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道征途

第一百五十四章,背叛(4)

    
    一个月之后,黄自得又一次不经战斗,就站在了太原城的城楼上。当地的守将,一听说他的军队靠近,便主动和他联系投降。而且白广恩告诉黄自得,在此之前,他奉命向他所熟悉的那些将领们送去的招降信件,也都纷纷得到了回报。这些将领们纷纷表示,只要黄元帅大军一到,他们就立刻反正。得到这些消息,黄自得既高兴,又有些担忧。
    担忧的自然还是补给的问题。荆襄一带在自己的手中,但是湖广还没有完全平定。再加上自己的补给系统也还没有来得及建立起来,所以哪怕荆襄一带有粮食,也没法几千里的送过来。而且这里这么多的降军,也没法都送回到荆襄去。太原是大城,城里多少还有点粮食,但是这也架不住如今黄自得手下的兵太多了。
    当初出门去打孙白孤的时候,黄自得只带了两万多人,后来加上孙白孤那边投降过来的,就有了快四万人,黄自得将这些人中的大部分都送去了荆襄,军队人数又减少到三万,但是到了西安,因为投降的官军太多,军队人数又膨胀到了六七万人。黄自得又努力地送了一些回荆襄去,结果还剩差不多五万人。再接着拿下太原之后,军队的人数再次膨胀,一下子到了近十万人。养活这样的一支军队,就成了一个大大的难题。
    当然,令人喜悦的事情也是有的。比如说,就有士人主动来投奔黄自得。而且这位士人还不是如牛巨明一样的,只不过是个举人的人物,而是名满天下的,曾经入过崇德皇帝的内阁的清流名臣惠元儒。惠元儒此时已经有差不多八十岁了,按说也应该在家里老老实实地混吃等死了。但是也不知道是不是因为这辈子就是没能当上首辅,心有不甘,所以如今看看天下似乎马上就有大变了,居然不顾年岁已高,在黄自得攻克西安之后吗,亲自赶到黄自得的军营,拜见黄自得。
    黄自得听说之后,赶紧出门来迎接,将惠元儒请入军帐,与之交谈良久。惠元儒认为黄自得是天命所归,应该早正大位,以顺应天意人心。并且对黄自得说:“老臣活了八十余岁,到今日才知道,天生老臣,就是为了辅佐陛下这样的圣君。”
    惠元儒是天下有名的“君子”,他的推崇自然格外的让黄自得得意,他也开始考虑,夺取天下的时机是不是已经成熟了。
    而对于惠元儒来说,他已经八十多岁了,自己都不知道自己还能活多久。他自然非常的希望黄自得能尽快夺取京师,尽快称帝。然后他也能赶在死之前,弄到一个首辅的位置。惠元儒觉得,仅就资历和影响而言,黄自得如果称帝,除了他之外,就没有其他任何人有资格和他争首辅的位置了。
    黄自得便将惠元儒的意见用飞马传信的方式告知牛巨明和玄逸,征求他们的意见。而牛巨明一听说惠元儒投奔了黄自得,顿时便在襄阳呆不住了。于是他一边飞书上报,表示对惠元儒的意见的支持,同时他建议将玄逸道人调回荆襄,主持荆襄的工作,而自己则赶往西安,一来送一些补给给黄自得,二来也配合惠元儒主持黄自得登基建制的大事。
    将这封信送出之后,牛巨明不等黄自得的回复,便立刻派人送信到四川,伪托黄自得的命令,让玄逸道人立刻赶到荆襄来接替自己的工作。而他自己呢,便将荆襄暂时托付给尚秀英和尚一功,就假借着给黄自得送补给去的名义,亲自带上一队人,往西安去了。
    等牛巨明赶到了西安的时候,玄逸也接到黄自得以及牛巨明发来的信件。玄逸看过了信件,叹了口气,然后便开始起草回信。
    在给黄自得的回信中,玄逸建议黄自得不要急于称帝,最好先称王。而且最好不要再继续进军了,而应该想办法退回来。尤其是暂时不要去京师。当然玄逸虽然表示了反对,语气却并不强烈。而在写给牛巨明的信中,玄逸的语气就更加急切一点,不过他同样建议牛巨明赶到黄自得身边去,只是他希望牛巨明能劝说黄自得更冷静,更保守一点。
    将这些信件封好,交给手下,让他们用快马送走。然后玄逸便开始准备出川返回荆襄。他知道自己送出去的这两封信不会有太大的作用,至少目前不会有。这两封信只是要展示一下自己的先见之明,为今后的事情做准备而已。
    玄逸其实早就为自己出川做好了准备,这时候在四川,革命军基本上已经没有什么太多的对手了。而这几个月中,民事方面的基本的规矩也定下来了。玄逸便效法牛巨明,将各种事务都托付给贺掌旗,自己则带着两千多士兵,离开成都,返回荆襄。
