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名中年幕僚是所有的幕僚里的领头人之一,便把幕僚们筹谋了很久的庙算,娓娓道来:“东林党和晋商过去算计工业派的朱舜,一直失败。”
“归根结底就是一直在朱舜所擅长的地方,却没有用东林党最擅长的地方。”
私塾先生听到这里,眼前一亮,放下了手里的茶杯,兴趣颇浓的看了过去。
中年幕僚看到私塾先生的反应,没有半点的在意,没有感到惊喜,也没有感到自得。
只是平缓的继续说,说出东林党针对朱舜的庙算:“以东林党最擅长的地方,算计一个小小的工业派。”
“还是在朝堂上只占了一两个中枢重臣位置的工业派,自然是手到擒来,也会轻松碾压工业派。”
私塾先生听到这里,若有所思,大致就明白了这位中年幕僚所说的庙算是什么。
应该是两个字。
风舆。
东林党作为权倾朝野的党羽,最为致命的优势,那就是读书人的嘴皮子。
以东林党为首的读书人可能不善于治理地方,但论起嘴皮子和捞银子这两项,还真没有能够在这方面胜过东林党的。
辽东总督袁崇焕被杀,三边总督孙传庭这个杀神撤下来,甚至是关进了大理寺监牢里面。
全都是东林党嘴皮子的功劳,这两位已经站在军权顶点的边疆总督,都能轻而易举的杀掉或者关起来。
更不要说东林党脚底下的工业派了,只要东林党动用嘴皮子,就能轻松碾压工业派。
中年幕僚没有在意私塾先生在那想些什么,继续有条不紊的说道:“因为专利法这件事。”
“东林党在礼部的专利局,争抢得不可开交。”
“到现在还有许许多多的东林党官员在那吵翻了天,甚至是有辱斯文的动起了手。”
“工业派这段时间就趁着东林党对他们的忽视,在地方上大兴教化,还是那些所谓的蛮夷学说。”
“这就其心可诛了,这样也好,搬起石头砸起了自己的脚。”
私塾先生对于这一点深有体会,这段时间不知道有多少地方上的教书先生,走到复社里请命。
希望复社能够带领私塾先生们,对工业派进行口诛笔伐,在乡野彻底搞臭工业派学说。
中年幕僚看了一眼走神的私塾先生,皱了皱眉头说道:“我家东主一直没有动静,就是在想一个万全之策。”
中年幕僚说到这里就不说了,他们煞费苦心绞尽脑汁想出来的万全之策,不能轻易泄露出去。
人心叵测,谁知道这个私塾先生知道了,会不会泄漏给东厂。
东厂现在对北直隶的掌控力越来越大了,锦衣卫在这几年也是异军突起。
一个叫做马吉翔的锦衣卫千户在太子朱慈烺的支持下,开始大力整顿各个锦衣千户所的锦衣卫。
虽说马吉翔的起步较晚,但他也不知道脑子里哪来的那么多的鬼点子。
短短一二年的时间,锦衣学子就已经彻底掌控了顺天府,开始向顺天府以外伸出锦衣卫的触角。
私塾先生也知道交浅言深的道理,听到一个风舆也足够了。
毕竟在这个方面,工业派在东林党方面前连一只蝼蚁都不算。
只要施行了这个庙算,私塾先生相信只有一个结果,工业派会被东林党彻底的打压。
想到这里,私塾先生的心里,不免多了一些火热。
工业侯庄子里出产的那种他们所谓的工业品,在顺天府天津府可以说是横扫一切商货。
如果把那些不知道是什么样子的新式机械,一个个的拿到手,尤其是火器方面的新式机械。
私塾先生只要能送到大清国,到时候肯定能够换来一顶单眼顶戴花翎。
想到这里,私塾先生就站起来准备离开了,尽快去做准备了:“在下就先告辞了。”
一直到这名私塾先生离开,在那握着玉扳指的叶初春,始终是都没有任何的表情。
等到私塾先生离开了以后,大堂内只剩下叶初春二人,忽然问了一句:“几成把握。”
中年幕僚听到叶初春的询问,没有了刚才说话时的淡然,恭敬了很多:“过去只有八成。”
“工业派这段时间在顺天府天津府掀起一股子蛮夷学术的邪风,导致教书先生们全部倒向了东林党,这下就有十成了。”
“教书先生们可是控制着乡野的风舆。”
听到有十成的把握,叶初春忍不住都皱起了眉头,为官这么多年。
他很明白一个道理,凡事没有绝对,更没有十成的把握。
中年幕僚看见叶初春皱起了眉头,也知道自己说的这句话过于轻浮了,立即解释道:“工业派这一次看似是从低到高,彻底解决了学习那些蛮夷学说的攀升途径。”
“那些乡野愚民们把自己的孩子送进蛮夷学堂,从所谓的什么小学到中学。”
“然后根据所谓的什么分数,进入那些所谓的什么金字匾额、红字匾额、蓝色匾额。”
说到这些匾额,中年幕僚的脸上忍不住冒起了一股的怒气。
这些工业派宣扬蛮夷学说也就罢了,还借用大明几百年来在老百姓心目里逐渐形成的朝廷威仪,用来粉饰那些所谓的蛮夷学说。
最顶尖的三个什么学堂,用的是烫金大匾,不就是隐晦的影射了天子所用的黄色。
红字匾额,影射的就是中枢重臣们所穿的红色官服。
蓝色匾额,就是六部高官所穿的青色官服。
中年幕僚每次和好友们谈到这一点,脸上都会出现愤怒,想到工业派要在自己的庙算下彻底的土崩瓦解。
中年幕僚心里就十分的痛快:“就是因为工业派彻底解决了攀登途径,最后都能够成为精通蛮夷学说的读书人。”
“自掘坟墓了。”
“蛮夷学说对乡野愚民的吸纳,培养了大批蛮夷学说学子,每年最少有上千蛮夷学说读书人获得所谓的文士学位。”
“一个顺天府是一千人,再加上天津府,就是二千人。”
“这还是每年二千人,但他们却没有足够的官位,也就是那些蛮夷读书人常说的一句高薪工作。”
“这样一来,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精通蛮夷学书的读书人只能不停的无所事事。”
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