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历了三天的跋涉,李云终于来到了南阳郡城。还未走到近前,一股恢弘的气势扑面而来。巍峨高大的城墙,宽阔的护城河,在夕阳余晖的映照下更显雄壮威严。历经一百多年的建设修缮,南阳城已经成为一座名闻四方的大城。只见路上人来人往,络绎不绝。
书院并不在城里,而是在城西的云麓山上,离城有二十里的距离。李云决定先不去书院,先去南阳城里看看。他跟随着人流,经过护城河上的吊桥,朝着北门走去。城门口有守卫的士兵,警惕地观察着行人,看到有满载货物的商人车辆,就拦在一旁,由边上的收税官收税。有一些挎着篮子到城里卖鸡蛋的农妇,也被从篮子里拿出几个鸡蛋。看到有衣服破旧的农夫农妇哀求少收点东西,被士兵呵斥。斥骂声与哀求声,似乎和这恢弘的城池很不协调,让这高大的城墙蒙上了一层阴影。李云不由感叹,“真是雁过拔毛啊,不知何时才能让这些农民免税卖点自己省下的东西!”
士兵看李云像是个书生,倒也没有为难,挥挥手就让他进城了。走进城来,城市的喧嚣气息使它像是和外面是两个世界。李云仔细观察城门里不远处一块城市布局图,只见整个城市为长方形,东西略长。道路整体划一,布局严谨。官署、神庙、官学、军营、东市、西市、客栈区、瓦肆区、居民区分布井然有序,层次分明。
天色已晚,李云先去客栈区寻了一家最偏僻便宜的旅店住下。这里的住客基本上都是赶车的脚夫、跑单帮生意的等下层社会人员,最便宜的是十几个住的大屋子,里面声音噪杂,气味难闻。最上好的单间也是空间狭小,设施简陋。李云身上也带了上百两银子,就选了个单间。安顿之后洗完澡换好衣服,总算稍解身体的疲乏。
第二天吃过早饭,李云决定去街上逛逛。就这么一路走着,中午来到瓦肆区,看到一家茶馆,心里一动,这里可是打听各种消息的好地方,就走了进去。寻了个靠窗的位置坐下来,点了一壶茶和两份零食,就听人议论起来。李云正听的有趣,有四个读书人模样的青年走了进来,在李云边上的一张桌子那里坐了下来。
其中一人似乎略带炫耀地说:“今天我请客,过几天小弟就不能和大家长聚了!”其他人忙问:“梁兄有什么喜事,要出远门吗?”这姓梁的青年说:“不算远门,我已经被思圣书院录取了,过段时间开学,我要搬到书院住,和兄弟们无法经常相聚了!”
其他人一听,都很羡慕,忙向他道贺。其中一人问道:“我们也想去,没有被录取。不知梁兄是如何做到的?”梁姓青年得意地说:“我堂兄是书院学生,他向导师推荐了我,导师考察了我一番,对我比较满意,就用导师推荐名额推荐我入学了。”
其中一人落寞地说:“梁兄好了,此后学有所成,飞黄腾达指日可待!我们就惨了,只能先在官学混着!没有前途!”
“是啊!”其中一人说道:“这官学本有官府支持,应该是最好的,可惜现在朝政腐败,经费日渐减少,老师大量流失,学生毕业也不像以前能推荐到官府做官,学生越来越少!长此以往,官学就要关门了!”另一人说道:“国家兴则教育兴,现在国家这样的状态,官学怎么能发展起来?我们还是另想出路吧!”
众人感叹了一番,一人问道:“梁兄,你马上入学了,堂兄又在书院读书,应该知道一点书院的情况,也给我们说说!”其他人都催促梁姓青年快说。
看众人热切的样子,那梁姓青年似乎得到了很大的心理满足,喝了一口茶,说道:“说起这思圣书院的来历,和这官学的衰落还真有点关系。正是因为官学衰落,大量学生无书可读,思圣书院才乘时兴起!”
