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行

第1209章 无奈与坚守

    
    目前已经掌握的信息对人类极为不利,腋目人口在一亿两千至四千万,其中约一亿一千万人在东北半球,两千万在占领下的西北半球,而中原人口,保守估计三亿到三亿五千万,而且还占着几千万平方公里的土地。
    即便加上西蛮三夷、金雪狄,南半球的人类也就四亿两三千万,最多不超过四亿五千万,尼尔科科族的几百万人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按三比一的伤亡消耗,人类目前还经不起损耗,即便腋目生育缓慢,人类至少需要十二亿人才勉强能维持伤亡带来的人口损失。
    南下入侵的腋目兵力高峰时超过了一百五十万人,其中约五十万人在最近三年间被联军歼灭和俘虏,盘踞在长孙半岛的兵力不足百万,考虑到其他伤亡和减员,也就九十余万,但他们会增援,这个数据并不可靠。
    长孙国土不计南方面积,仅半岛中北部国土面积超过三百万平方公里,如果把当地人类全杀光,一百多万兵力守着三百多万平方公里的热带雨林,平均三平方公里一个腋目人,根本顾不过来,更何况现在还有大量人类被困在半岛中间的数个郡。
    考虑到其装备、运力、航程、速率,保守估计,今年底长孙半岛的敌兵还会恢复到一百一十万,明年上半年再度恢复到一百三十万,他们每年增兵两次,因此必须消耗大于输入才能有效遏制他们。
    其一点二三亿的人口,按人类的社会和百分之十的动员率,全面战争下,至少能征一千两百万男性参战,如果工业规模和工业化率高,百分之二十的动员率也有可能,这个规模和烈度的对抗,是人类无法承受的。
    当然,这仅仅只是理论上,其一点三亿的人口规模不足以保障一千两百万人口的作战消耗,而南半球距离其本土东北半球太远,南征供应一百五六十万人已经是他们目前供应量的极限,但他们本土还有兵力可以不断补充南下的损失。
    目前制约他们南下输送更多兵力的障碍的主要有三点,第一是运力不够,其目前处于木质战船和钢铁战船过渡期,船厂、船坞的改造和技工培养需要一个周期,也需要工业资源腾挪生产消耗工时。
    所以即便所有传统船坞全部生产铁甲船,也需要很长的一段积累周期。更何况如果大量击沉木质船舶,他们的运力骤减,将严重影响南征的运输补给。
    第二,他们内部有不可调和的矛盾,南下远征的方面军群都是临时组建的编制,服从联盟最高指挥部,而其本土依然提防非常严密,也各怀鬼胎。因为通信上的制约,远征军受指挥部影响更大,受本土母国影响较小。
    加之南征军统一由不同邦国联盟组建军团,这种矛盾要小得多。
    最后,他们的工业规模和工业制造人口虽然很大,但分布在十五个邦国四个联盟,工业产能分散,无法统一协调,整合分配产能,所以工业效率与工业规模不匹配,削弱了其工业整合能力。【注1】
    咸国目前集中了全部轻重工业和化工,今后的产能扩张都在本土进行,资本也向一个地区汇集,技术途径和理念发展都领先其一代甚至两代,十分利于统筹协调工业产能和资金率,这是目前的最大有利因素。
    翌日,百里燕继续约谈克洛斯,谈话持续了四天,克洛斯的顽固不化到了不可救药的地步,如何也无法说服他与人类合作,百里燕只得将其继续关押在监狱。
    而与此同时,津邺、翠城两次战斗确实让诸侯产生了错觉,巨大的伤亡和沉重的经济负担,迫使诸侯开始考虑和谈的可能。天子亲自出面提议,希望在正月里举行诸侯大会,谈论下一步的作战。
    然名为讨论作战,实为串联了诸侯给未来格局定调,即便要打,也是以打促谈。
    时间转眼到了岁末年关,咸军陆续从梁国撤兵,御客主力修整补充后移防至梁国,接管了咸军修筑的要塞和防御工事。
    十二月十七,公良修过府,就是战是和向百里燕问底。
    “翠城、津邺两战我国伤亡虽少,但卫国之鉴令诸侯心生惧意,我王也担心战事弥久而加重负担,如今诸侯大会在即,你可否给我一个明确的底细,这仗还要打多久,伤亡多少将士。”
    “如我说需要打五十年,兄可信。”
    公良修立时严肃起来,他说:
    “两年前你信誓旦旦五年可破敌,为何现在又说五十年。”
    “五年是将腋目逐出中原大陆,但现在诸侯会盟决心动摇,久拖不决,他们将造更多的船,运更多的援军,所以继续这般畏惧不前,后果只能是更加险恶。”
    “那你给我一个底,倒底要几年才能将其逐出长孙。”
    “三年,只要三年。但势必要付出惨烈伤亡。蓉城之战历时一年,歼灭其小三十万人,联军伤亡六十余万。如此推算,北伐至少要打四个蓉城规模战役,伤亡二百五十万人,若考虑北方炎热水土不服,腋目不断增员,保守也要伤亡三百万人以上,因此需准备兵力七百万才能取得绝对胜利。”
    “七百万!”公良修大惊失色,他忙说:“而今诸侯各国拼凑起来也凑不到五百万,你要七百万众北伐,何来如此多兵将,战后诸侯岂不亡国。”
    “那也没办法,多等一日,他们的援兵就源源不断在北方登陆,若不能将其逐出陆地,在海上阻击,便无法修生养息。而且此番即便将其逐出中原,也仅仅是逐走,无法根本消除威胁。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中原都将面临空前威胁。
    非是我野心膨胀,如今情势逼人,诸侯继续如此四分五裂各自为政,亡国灭种只是时间问题。”
    公良修脸色难看,沉默了许久说:
    “若是诸侯不再发兵,你又打算如何?”
