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竟然是白骨精

第两百一十章

    
    至于吴承恩、许仲林的佛道思想的话,一般来说,时代和创造的态度都会对作者的创作产生直接的影响。
    像是吴承恩生活在明朝中期和后期,公元1500至1582年间。
    他出身在一个没落的商贾之家,他一生在科场上不得志,直到40岁才得了“岁贡生”的虚名,但他的家族也曾“两世相继为学官”。
    由于贫穷的生活,再加上形势不妙,科举考试失利,所以他曾遭到一些势利人的嘲笑和嘲弄,这些遭遇让他加深了对封建社会的认识和人本身的世态炎凉的愤慨。
    吴承恩对科举功名的热情和昂扬的斗志换来的却是失败的结果。
    在这种情况下是佛教给予了他舒适的慰藉,他在安静的沉思和遭受的屈辱中,终于破灭了自己的幻想。
    并且嘲讽地说道,“功名富贵总有命,必答久得之无乃痴《慰友人》”。
    仕途道路的不顺利加之明代中叶以后,特务肆虐,宦官弄权,政治腐败,身处这个时代的吴承恩,一生困顿不如意,地位低下,无法实现自己的抱负。
    “他不满足于社会的黑暗腐败,对于社会的丑恶和黑暗有愤懑之情,却有着对自身力量的清醒认知——无法抗争”。
    因此,在儒家的修齐治平幻想破灭之后,吴承恩只能徒自灭性不羁,放浪于诗酒之间,在酣饮放歌时,陶醉在道家的一种无拘无束、心情飘然的境况中。
    同时,从《西游记》作品来看,吴承恩对佛教是虔诚的,并有一定佛学根底。
    “只有‘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的心境,才能写出好作品。
    他信佛,在生活中遇到大挫折,仕途上屡挫屡败的现实中,万念俱灰以后,选择了皈依佛教。‘闲时贝叶书,步出东斋读’,以内心存在的超然清静的世界,轻轻掸去沾在衣衫上的尘埃,外物不累于身的感悟才能写出《西游记》”。
    把心灵寄寓在自由的想象和虚构的艺术世界中,寻找自我的精神归宿和纯粹的心灵家园。
    而《封神演义》虽然是一部以写道教为主的神魔,但在其中佛教和道教已融为一体。
    因为许仲林以轻松地笔调将不同宗教派别的特质随意点染,将中的宗教内容作为素材加以创作,重新构建了以民间宗教系统为基础的神谱体系。
    它用大量的笔墨描写了佛教的很多知名的菩萨罗汉都是从道家出身,虽最终在佛教成家,但是属于道家范畴的。
    像普贤、文殊等菩萨,本属于道教的仙人,后来才皈依佛门,这之中甚至有如来佛祖的师傅燃灯古佛也是阐教之仙,种种迹象都表明作者的佛道思想。
    但作为一本以道为宗的作品,其中却很少讲道,也不重点阐述道教的教义,所以许仲林是醉翁之意不在讲道,而是在满足他自己的宗教幻想的同时,还意在借助对道教的推崇进而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
    《西游记》《封神演义》两部作品中体现的佛道融合思想
    要知道《西游记》和《封神演义》两部虽然讲的不是一个朝代的故事,但在人物上有着密切的关系。
    比如托塔李天王李靖、三太子哪吒、杨戬等人都在两部中出现过。
    《西游记》和《封神演义》有个特别明显的传承关系:由道转佛,同样的人物在《封神演义》里是道士,到《西游记》里就变成了和尚,像《封神演义》里提到过的文殊广法天尊、普贤真人、慈航道人、燃灯道人经过许多年的参悟后修成正果,加入佛教分别成为了文殊菩萨、普贤菩萨、观音菩萨和燃灯上古佛,这些人物在《西游记》里也有所体现,可见这两部作品的关系紧密。
    比如孙悟空师傅菩提祖师,是一个神秘的游离于世外的神仙。
    孙悟空在三星洞花了7年时间修道,学习了3年的武,凌霄殿就被他闹了个底朝天,所以有很人就对悟空的师傅菩提祖师产生了极大的兴趣。