“十五年前,当时有三位富商陶元、沈万、石苏有感于教育衰落,想回报社会,于是捐银一万两,买下云麓山一原高官的别院,又购买了附近的几百亩土地进行了扩建,并赠良田五百顷作为校产,建成了书院,取名“思圣”。在三位富商的带动下,又有七位富商和退休的官员捐银一万两,增建房屋,添置书籍,延请名师,规模日益扩大。”
“随着各地动乱日益严重,南阳还算平静的生活成了许多人移居的首选地,大量移民从四面八方迁来,其中很多都是富贵之家举族而来,人口增多带来了新的繁荣,也为书院带来了新的生源,书院日益昌盛。”
“书院的体制不同于官学,受官府管制比较少,办学比较自由。捐助的富商和名流组成了书院的院董会,只负责筹款和选聘有名望的人担任院长,并不管具体事务,院长有较大的自主权。”
“自五年前聘请了当世国学大师董舒为院长以后,他大力推行兼容并包、有教无类的办学理念,利用丰厚的待遇吸引了一批国学大师加入书院,也给品学兼优的贫寒子弟发放助学奖励,一时间名师荟萃,人才聚集,使书院声名远播全国,各地的学子纷纷来校就学。”
“目前书院有教师八十多人,学生四百多人,加上各类辅助人员,总计有七百多人。”
“书院学生分学士和博士两个等级,两年通识学习毕业可被授予学士,第三年分经、史、文、法四科,跟随导师学习毕业可被授予博士,那就代表着在某一方面达到精通的境界!有能力的人也可以选择多科,只要通过可被授予多科博士,那可是学霸,代表着荣耀啊!”
“最有趣的是,书院后门附近的商业也兴盛起来。商人逐利,为了服务书院师生,各种书店、饭馆、小商店在离书院后门不远的地方建立起来,形成了学生一条街,倒也成为一道风景,时常也有南阳城的居民来此游览。虽然有比较古板的老师诟病商业气氛太浓影响学生学习,但院长还是本着有利于学生生活的思想没有反对,这条可能是全国独一无二的学生街就生存下来,而且有越来越热闹的趋势。”
梁姓青年讲的比较详细,李云听得津津有味,算是普及了一下书院的知识,对书院也更加期待了。
离开茶馆,李云略逛了下,兴致已尽,就会客栈休息。刚进入客栈,就听结账柜台有人吵闹。他循声看去,只见一名三十岁左右的人在和老板争执。老板对那人说:“你已经欠了三天房费了,明天再不交钱,就赶快搬走!我开的是客栈,可不是收容院!没钱你可以去露天睡,反正现在天又不冷,何必赖在我这里?”那人低声说:“你看我只是暂时没钱,我的朋友已经回乡,马上就会回来,到时候就可以交房费了!”老板不耐烦地说:“这话你已经说了多少遍了?我耳朵听的都要起茧子了!你看看你,从住单间,到住四人间,到住十几人的大通铺,也没见人来,你还生病,你还是早点走吧,省的病死在我这里,我还得出钱埋人!”那人看老板这样绝情,不由长叹一声:“运去英雄不自由!难道我管风就一事无成,潦倒一生吗?”声音凄怆。
李云在边上听了一会,大致明白了事情的始末,看这人虽然潦倒生病的样子,但身体挺直,并没有卑躬屈膝的样子,不禁好奇,特别是他最后一句感叹颇让李云觉得同情。他想了一下,走向前去,对老板说:“老板不要逼他了!他欠你多少钱?我替他交了!”老板正觉得亏大了,突然听有人这么说,如听仙乐,忙说:“也不多,前后加起来也就二两银子!”李云拿出钱给老板,又预付了三天的房租,老板乐颠颠地收了钱。
李云请那人到桌边坐下,点了酒菜,两人边吃边聊。那人拱手谢道:“多谢兄台高义!在下管风,东部青州人,和朋友一起到这边做点生意。因为货物受潮损失,朋友先回去筹资,我在此地等候。不想又生了病,欠了旅店银子,不想老板无情相逼,幸亏兄台相助,感激不尽!”李云说:“兄台不必客气,些许钱财不必挂怀!我看你比我大上几岁,我们就兄弟相称吧。管兄,我看你谈吐不俗,似乎是读书人而不是生意人?”
