斗角

第二十九章 先礼后兵

    
    大魏武威三十二年 正月十五 元宵节
    就在安邑城内千家万户都沉浸在节日的团圆气氛中时,七百余里外的陈仓城却是一幅截然不同的光景。
    由于魏军攻城在即,城内这几日已然开始实行门禁,每家每户都必须老老实实地待在屋子里,轻易不得外出,而街道之上除了日夜巡逻的大队军士外,就只剩下了一群群从城外逃难而来的难民。
    这些难民原先过着与世无争的静谧生活,但随着半月以前一把大火在郊外熊熊燃起,他们曾经所拥有的一切,刹那间全都付之一炬。
    “哇,哇,哇......”
    一阵尖锐的啼哭在难民群中响起,那是饥饿难挡的孩童在向自己的母亲索要吃食。
    面如菜色的妇孺双眼噙着泪,虚弱地哼唱着童谣,轻轻抚慰着怀中稚童。
    她没有别的办法,因为自己那个倔强的丈夫,此前死活不愿意跟随众人搬迁进城,最后活生生被官军用鞭子抽打致死了,而她,虽然侥幸逃过一劫,但也彻底失去了生活的支柱,孤儿寡母流落至此,已然好几日没有吃上几口饭了。
    女人哼唱了许久,可孩童的啼哭声非但没有减弱,反而愈发凄厉。
    四周的老老少少被啼哭声惊扰,纷纷向他们投来厌弃的眼神。
    女人无奈之下只得抱着孩子起身远离了人群。
    她步履艰难地走过街道旁那一扇扇紧闭的房门,每路过一户房门,她都会在门前驻足片刻,苦声哀求这些人家施舍他们一些吃食。
    然而途经百户,无一回应......
    “凌霄上清,凌霄上清,各路神仙,求求你们啦,赐咱们一些吃食吧,求求你们啦.......”
    女人穿过冷清的街道,行至另一处难民的聚集地,这里数百名难民跪坐在一位身着明黄色道服的中年道人身旁,他们口中念念有词,不时俯身下拜,似乎正在道士的带领下祈求着上仓庇佑。
    女人曾听丈夫说起过这些人,他们都是“五斗米教”的教徒。
    所谓五斗米教,是道教的一脉旁支,最初起源于汉中一带,由汉末天师张道陵所创立。
    因信徒入道需先奉上五斗米,故而以此得名。
    五斗米教与道教一样,都奉老子为道祖,但与道教的无为而治不同,五斗米教所崇尚的教义一直颇为偏激,尤其是他们对蛊惑人心之道极为擅长,经常宣扬一些类似符水治病,撒豆成兵之类的旁门左道,以此吸引信徒入教。
    因此历朝历代的官府都将他们视为邪教,百般打压。
    若是放在治世,人人都有一口饱饭吃,也没人会理会这些邪教妖人。
    然而只要是世道稍稍乱一些,流民多了起来,那么他们便会瞬间死灰复燃,发展壮大。
    这也不怪百姓愚昧无知,只因乱世实在是暗无天日,每个人都本能地渴望在黑暗中找寻到一丝希望......
    在众位教徒的齐声祷告下,居中那位道士也开始装模作样地发起功来。
    只见他一手持拂尘,一手持黄纸符箓,嘴中念念有词。
    “天地玄宗,万炁本根。广修万劫,证吾神通。急急如律令,去!!!”
    含糊地念完一段咒语,道士突然将手臂高高举起,只见他那手中符箓此刻竟然凭空焚烧了起来。
    待符箓焚烧殆尽,中年道士手中又不知从何处变出了一袋鼓鼓囊囊的粟米来,随后他大手一挥,将米袋高高抛起,刹那间,金黄色的粟米就从袋中落出,纷纷扬扬洒了一地。
    在场众人见此神迹,连声高呼道祖保佑,便赶忙趴在地上争抢起米来。
    每个人的脸上此时都布满了饥渴与癫狂,尽管知道这些粟米根本不够填饱肚子,但偏偏还是将它看做了救民稻草。
    这一幕很快就被巡逻的守军所察觉,一名小校见此情形迅速催动胯下战马疾驰而至。
    他来到中年道士近前,猛然拔出腰中配剑,还不等道人辩解几句,挥剑就向他的头颅当空斩下。
    “唰!”
    小校手中配剑极为锐利,只见一道白光闪过,道士那颗倔强的头颅就好似切豆腐一般被一剑削去。
    头颅在空中不断旋转,刹那间飞出了数米之远,热腾腾的鲜血从腔子处激射而出,迅速将四周地面染成了暗红色。
    众人见此情形顿时惊叫出声,匍匐在地,一动也不敢动。
    看着瘫软在地的无头尸体,小校啐了一口唾沫,转头恶狠狠地对在场教徒警告道:
    “邪教恶徒,妖言惑众,死不足惜!尔等听着,再有胆敢霍乱城中秩序者,便如此人一般下场!”
    言罢他便一抽马鞭,扬长而去。
    那一干教徒早已经是肝胆欲裂了,哪里还敢久留此处,便纷纷四散而逃了。
    女人抱着孩子,将方才发生的一切尽收眼底,她显然也是吓得不轻,一时之间竟忘记了逃跑,只是战在原地愣愣出神,任由惊慌失措的教徒们从她身边一一掠过。
    愣了半天,怀中孩童的哭声再一次将她拉回了现实,她低头看着洒落一地的鲜血,以及被鲜血浸透了的粟米,暗自咬了咬牙,开始与先前那些教徒一样,俯身收集了起来......
