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竟然是白骨精

第二百一十四章

    
    此外西游记里另一大比较引人注目的形象,就是牛魔王了,因为他号称平大圣,和孙悟空的齐大圣相差不多。
    而大家都知道,牛魔王的原型是“牛”,他的形象上具有诸多牛的特征。
    而“牛”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所具有的特殊意义是不容忽视的。
    因为中国具有传统的十二生肖属相,其中就包括职牛”,提及最多的是它勤劳耕作的美德。
    在古代,中国用牛进行耕作的历史十分久远,因此对于农业来,牛的贡献非常巨大。
    在《诗经·雅·无羊》中就有与牛相关的诗句“谁谓尔无牛?九十其犉……尔牛来思,其耳湿湿。或降于阿,或饮于池,或寝或讹。尔牧来思,何衰何笠,或负其糇,三十维物,尔性则具”。
    当然,牛魔王形象的“牛”渊源,肯定是从普通的耕牛而来。
    值得注意的是,与之关系更为紧密的是牛文化的形成以及人们对“神牛”崇拜。
    像是兽首人身的“牛王”神话。
    因为远古年代,各个民族的文化发展处在最低级的发展阶段,人们基于对自然的无知和敬畏,又带着诸多理想和愿望,从而创造出许多神话。
    比如各民族神话中都出现了以动物外形去塑造形象的现象,如埃及的太阳神荷拉斯为鹰。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思想的变化,人兽同身的形象出现,特别是出现了兽首人身之相的神话形象,如黑暗之神塞特和阿努比斯。
    中国则出现了人首蛇身的女娲开辟地的神话,其中炎帝神农氏即以牛首人身的形象出现,在诸多古籍中均有相关记载,除此以外,中华名族的人文始祖伏羲在传中也是牛首龙身。
    而在少数民族的创世神话中也有相关“牛王”的描绘,藏族神话关于万物起源里与牛有关的开辟地神话,其中有谈及牛的头、眼、肠、毛、蹄、心脏等变成了日月、星辰、江河、湖泊、森林和山川,十分生动具体。
    由此而观,以牛首形象出现的王在中国神话中也是广泛流传的,这不但体现了中国文化中万物皆有灵性的思想,更表明将牛神化为牛王这种现象是中国民族文化自古就有的。
    从以上这些形象进一步推论,可以看出牛王都是有着强大之身,宏伟之举的神人,被整个民族所敬仰和崇拜。
    其次是节日习俗里的“牛王”崇拜。
    因为牛神话在中国古代社会广泛流传,由此产生了和牛王有关的节日习俗。
    随着朝代的变迁,地域的不同,各个民族产生的相关节日也各有不同。
    比如仡佬族农历十月初一举邪敬牛王菩萨”、“祭牛王”活动,据这是牛的生日。
    壮族的“牛王节”又称“牛魂节”或“开秧节”。
    云南丽江纳西族每年两次“敬牛王”,大凉山彝族在祭祖和送祖先灵牌时,要组织男性青年背牦牛尾巴,边歌边舞,叙述人类的起源,祖先的迁徙,名曰牦牛尾巴舞。
    这可能是模仿图腾的舞蹈形式,反映出对“牛”图腾的信仰和颂扬。
    《古今图书集成·神异典》卷五四引《蓼花州闲录》“明中原来者,云北方有牛王庙,画牛百于壁,而牛王居其中间”。
    由牛王神话而产生的习俗和节日,使牛王神话得到了更为广泛的传播,并且具有传承性的特点。
    同时,这些习俗和节日的产生和流传,也让牛王的形象成为人们想象的基点,进而有了诸多形象化的动作化的模仿和虚构。
    由此而来,神话中的牛王从虚空的崇拜逐渐形成饶具体形象,甚至带有了人性的某些特点。
    而这些都为牛王形象进一步文学化做了诸多铺垫。
    还有就是佛教文化中的“牛”。
    大家都知道西汉末东汉初佛教传入,后代广为传播,在长期与中国本土宗教与文化的碰撞中所产生的影响是巨大的。
    “牛”也不无例外地成为了佛教文化中神物。
    在佛教文化中,牛王成为形容无上至尊如来的常见之语。
    在如来身相的八十种好之中,其中就有一项是“行步安平,犹如牛王”,用牛的安稳步态来形容如来的行走之相,侧面体现出了对牛的尊崇。
