俘获人心的沟通艺术.

2.共同进退,得人心

    
    除了某些性格怪异的人,通常“情”远较“理”能够打动人的心弦。在游说中,时常说一些对方爱听的话必定容易产生情感共鸣。
    如何寻找对方爱听的话?社会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都乐于同与自己有相似点的人交往、谈话。因为相似因素既能有效地减少双方的恐惧和不安,解除戒备,又能发生可以接受的共同信息,能有相似的理解,产生相同、相近的情绪体验,进而在感情上产生共鸣。
    人与人之间存在的、能够产生情感共鸣的相似因素很多,有的是明显的,有的是隐蔽的。在交谈中,只要留心对方的举止言谈,就不难发现一些相似的因素,来作为交谈的共同话题的突破口。
    例如:“经历相似。唐代诗人白居易身为江州司马、与地位低下的琵琶女邂逅相逢,也能很快地倾心交谈,并为之挥泪,洒湿青衫,就是因为“同是天涯沦落人”。经历、遭遇上的相似,使他们暂时排除了地位上的差别,有了共同语言。
    又例如:兴趣相似。共同的兴趣与爱好是最能促进交谈双方相互接近的,它在人们的心理上往往诱发出一种特定的吸引力。比如与养鱼种花者谈摆弄花草、金鱼之乐,与爱好音乐体育者谈论音乐欣赏、体育比赛,与集邮者谈集邮之道,等等,往往有引起对方的兴趣,激发对方一吐为快的话题,这时,兴趣爱好就成了他们进一步交谈的桥梁。
    有一次,著名相声演员姜昆到湖北十堰市演出,几家新闻单位的记者纷纷前来采访,不料,姜昆一一婉言谢绝,这使记者们十分失望。但是,有一个爱好相声的女记者却再次叩响了姜昆的房门,说:“姜昆先生,我是一个相声迷,我对您的演出有些意见……”姜昆一听是为自己的节目提意见的,便十分热情地接待了她。这位女记者正是用她和对方对相声的爱好及共有的兴趣做文章,巧妙地打开了姜昆的“话匣子”,顺利完成了采访任务。
    此外,还有地域相似。职业相似、年龄相似、处境相似等直接相似因素,以及对方与自己的亲戚、朋友、同学。邻居等有联系的间接相似因素,都可以成为沟通情感、找到共同话题的桥梁。
    一位记者曾讲述过自己采访的一段经历:他去某地农村采访,住在一个老大娘家,进门打过招呼,便说:“听口音大娘是山东人,好像是鲁中南的吧?”大娘说:“是呀,老家是山东阳谷。”他接着说:“我当兵时,我们连队山东人可多啦,连长、排长、班长都是山东人,山东老乡对国家的贡献大。”这番话引起了老大娘对往事的回忆,她对记者讲起了过去的事情,记者从她那里听到了不少有用的材料,意外收获颇大。
    这就是通过间接相似点――首长、战友和大娘都是山东人,从而与大娘有了共同感兴趣的话题,也果真使大娘产生了感情共鸣的缘故。
    通过表白内心的方式,也可引起情感共鸣。有时候,我们发现无法与戒备心强的人沟通感情,其中原因之一,在于对方抱着“我俩根本处于不同的世界”的想法所致。可以设想,两个生活经历。生活环境、思想背景或者生活习惯等完全不同的人,初次见面,当然会有格格不入之感。为了突破此种障碍,必须让对方相信,彼此隶属于同一世界,确实存在着某种共同的嗜好或需要。例如,要想规劝吸毒或酗酒者除掉这一恶癖,最具说服力的,往往是曾经遭受过吸毒之害或尝过酒精中毒之苦的“过来人”。因为互相之间的共同经历,足以迅速化解彼此的警戒心,使其愿意敞开胸怀,虚心接受善意劝导。
    通常情况下,在说服某些自负或略感自卑者以前,先有意无意地将自己的家庭状况、经历、嗜好等,坦然地告诉对方,让对方加深对自己的了解,缩短相互间的距离;甚至可以将自己某些无伤大雅的缺点,不加修饰地暴露出来,暂时让对方高居上风,并使其解除抗拒之心,然后急剧地转入正题,使对方在仓促之间,毫无招架之力,惟有俯首听命。
    有些说服者,常喜欢据理力争,坚持自己的原则。面红耳赤之余,不仅未能赢得对方的信服,反而强化了对方的成见和抗拒的决心。此时,如果改用微笑战略,和善地表示和对方站在同一阵线上,虚心接受对方的意见,必定能使对方不再坚持己见而改变态度。在这种微妙的状况下,很可能会自觉地采纳说服者的意见。被说服者此种态度并非来自理智的层次,而是在深层的核心部分滋长着认同的心理。这就是情感诱导的功力。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