    那么这个人到底是谁呢,《西游记》上说菩提祖师隐居于“西牛贺洲灵台方寸山,斜月三星洞”。“灵台方寸山”意指“灵山”,“斜月三星”是天上的事物,隐喻“天空”,合起来意思就是:“天上的灵山”,而如来佛祖恰好就是在西牛贺洲“天竺灵山”的大雷音寺。
    孙悟空第一次拜访菩提祖师时,吴承恩是这样写的:“见那菩提祖师端坐在台上,两边有三十个小仙侍立台下。果然是:‘大觉金仙没垢姿,西方妙相祖菩提;不生不灭三三行,全气全神万万慈’”。
    菩提祖师在西方世界中也是一位令人尊敬的神仙。
    但如果他是佛教的尊者,为什么会对道教的文化这么了解呢,如果他为道,那为什么又会有“西方妙相祖菩提”的说法呢。
    在《西游记》,我们不能真正解决菩提祖师的身份之谜。
    《西游记》中的菩提给人的感觉是及佛道于一身的一位尊者。在《封神演义》中正好也有类似与佛道一体的派别——西方教的存在。
    还有《封神演义》里讲西方教中有两位教主,神通广大,法力无边。
    他们曾助太上老君和元始天尊大破“诛仙阵”和“万仙阵”,堪称两大顶尖高手。他们便是接引道人和准提道人。
    《封神演义》第六十一回提及准提道人:“文殊广法天尊听得脑后
    有人叫曰:‘道兄剑下留人~’广法天尊回顾,认不得此人是谁;头挽双髻,身穿道袍,面黄微须,道人曰:‘稽首了~’广法天尊答礼,曰称:‘道友何处来,有甚事见谕,’道人曰:‘原来道兄认不得我,吾有一律说出,便知端的:大觉金仙不二时,西方妙法祖菩提;不生不灭三三行,全气全神万万慈。空寂自然随变化,真如本性任为之;与天同寿庄严体,历劫明心大法师。’道人曰:‘贫道乃西方教下准提道人是也’”。
    而菩提祖师在《西游记》的亮相:“见那菩提祖师端坐在台上,两边有三十个小仙侍立台下。果然是:大觉金仙没垢姿,西方妙相祖菩提;不生不灭三三行,全气全神万万慈。空寂自然随变化,真如本性任为之;与天同寿庄严体,历劫明心大法师”。
    菩提祖师在《封神演义》中是一个自由的开明人。
    他曾多次来到东方进行度化,十分了解道家。
    他也是西方教的第二个领袖,对佛教文化也非常的了解。
    《西游记》中的菩提祖师,似佛似道,名出菩提,身行道家,可见他与西方道教渊源极深。
    他们一个掌教于西方极乐之乡,一个是隐居在西牛贺洲的教徒。
    所有的迹象都表明,菩提祖师应该就是准提道人。
    只是到了后来西方教并入佛教,准提道人更名为菩提祖师,隐身在山上修养生息。
    根据上面的论证中,我们可以得出结论:菩提祖师就是准提道人,是如来佛祖的师弟。
    两个人曾掌管西方教会,然后如来佛修成了六丈金身,吞并了西方教后成立了佛教。
    菩提祖师也就从此隐居山林,将所居住的高山命名为“灵台方寸山”,与“天竺灵山”相对,自立道观修身养性,没人知道他的去处。
    就是如来佛,也不知道自己的师弟人在何方,也就更不知那西牛贺洲还有仙人的存在。
    如来曾这样评价西牛贺洲:“我西牛贺洲者,不贪不杀,养气潜灵,虽无上真,人人固寿”。
    因此,虽然如来佛也在西牛贺州,但并不知道菩提祖师的存在。
    因此,菩提祖师的道行一点不逊色于如来佛,甚至能够避开如来佛,而不被察觉。
    同时需要说明,《西游记》和《封神演义》不仅在人物上有所传承,情节上也有一些择不开的关系。
    像是《西游记》和《封神演义》内容之所以能够传承是由于他们社会的文学风潮。
    是由于当时作者们获得信息的渠道非常广阔,掌握的资料绝不仅仅只有里的情节。
    而许仲林和吴承恩其实都不算是这两本书真正的完全的作者,只不过这两位能把民间传说汇总到一起,改编的有声有色,编纂的很顺畅而已,他们只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合理总结。只能算是整理者和理顺者。
    《西游记》里的第二大主角孙悟空,在《封神演义》里也有。