    ———————————————————————————————————————
    与此同时,数千名吃饱喝足的蜀国士卒在陈仓城那高大雄伟的城墙之上一字排开,他们神情肃穆,严阵以待,手中的兵刃被打磨得锋锐异常,在阳光下熠熠生辉,这光芒连成一片,如同一条盘旋在城池上空的银色蛟龙一般。
    伏波将军宋秘与一干亲卫此时也肃立在城楼下方,他目光如隼,眺望着远方的天际,在他视线所不能及之处,便是伟大的古都长安。
    “咚咚咚咚咚~~~”
    过了约莫半个时辰,宋秘隐约听见远方开始传来了微弱的军鼓之声,他定睛观瞧,发现在那遥远的天地交汇处,一排若隐若现的细小黑影正朝他身处的方向缓缓蠕动而来。
    “来了。”
    他低喝一声,声音之中既带着些许兴奋,又夹杂了一丝紧张。
    “咚咚咚咚咚~~~”
    又过了半个时辰,陈仓城前军鼓声漫天大作,声如雷鸣,而那黑影眼下也化作了一团遮天蔽日的乌云,磅礴席卷而来。
    身着黑色甲胄的大魏将士们,如同数之不尽的蝗虫一般,吞噬着所过之处的每寸土地。
    战马嘶鸣声,行军踏步声,斥候传令声不绝于耳。
    忽然,一阵嘹亮的号角声响彻在了大地之上。
    这团不断滚动的“黑云”也随之瞬间停止了移动。
    过了片刻,号角声渐熄,寒风又乍起,沙场之上除了无数旌旗猎猎作响外,万籁俱寂。
    宋秘低头看着脚下密密麻麻的大魏将士,心中没来由的就是一紧。
    他征战半生,还是第一次看到如此肃整的军容,也是第一次看到如此雄壮的军仪。
    真可谓动若奔雷,静若处子。
    作为一个绝对的内行,他清楚的知道这样一只威武之师为敌会有什么样的下场。
    因此有那么一刹那,他的必胜信念动摇了。
    正在宋秘愣神的功夫,大魏巍峨的军阵又开始起了变化,无数甲士如同心有灵犀一般,迅速分列两旁,陡然让出了一条宽敞通路。
    随后数十骑身着火红铠甲的魁梧骑士从军阵中心疾驰而出,不过片刻功夫,就大大方方地停在了城外的护城河前,似乎根本不担心城头蜀军的弓弩手会突施冷箭。
    为首一骑更是笑着将手中长戟高高举起,对准了宋秘所在的位置,此人不是旁人,正是魏军主将,费真。
    随着费真举起长戟,只听得城下大军同一时间齐齐高声呼喝道:
    “吾乃大魏奋威将军,伐蜀先锋,费真!有请宋将军下城一叙!”
    “请宋将军下城一叙!!!”
    呐喊声一时之间响彻天地,宋秘只觉得脚下城墙仿佛都跟着微微颤动。
    宋秘到底不是平庸之辈,他迅速稳住了心神,胸中重新提起了一股战意。
    他知道,如若自己不敢下城直面费真,相当于变向打击了守城众将的军心士气。
    因此他必须迅速给与回应!
    念及此处,宋秘爽朗一笑,高声应道:
    “哈哈,本将军正有此意!尔等只管恭候便是!”
    说罢,他又对一旁手下沉声吩咐道:
    “来人!备马,本将军要出城会会他!传下去,没我的命令,谁都不许轻举妄动!”
    “诺!”
    过了片刻,宋秘领着一众亲随从城内缓缓而出,与费真一行隔着护城河对峙了起来。
    只见费真将手中长戟随意递给身旁一名护卫,又抽出马鞭,将其指向宋秘,开口笑道:
    “哈哈,好好好,费某原以为将军不敢下城相见,如今看来,宋将军多少还是有些血性之人,想来是费某小瞧阁下了。”
    宋秘冷哼一声,嘲讽道:
    “哼,黄口小儿,不必如此巧言令色!此番你兴兵前来,莫非就是为了与本将军谈天说地的么?”
    费真听罢非但不恼,反而好言相劝道:
    “世人皆说我费真性如烈火,想不到宋将军竟也如此没有耐心,好罢,既然宋将军快人快语,那我也不妨直言。你孤军困守陈仓,既无后援,又无补给,即便真能守个三五日,迟早也是城破人亡的下场,将军不为麾下士卒考虑,也应该想想城中数十万百姓的死活吧,难不成真要他们与你一起陪葬么?我大魏向来对降将礼遇有加,如若将军愿意倒戈卸甲,我费真敢保证,将军绝不失封侯之位!”
    宋秘仿佛听到了个天大的笑话,霎时间讥笑连连。
    “哈哈哈,真是笑话,古语有言:师出之日,有死之荣,无生之辱!难道我宋秘像是个卖主求荣之人么?至于城中百姓,那就更不劳将军费心了,我蜀国推行仁政,深受百姓拥戴,从来是军民一心,同仇敌忾,哪里会像你们魏人那般贪生怕死呢!”
    此言一出,费真便只觉得有些下不来台,他随即不自觉地轻声嘟囔了一阵。
    “妈的,说了不管用,可均那小子偏要老子说,老子自己都还没封侯呢,怎么轮得到他!”
    宋秘没听清他说了些什么,便又高声催促道:
    “要战便战!嘀嘀咕咕什么呢!莫非是怕了不成!”
    费真长叹一声,无奈道:
    “好好好,如你所愿,打吧打吧!”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