管风说:“说来惭愧!我也曾读书多年,奈何当今世道不得施展!曾当过兵,在边境碰到蛮族骑兵差点身死!又家中贫穷,不得已出来做生意,不想就亏了本!屡次失败,让贤弟见笑了!”
李云说道:“人有旦夕祸福,岂能以一时一事定终身!我看管兄不用丧气,你的失败主要原因是外来因素,并不是你个人造成的!既然你本身有良好的基础,只要渡过这个坎,只要给你机会,你一定能施展才华有一番作为!”
两人又畅饮了一番,那管风也是走过很多地方,见闻广博,他们时而聊起山南海北的趣闻,时而探讨富国强兵之道,兴致勃勃,不觉饭堂都要打烊了。
李云说道:“弟准备过几天去思圣书院求学,不知管兄后面打算如何?”
管风振奋说道:“承蒙云弟高看我一眼,我一定不负期望!我想等身体好了之后去京城看看。我有一好友被举荐京城,担任一王府中管事,曾来信给我让我去京城谋个差事。我因家中母亲需要奉养就没有去。如今母亲去世,我已无后顾之忧,想去京城投奔朋友,也许能有个发展也不一定。”
李云听了以后,就取出三十两银子,说:“你我虽素昧平生,但一见如故!我很欣赏你的风骨和才华,这些钱治病和到京师应该够了,希望你能一帆风顺,此去鹏程万里!”
管风也未推辞,接过银子,眼中湿润,他感激地说:“贤弟真是奇男子!有古侠士之风!为兄结交贤弟这样的人物,不虚此行!为兄定谨记今日解困赠银之恩,日后定当厚报!”
李云洒脱地说:“管兄保重!钱财乃身外之物,就是用来花的,花在谁身上并无不同,关键看花的是否值当!能以些许钱财助管兄腾飞,岂不快哉!”两人相视哈哈大笑,管风知道李云是保护自己的自尊心,对他更加感激,也对他行善事而不居功的品格更加敬佩。
连续几天,李云陪管风去诊所看病治疗。管风本来就只是感染了风寒,因为抑郁病情加重。现在心情愉快,又有汤药治疗,病很快就好了。
李云也趁管风休息的时候,在城里沿着道路走了个遍,对整个城市各区域的具体情况有了深入的了解,特别是他最感兴趣的军事方面。他观察了城墙的结构和整个防卫体系,整个城市军事力量的布局,守卫士兵的装备、编制和值守情况,结合兵法所讲的城市守卫战要点,在心中默默地推演,对城市攻防战有了比较直观的认识。
八月初十,李云和管风打点行装,同时告别出发了。两人都满怀着希望,一个去往京城,一个去往城西的书院。
从西门出来,走出十几里,就远远看见一大片建筑,占据了山脚到半山腰的大片土地,长长的围墙中,绿树掩映间,白墙黑瓦的建筑若隐若现,仿若山水画一般,让人心生向往。李云不禁加快了脚步。
书院附近已经有很多学子和家长,李云随着人流朝着书院的大门走去。只见两侧绿树成荫,一座上带飞檐斗拱阁楼的大门掩映其间,门上牌匾上四个龙飞凤舞的大字:“思圣书院”,气势非凡。门旁立柱上挂着一副楹联:“有教无类,兼容并包”。
站在书院门口,静静地看着红漆的大门,他心中默念:“我来了!”
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