    孙悟空和《封神演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首先,在《西游记》里孙悟空是东胜神州傲来国的一块石头受日月精华的滋养演变出来的。
    而《封神演义》里也有这么一个人物和孙悟空很相像,这个人就是眉山七怪之首的袁洪,这袁洪长得像猴,是精通八九玄功、神通广大的一只通臂长猿。
    这个袁洪帮着通天教主打仗,跟姜子牙这边作对,后来跟二郎神杨戬杀的是昏天黑地。
    这两个人的这场打斗那是和《西游记》里杨戬奉命下界捉拿孙悟空的那场打斗如出一辙,这袁洪也会七十二变,最后袁洪被抓,谁拿他也无可奈何,谁也杀不死他。
    杨戬使刀砍他的脑袋,砍下去就长了一颗新的脑袋出来,砍下去,长出来。
    《西游记》车迟国斗法里有一段情节就是杀孙悟空,砍下脑袋孙悟空就能长出来,这跟袁洪很像。
    最后实在杀不了袁洪,没办法请来以为上古大仙——昆仑山散人陆压,陆压有一个宝葫芦,杀袁洪前先把宝葫芦祭起来,从葫芦内飞出一把刀就把袁洪杀死了。
    这个宝葫芦后来也杀了妲己,妲己这个狐狸精是非常漂亮、迷人的,刽子手一拿起刀斧想要杀她的时候都不忍心,谁都杀不得只能请陆压出山祭出宝贝杀了妲己。
    这个袁洪就是这么死的,袁洪死了以后呢,被困在了山河社稷图里化成了一块石头,说是这山河社稷图将会飘到一个叫傲来国的地方,落地之后所画之物皆会变成现实。
    这猴头将会变成一个石猴,沐风栉雨,吸足一千五百年的天地精华之后才会重新出世,将会搅得天地不宁。
    所以说这袁洪在一定程度上来讲可能是孙悟空的前世,在《西游记》里也有照应:真假美猴王。
    六耳猕猴假冒孙悟空,无论是观世音菩萨的紧箍咒还是照妖镜全都分不清他俩是谁。
    为什么分不清呢,因为这两个是叫一体二心,六耳猕猴跟孙悟空其实是共用一个身体,但是生出了另一重心魔,跟孙悟空不一样。
    如来佛祖在审判这件事儿的时候跟各位菩萨罗汉说:“尔等法力广大,能普阅周天之事,却难辨识普天之物。周天之内有五仙,天地人神鬼;有五虫,赢鳞毛羽昆,却有四种猴子不在这十类之中”。
    这四种灵猴就是灵明石猴、赤尻马猴、通臂猿猴和六耳猕猴。
    孙悟空就是灵明石猴,六耳猕猴那是后来与孙悟空争斗的那个猴儿,通臂猿猴指的就是袁洪。
    其实这四猴是共用一个身体的四种不同心态,有能知长短,有能明事理,有能懂前后,有能辨是非,有各种各样的神通,所以如来佛祖的话也就说明了通臂猿猴袁洪和这孙悟空完全是一个身体。
    这些情节,一一理下来就会发现《封神演义》和《西游记》确实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并且《西游记》和《封神演义》不仅在人物和情节上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构建神魔体系和族群关系上也有着相互的继承和发展。
    像是《封神演义》发生的故事时期,主要势力是截教和阐教,除此之外还有西方教和妖。
    截教和阐教同属于鸿钧老祖的门下,所以说,截教和阐教是同属一门的。
    从阐教门下的称呼看,阐教和截教在封神榜之前,都是属于仙这一族群。
    当时还没有神,封神榜的目的就是将阐教和截教下的门徒以及妖里面的杰出者任命为神这一族群。所以说,神是相对于仙低一等级的。
    再看妖,从书中可以看出,妖是单独存在于世间的一个族群,这个族群主要是各类物体通过吸收日月精华,自行修炼成的。
    从法力上来看,妖和仙的差距并不是很大,可惜由于不被阐教和截教接纳,所以只能游离在外成为妖。
    但倘若一旦被阐教或截教招收,就可以顺理成章地成为仙。
    西方教是佛教的前身,但当时的西方教仍属于弱势群体,除了接引道人和菩提祖师之外,门下弟子几乎没有什么强人,所以它应该是属于起步阶段。
    ……
    ……
    ……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