重聚。
    短短几天,从霸主到囚徒,从囚徒再到一无所有的平民,经历了这么多事儿,兹父累了,他想过一段平静安乐的日子,将这段不愉快的回忆彻底忘去。至于宋国的前途,就交给新君目夷吧,他在国难之际沉着冷静,干得不错,既然如此,那就继续干下去。
    但目夷却不想接手这个烫手山芋,于是亲自来到卫国请兹父回去继续主持工作,并说:“国为君守之,君何为不入?”
    目夷是明智的,他虽暂代了国君之位,但兹父在宋国国内仍有大批支持派,万一这些人不服气生出什么乱子来,那可如何是好?
    宋襄公回到宋国复位,心中没有后悔,只有恼恨,此次受辱,他不怨天不怨地,只怨那郑许陈蔡曹等国诸侯,心中恨死他们,甚至比恨楚成王还恨。这帮没有骨气的“夏奸”,公然媚夷全不知耻,明明把中国操纵之权,授之于荆楚蛮夷之手,长此以往,楚人目中尚有中国乎?
    耻辱啊耻辱,宋襄公自己被囚倒不觉得很耻辱,却反而为诸夏感到耻辱起来。
    宋襄公痛定思痛,他终于明白,光靠盟会是解决不了楚国问题的,必须打一仗,堂堂正正的打一仗,来展现宋国的精神,重振诸夏的勇气!此战无论输赢,只讲仁义,因为只有仁义才能将华夏诸侯重新团结在一起。在宋襄公看来,利益关系的联盟是没有任何凝聚力的,只有仁义才是王道!
    于是,宋襄公积极备战,日夜练兵,准备在适当的时机与楚国来场仁义大战。他坚信仁者无敌,即便他屡战屡败,但最终的胜利一定会属于宋国;因为他坚信他的仁义即便不能感动荆蛮,但一定能感动上天,感动所有华夏诸侯。
    实话实说,虽然宋襄公的迂腐遗笑万年,但在那样一个久远的时代,“仁义”还是很有些市场的,所以薄之会楚成王虽然如愿做了盟主,但他无信无义之举也让一些华夏诸侯感到反感,所以会议结束后,有些归附楚的诸侯(史书所载的有许、陈二国)便倒向了宋襄公这边,并拒不承认楚成王的霸主地位。所以楚成王一生虽颇有战绩,曾灭国十一,逼平齐桓公,打爆宋襄公,但仍无法名列春秋五霸之一。
    基本上来说,“霸主”这个名词在春秋时代,与后世充满了武力色彩的专横霸道之意还是不同的,《左传 成公二年》里齐国外交家宾媚人说:“五伯之霸也,勤而抚之,以役王命。”五霸能称霸,是因为他们辛苦自己,安抚诸侯,带领大家服从天子的命令。这才是“霸主”的真正含义。所以史学家班固在讨论春秋五霸人选之时,就说:“宋襄伐齐,不擒二毛,不鼓不成列。《春秋传》曰:‘虽文王之战不是过。’知其霸也。”《春秋公羊传》也认为宋襄公“临大事而不忘大礼”,实乃君子,甚至可与周文王比肩。言下之意,宋襄公是春秋时代的道德楷模,即便武功差一点,也足以名列五霸。总之,宋襄公虽然连遭失败,但宣扬了仁义,闯出了名头,他信心满满,觉得形势一片大好,他决定就趁这个机会,兴兵报仇,一举定鼎霸业!
    于是,在那些下着雨的夜晚,宋襄公仍然怀抱着梦想,安然入睡。梦里,是一个洋溢着温暖阳光味道的大海……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