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界至尊妖圣

第五百四十四章 换头传经

    
    在那里他观览风俗,弘扬大法,有见识的人,说他早已证得初果。
    他的仪容形貌让人觉得亲切而高渺,一见便生慈悲心意。
    他又往阇婆国去。王母夜里梦见一僧人乘飞舶来,第二天跋摩便到了都城。
    王母知他不是凡人,立即召见,敬以圣礼,又从他受了五戒。
    王母自觉尘缘已断,她对国王说:“前世的因缘,你我今生得为母子。我已受戒,你却不信佛,恐怕今生与来世的因缘要于此中断。”
    国王当时便一身冷汗,迫于母命,只得受戒。
    时间一长,便也生出了十分的诚意。
    邻国忽然来侵扰边境,国王的心理处于极矛盾的状态,他左思右想,无法作出选择,便去请教跋摩:“外贼倚仗武力,前来侮辱我们,若与之战斗,死伤必多,就要犯戒;若不抵抗,国家将亡于敌手。弟子无从判断,何去何从,只有听命于法师了。”
    “贼寇来侵,理当抵御,”跋摩沉思片刻说:“但应心怀慈悲,不可起害人的念头。”
    于是国王亲自率兵抵抗,刚一交战,贼寇便四散奔逃。
    国王脚上中了流箭,跋摩取水施咒,为他擦洗,一夜便好了。
    此后,国王的信仰日渐深入,终于绘出了出家修道的心思。
    他诏告群臣:“朕意欲栖身法门,卿等可另择明主。”
    “陛下圣明,”群臣跪在地上含泪祈求:“陛下若舍弃国家,臣了庶民去依靠谁呢?敌国凶悍,我们只靠险要地形如何与之对峙,若失掉您的恩泽,必是生灵涂炭,妖魔横出。陛下仁慈,如不哀怜众生,我们便要以死相请,以表诚意。”
    国王见他们如此说,细想起来也有道理,佛说度己度人,若只求自己解脱尘网,置苍生于不顾,岂不有违本意?
    于是他趁机说:“众卿请起。卿等言之有理,朕答应下来,不过要有三个条件:一愿合境之内都信佛法,二愿国内断绝一切杀生行为,三愿所有积蓄财物都赈济贫病疾苦。”
    群臣山呼万岁,叩头不断,于是一国的人都随跋摩受了戒。
    国王又为跋摩建造精舍,亲自运送木材,伤了脚指,跋摩又为他施咒治好。
    跋摩教化的名声传于远近,各国纷纷来请。
    宋京城的名德大师慧观、慧聪等人,远闻其风范,便于元嘉四年九月面奏文帝,求他也请跋摩。
    文帝便令交州刺史派船迎请,慧观文写信给跋摩及国王,请法师务必来宋,弘扬道法。
    跋摩见国内道化已毕,便有远游之意。他在宋的邀请尚未到时,早已随商船出发,最初想到一小国去。
    结果船顺风而行,便到广州。
    文帝听说,敕令沿路州郡,资助他到京。
    跋摩一路前行,经过始兴,停了一年左右。
    始兴有虎市山,孤峰独起,跋摩说他与释尊说法的灵鹫山相似,便将其改名为灵鹫山。
    他在山寺外另立禅室打坐。
    禅室离寺有几里地,但每到击罄,跋摩定能准时到达。
    他在雨中行路浑身不湿,在泥里迈步毫无沾染,僧俗众人,见此无不肃然起敬,寺里有宝月殿,跋摩在大殿北墙上浍制佛像,像成后,每晚放光。
    太守蔡茂之对他深加敬仰,茂之将死,跋摩亲去探视,为他说法。
    其后,蔡的家人常梦见他与众僧在寺中听跋摩说法。
    灵鹫山上本来多虎,自跋摩来后,虎灾便绝了。
    他有时行路也遇到虎,他用锡杖按住虎头,摆弄一下便离开。
    这样远近的山民过客,纷纷归依佛法。
    跋摩在禅室修行,有一次连续几天不出来,寺僧恐生意外,派小沙弥前去探视。
    小沙弥一进门,见一只白狮子沿屋柱向上爬,横空弥漫着青莲花。
    沙弥惊恐大呼,以为狮子已伤害了跋摩,上前驱赶,豁然之间,一无所见。
    几年之后,文帝又令慧观去敦请,跋摩便科船前行,于元嘉八年正月到达京城。
    文帝亲自接见,殷勤问候。
    礼节已毕,便问道:“弟子常想持斋不杀,但又感到这是以身殉物,不能实现。法师不远万里来教化敝国,还请多加指教。”
    “道法在于内心,而不在于外表,在于自己,而不在他人。况且,帝王与匹夫,修行方法本不一样。匹夫身贱名轻,说话没有威信,若不克己苦行,还有什么可做的呢?帝王则以四海为家,万民为子,发一句善言,则士女都会欢悦无比,施一件善政,则人神和睦。施刑罚不残忍,使役不过分,就能使风雨适时,寒暖得当,谷物桑麻繁茂。这样持斋,斋才算大,这样不杀,德才算大。哪里在乎少吃半天肉、多保全一只鸟儿呢?”跋摩发议论道。