    因为一路顺水,出川远比入川要快。从成都出发,沿着岷江顺流而下,在宜宾入长江,接着再沿着长江向东,经过重庆,便到了三峡。到了三峡,水流变得更加湍急,虽然增加了航船的风险,但却也加快了航行的速度。《水经注》中道:“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至江陵,期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不过玄逸走得并没有这么快,为了避免危险,太阳升起很高了才出发,天色稍晚便停船上岸。所以到了第二天中午才抵达江陵。然后其舟登岸,向北往襄阳方向过去,这一路上就都是坦途了。
    赶到襄阳,还没来得及望到襄阳的城门,就先遇到了前来迎接的尚一功。这时候牛巨明已经走了好些天了,尚秀英刚生下孩子没多久,自然也管不了什么事情。尚一功以前没怎么涉及过民政,这段时间忙得满头是包,都快要变成释迦摩尼了。此时一见到玄逸,便赶紧上来,一把拉住玄逸的手道:“道长,你可回来了。你不知道呀,牛巨明那个家伙,把这整个荆襄的事情都丢给我了,我哪里会管这些事?真是头都大了好几圈。我每天盼星星盼月亮,就盼着道长您赶紧来。您要是再不来,明天一早,我就得去汉江边跳江了……哈哈哈哈。”
    两人便一边说笑一边往襄阳过去。进了城,先和尚一功一起去拜见了尚秀英。尚秀英将刚生下来的孩子抱了出来,给玄逸看看。玄逸接过孩子,看了看,笑道:“这孩子却是有大气运,大福分之人。”接着又说了些闲话,玄逸便告辞了。
    告辞出来,玄逸便去了襄阳的知府衙门,在那里将高一功手中的事情一一接收了过来。细细研究了一番。要说牛巨明在主持荆襄一带的民政的时候还是很用心的,不过牛巨明并没有在强化荆襄的防御方面下太多功夫。这是也是自然的事情,一来牛巨明本人对于军事的事情并不是特别的熟悉,二来更是因为黄自得如今一路奏捷,荆襄目前并没有明确的感受到什么威胁。所以强化防御的事情自然不算是什么重要的事情。甚至就是如今,玄逸接手了这一切,要想光明正大的大修防御,在如何说服尚秀英和尚一功上面也是存在困难的。尚一功倒也罢了,但是尚秀英很是聪慧,要找个能骗过她的理由,可不容易。
    当然,理由什么的,玄逸也早就想好了。就是以为将来出关,打击鞑子做准备为名来进行。在这些事务中,第一重要的便是自行铸造火炮,制造火枪。
    此前的战斗中,革命军也俘获过一些官军的炮兵,甚至还俘获过制造火炮和火枪的工匠。不过这些工匠大多只有制造小型火炮——比如虎蹲炮之类的东西的经验。但在玄逸的心中看来,将来要守住襄阳,保住自己的根本,手中就必须有足以对抗鞑子的红夷大炮的火炮。
    入川之前,玄逸道人就曾经派人前往泉州等地,联系耶稣会的传教士,以允许他们在荆襄传教为诱饵,换取铸造大炮的技术指导。但如今,派去的人还没有回来,虽然玄逸觉得,一直试图渗透进中土的雅威不会轻易放过这个机会,但是结果如何,如今还是未知。当然,联系耶稣会,不仅仅是为了大炮,也是为了在将来,和天庭翻脸之后,能多一股可以借用的力量。
    如今西洋的火炮技术人员还没有影子,但是时间不等人,玄逸决定还是要立刻开始重型火炮的研究。他从四川带回了数万斤的上等火药以及好几千斤铜。而在此之前,黄自得也收购了不少的铜。于是玄逸道人决定,就靠着这些东西,开始试着制造重型火炮。
    除了火炮之外,玄逸还打算对襄阳城的城墙进行改造。襄阳城的城墙虽然高大厚实,但是却是较为竖直的老式城墙。这种城墙,在重型火炮的射击下,很容易发生崩塌。事实上在后世,当火炮兴起后,欧洲的城墙就开始变得低矮,而且坡度都变得相对更大。这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使得敌军更易于攀登,但也大大的减少了城墙在火炮的射击下崩塌的可能。
    当然完全拆掉城墙重建是一个太大的工程,如今其实也没有必要。但是在关键区域,在城墙外面加上一些更为低矮而厚实的棱堡尖角却是完全可以的。这些事情也可以以军事训练的名义来进行。玄逸觉得,如果赶在鞑子打过来之前,他将这些事情都搞好了。那依靠襄阳,他就可以几乎无限期的顶住十万以上的敌军的围攻。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