    在佛经中以牛作为菩萨坐骑的相关描述为数不少。
    《法华经》以牛车来比喻菩萨乘,以大白牛车来比喻惟一佛乘,即大乘妙法;《六祖坛经》中的大威德明王,即是以水牛为坐骑;《大日经疏》卷六也提到以水牛为菩萨坐骑;《八字文殊轨》中则其水牛为座,身材高大,且遍身火焰,展现出极忿怒形。
    另外,与牛的佛教意义相关的成语有牛皮龙须、牛驴二乳、牛头阿旁,泥牛入海,犁牛爱尾。
    露地白牛是佛家之语演变而来,用以喻指证悟究竟,体达清净自在的悟境。
    《法华经·譬喻品》中,以白牛譬喻一乘教法,从而指无丝毫烦恼污染的清净境地为露地白牛。
    还有就是禅宗中的“牧牛”。
    在佛教传入中国后,禅宗作为佛教中国化的宗教形态出现,进而被广为接受和推崇。
    相对于佛教,禅宗更关注人性本体,使佛的虚幻本相人性化,宣扬众人顿悟则皆可成佛之,其中正是以牛的形象来寓意芸芸众生的心。
    以《十牛图》为例,分别以“寻牛、见迹、见牛、得牛、牧牛、骑牛、归家忘牛、人牛俱忘、返本还原、入廛垂手”来表现十个境界。
    禅宗重要典籍《五灯会元》载石巩慧藏“一日在厨房作务次,(马)祖问:‘作什么?’曰:‘牧牛。’祖问:‘作么生牧?’曰。‘一回入草去,蓦鼻拽将回。’祖曰:‘子真牧牛。’”
    南泉普愿禅师是善于以牛法的大德,“王老师(自称)自养了一头水牯牛,拟向东溪放,不免食它国水草,向西溪放,亦不免食他国水草。如今不免随分纳些些,总不见得”。
    另外,《南行述牧童歌十五首》《阿含经》提到十二种牧牛方法。
    这些方法的提出都是为了借牧牛来譬喻调和心身的修行要领。
    由此而看,在佛教文化中牛是高高在上的如来的化身,禅宗又使牧牛成为芸芸众生修行之喻。
    这种寓意上从神到饶渐变促使牛的形态进一步趋向平民化与人性化,进而为牛鬼形态的出现做铺垫。
    以及出现了牛头鬼的形态。
    的确,“牛头鬼”同样也来源于佛教文化,又称阿傍,或称为牛鬼阿傍,是阴曹地府中阎王的卒官。
    《楞严经》卷八谓:“亡者神识见大铁城,火蛇火狗,虎狼狮子,牛头狱卒,马头罗刹。”
    牛头鬼虽然不为恶鬼,但就其形象而言,已经脱离了“牛王”之特征而转向传统文化职鬼”的基本形态。
    此外,在其他经义中,牛也具有了“恶”的本性。
    三国支谦译《撰集百缘经》“有五百水牛甚大,凶恶??此牛群中有大恶牛,抵突伤人,难可得过??尔时如来,于五指端化五师子,在佛左右,四面周匝,有大火坑口时彼水牛,甚大惶怖??长跪伏若,欲世尊足”。
    《降魔变文》中有舍利弗与六师斗法的情节,六师“化出一头水牛,其牛乃莹角惊,四蹄似龙泉之剑”。
    在佛教文化中,牛形象逐渐多元化,其职牛头鬼”形态的出现,体现出它由善良到凶狠,由温顺到乖张的变化。
    “牛”的形象和寓意向多元化方向发展,从而也影响了后世文学作品及其他各类文化艺术作品。
    牛的形象在各类作品中层出不穷、形态各异,可以这也为牛魔王这个人物的创作提供了文化背景和形态蓝本,是作者的创作基石。
    而关于牛魔王故事的溯源的话,怎么呢,《西游记》中的牛魔王故事精彩绝伦,但相关于牛魔王这个人物的故事及传,并不是在《西游记》中才开始出现。
    它在中国流传下来的诸多佛经故事、神话传中是有着相关描述的。
    这些形式各样,取材各类的故事从形态外貌,人物关系,性格语言上步步推进,逐渐塑造出牛魔王这一鲜活的神魔形象。
    为《西游记》中一系列的牛魔王故事及为作者进一步刻画牛魔王家族成员在取经故事中的特殊形象奠定了基础。
    以下咱们可以把牛魔王相关故事发展分成了两个部分进行探究,这些多种多样的情节故事对于牛魔王及其家族成员的形象定位有着不同的作用和意义。
    像是印度神话与中国宝卷中的牛魔王故事。
    在印度神话中,有水牛魔希娑大败帝因陀罗及众神,从而激怒三大神用火创造出杜尔迦女神最终打败水牛魔的故事。
    这一神话传中的水牛魔已具备了魔王的强大实力与诸神相抗衡,并且有了神魔大战的具体化过程及被收服的情节模式。