    “嗯,”文帝听后手拈胡须叹道:“俗人不明远理,僧人拘于近教。不明远理的,说至高的道法为虚,拘于近教的,易受缚于篇章文字。至于法师所言,真可说是开悟明通,朕可与法师谈论大道了。”
    文帝让他住在祇洹寺,供养丰厚,一时王公贵族,名士清流,纷纷前来请教。
    跋摩稍事准备,便开讲《法华经》与《十地论》。
    开讲那天,车辆挤满寺院周围,往来观看的人,摩肩接踵。
    跋摩神态天然,议论绝妙,听者无不叹服。
    讲经之余,他还译出《菩萨善戒》等经典。
    元嘉八年夏,跋摩到定林下寺居住。
    说法时,虔信者采花布满坐席,只是跋摩坐处,花色分外鲜艳,众人崇敬无比,待以圣礼。
    夏日过后,跋摩回到祇洹寺。他与宋地缘分已尽,不想久留了。
    九月二十八日,中食尚未吃完,他便先起身回阁。
    弟子们起初未在意等进来看时,大师早已圆寂多时了。
    为了追随正法,求那跋陀罗弃家潜逃,到远方求师访友。
    他弃掉头簪彩饰,布衣疏食,在僧舍中专心学习经典,到受戒时,已贯通了经律论三藏。跋陀罗为人谦和谨慎,对老师极尽礼节。
    不久之后,他辞别小乘老师,转而学习大乘。
    老师一见,便让他探取经匣,这好像古代婴儿的抓周,测其将来是否成器,他一伸手便得到《大品》与《华严》,老师很是赞许,感叹道:“你于大乘缘分不浅啊!”
    自此埋头群经,诵读讲解,没有人能与之抗辩,因造诣高深,被称为“摩诃衍”即“大乘”之意。
    跋陀罗受菩萨戒后,离开故乡中天竺,游历狮子国等地,名声渐起,得到的供养物品极多,因自知与东土缘分很重,便乘船渡海。船行至中途,风停水尽,望着四周茫茫一片,全船人渐渐绝望。
    跋陀罗站起来说:“诸位不用惊慌,我们若同心合力礼拜十方佛祖,称颂观音菩萨,定能使他们感动。”
    “哎!快歇歇吧,佛祖若有灵,也不会让风停住。还是别做梦了,跟我们一帮俗人坐着等死吧。”
    船中不信佛的商人有气无力地拒绝。
    跋陀罗便独自立到船头,朝向西方,虔诚地礼拜忏悔。
    不多时,信风渐起,乌云密集,降下暴雨,船上人在雨中欢呼雀跃,又朝他忏悔,请求皈依。
    元嘉十五年,跋陀罗到达广州,宋文帝派使者迎接。
    将到京城,又派名僧慧严、慧观等在郊外新亭为他洗尘。
    众人见他神情清逸,秉性通达,无不景仰,虽通过翻译交谈,欢悦之情也非同一般。
    跋陀罗住在祇渲寺中,通才大儒颜延之亲自登门拜访,文帝又亲自邀见,这样一来,京城的远近内外,车马冠盖前后相望,名士高人纷纷前来拜访。
    大将军彭城王刘义康、丞相南谯王刘义宣都拜他为师。
    随后,众僧请他译经,也集合学僧,在祇洹寺译出《杂阿含经》,在东安寺译出《法鼓经》,在丹阳郡译出《胜鬘》、《楞伽经》,当时七百余人参与其事,宝云传译,慧观笔录,盛况空前。
    谯王出镇荆州,请跋陀罗一起去。
    在荆州,他住在辛寺,又译出了许多经典,诸如《无忧王》、《过去现在因果》、《无量寿》、《泥洹》、《央掘魔罗》、《相续解脱波罗密了义》、《现在佛名经》、《第一义五相略》、《八吉祥》等,前后相续,共有百余卷。
    谯王又请他讲《华严》,他自量不擅长汉语,恐有舛误,于是心怀愧意,早晚礼拜忏悔,祇请观世音于冥冥之中相助。
    某夜,便梦见一白衣人手持利剑,托一颗人头来到他面前问:“为何忧心忡?”
    他便将详情说出,白衣人一笑:“不必担心。”
    便用剑砍掉他的头,将新头安上,让他来回转动:“该不会疼痛吧”
    他答道:“不疼。”
    白衣人飘然而去,他猛然醒来,顿觉心神怿悦,口说汉语如同梵语般流利,于是决定开讲,僧俗听众,无不心服。
    元嘉末年,谯王屡做怪梦。
    跋陀罗对他说:“京城将发生祸乱。”
    果然不到一年,便发生了叛乱事件。
    孝武帝孝建初年,谯王意欲谋反。
    跋陀罗见他时,面容悲戚,还未来得及说话,谯王便心虚地探问原因,他便恳切劝谏,泪流满面地说:“你肯定图不到什么,恕贫僧不能跟从。”
    谯王已准备多时,哪里肯听?他不耐烦地伸手制止跋陀罗。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