    这一神话的描绘,使得水牛魔的强大魔力得以具体的展现,并且形成了一个众神大战牛魔的完整故事结构,故事也以魔王被擒收尾。
    虽然具体人物和情节上有着诸多不同,但善战胜恶的主题是相同的。
    在《大唐三藏取经诗话》“入鬼子母国处第九”中,影鬼子母”这个人物出现,但和铁扇公主不为同一个人,故事情节也与牛魔王故事完全不同。
    《朴通事谚解》卷下“今按法师往西时,初到狮陀国界,遇猛虎毒蛇之害,次遇黑熊精、黄风怪、地涌夫人、蜘蛛精、狮子怪、多目怪、红孩儿怪,几死仅免。”其中已提到“红孩儿怪”。
    《销释真空宝卷》讲述一些与佛教有关的故事。
    此宝卷涵盖了元、明、清时期,是一种新的通俗文学体裁,其中有关于牛魔王及其家族故事穿插在唐僧西取经故事郑
    “正遇着,火焰山,黑松林过;见妖精,和鬼怪,魍魉成群。罗刹女,铁扇子,降下甘露;流沙河,红孩儿,地勇夫人。牛魔王,蜘蛛精,设入洞去;南海里,观世音,救出唐僧”
    这段文字中的“罗刹女”、“红孩儿”、“牛魔王”均为《西游记》中的人物,且相关对应的法器和受难也有所提及。
    以及元明杂剧中的牛魔王故事。
    在元明杂剧中,也有诸多涉及牛魔王故事的剧本。
    元代《二郎神醉射锁魔镜》主体情节为二郎神无意射破锁魔镜,造成“射破锁魔宝镜,走了两洞妖魔:金睛百眼鬼,九首牛魔罗王”的后果。
    后二郎和哪吒降伏妖魔。其中第四折有牛魔王受降于二郎神与哪叱的故事,与《西游记》中哪叱擒伏牛魔王的情节十分类似:
    〔四门子”牛魔王怎当神雄势,他见了也走如飞。“院主云”俺这壁是那吒出马,三头六臂显神威,变化多般敢战担他是那玉结连环都帅首,杀的那雾罩乾坤地迷。探子,慢慢的再一遍……
    “院主云”俺这壁两员神将出马,选几个呼的风唤的雨偏能厮杀,腾的云驾的雾快显神通。
    有大鬼和鬼能轮大斧,有雷声和霹雳乱散顽兵。
    杀的那金睛百眼难逃命。
    牛魔罗王武艺低,二郎驱使兵将,那吒显耀虎狼威。
    你慢慢的再一遍。“末唱”
    “古水仙子”腾腾腾火焰起,见见见火轮上烟迷四下里。火火火降魔杵偏着,飕飕飕火星剑紧劈。
    他他他绣球儿高滚起,呀呀呀牛魔王怎生支持。
    来来来缚妖索紧绑住,是是是回军也齐将金镫系。俺俺俺得胜也尽和凯歌回。
    第二部分则是《西游记》取经故事形成过程中的相关于牛魔王及其家族的故事。
    其主要作用在于丰满了牛魔王家族故事,让人性的色彩点亮牛魔王家族,从而使整个牛魔王故事向着更为曲折和生动的方向发展。
    像是明代杨景明的《西游记》杂剧第五本第十八出“迷路问仙”、第十九出“铁扇凶威”、第二十出“水部灭火”讲述了唐僧师徒路遇火焰山的经历,但剧中的铁扇公主并无夫婿,也有一柄铁扇子。具体如下:
    第十八出迷路问仙:“仙云”俺此间不五百里,有一山,名曰火焰山。
    山东边有一女子,名曰铁扇公主。他住的山,名曰铁鎈峰。使一柄铁扇子,重一千余斤。
    上有二十四骨,按一年二十四气。一扇起风,二扇下雨,三扇火即灭,方可以过……
    “行者云”他有丈夫没有?
    “山神云”没丈夫……
    第二十出水部灭火
    “观音上云”老僧观世音是也。唐僧过不得火焰山,孙悟空来告,我差雷公、电母、风伯、雨师、箕水豹、壁水犭俞、参水猿等,水部神通,水能灭火,就除此火山之害,免使后人受苦。
    传吾法旨,着神将跟孙悟空去,便要唐僧过山。风雨雷电神,即时下中界,我着他火焰不能烧,刀侵断断坏。
    “下”……
    正名
    女人国遭险难采药仙艰难。
    孙行者借扇子唐僧过火焰山。
    以上是《西游记》杂剧关于铁扇公主的相关剧本,在第十二出“鬼母皈依”中涉及到了红孩儿的相关情节。
    由此可以看出剧职红孩儿”即爱奴儿和《西游记》中的形象较为相似,但他的母亲并不是铁扇公主,而是鬼子母。
    但剧情上已经和有诸多相似之处,如孙悟空背红孩儿等情节。
    ……
    ……
    ……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