    “既然诸侯不顾天下大义,不顾中原安危,那从今往后,我咸国不再提供枪炮弹药,任凭诸侯自身自灭。”
    “你当真心狠手辣做得出来。”
    “我咸国尚且自身难保,还岂能顾得他人。且天子目光短浅,听信谗言,我看,已是无药可救。”
    “可你怎不替诸侯想想,数百万人伤亡,岂能承受。”
    “常言道,覆巢之下安有完卵,如今是亡国灭种,种都没了,岂还有命乎!”
    百里燕当然也不想伤亡几百万人,打一场最终没有解决问题的战争,但现在条件就只有这么多,可供选择的选项和余地极为有限,除了人命,他没有更好的资源能解决目前的困境。
    无论诸侯能否承受,现在的损失是为了将来更长远的利益,但可惜诸侯鼠目寸光,这场战争显然已经无法持久继续了。
    “说了这么多,公良兄该告诉我,志王是何打算了吧?”
    “我也不瞒你,只要诸侯出兵,我国继续出兵,如若诸侯不再出兵,我王也不出兵。”
    “那我国算诸侯吗。”
    “你咸国虽强,兵力尚可,却不足以与我国独自北伐,若无诸侯联兵,实难赢得北伐。”
    “那好吧……请公良兄转呈志王,我国理解其选择,但也希望志国能念及中原大义,与我国共同进退。”
    “我尽力吧。”
    公良修离开不久,百里燕连夜进宫向咸王当面陈述志国态度,由于诸侯离心离德,期望和谈言论日盛,咸王对志国态度非常不满。
    “大王的心情臣能力理解,但眼下诸侯受累于国内经济与伤亡,已无心继续作战。而且长孙目前已经丧失继续抵抗意志,全国奔溃只是时间问题。长孙也不希望继续再战,和谈解决目前争端,符合多数诸侯的利益。”
    “这些寡人当然知道,但寡人更清楚这些畜生不会放过我国,更何况我国居于海边,日后有战,我国首当其冲,让寡人如何心安。司农大人,可否有办法再令诸侯协力北伐?”
    “以目前我国状况,除非给以重金与工业建设,否则难以调动诸侯积极性。但若如此,将严重削弱我国目前的国力。因此眼下的窘境是工业和军事资源有限,无法满足所有诸侯的胃口。
    而诸侯一味寄希望于消耗我国实力与腋目血拼,好战后遏制我国,如此不仅无法解决目前的困局,还将给未来三十到五十年内带来巨大祸患。
    臣以为,如若接下来诸侯寄希望于和谈,目前能做的是尽可能边打边谈。而我国应该联合志国和其他诸侯单独在东线北伐,攻取战略要津,打通被围困的长孙郡县,获取人口和经济资源,同时在海上进行决战。”
    “海上?海上决战能有多大把握。”
    “我国目前有万石、两万石战船近五百余艘,全部包铁,一部分已安装有内燃机与鱼雷发射具,另有鱼雷快艇一百五十余艘,若主动寻找战机,定能重创其东线海军。
    臣不求取得海上优势,只求摧毁其更多战船。”
    “这是为何,摧毁其船,其大可再造就是了,这有何用。”
    “大王此言不错,但大王可曾想过,腋目为将北半球兵力运往南半球,动用了两三千艘军舰与货船,这些船只不是一日造出,而是日积月累几十年积累生产。
    退一步说,为支持南下侵略,其调集了多数船只用于侵略,对其自生国内漕运、海运与货运已经产生重大影响,若能大幅削弱其海上运力,便能遏制其继续增兵规模。
    同时我国再从陆地对其打击,减少其援兵的同时,其在陆地兵力减少,如此即便和谈,也能谈出一个相对有利的结果。
    以便日后争取更多的时间,加紧国内建设,为将来更广泛的战争做准备。”
    “司农的意思是,要寡人停战?”
    “臣也不想停战,但目前诸侯都已负担不起战争带来的巨大开支,加之梁国暗中撺掇,届时诸侯无意再战,我国执意要战,结果只能是诸侯各怀鬼胎不尊号令,万一出现重大失败,梁国大可将责任推给我国。”
    “那司农倒底是何意?”
    “臣以为,战争打了七年,中原元气大伤,腋目应该也快撑不住,因此此时提出停战和谈,他们应该也有此意愿。但其绝不会善罢甘休,轻易吐出长孙国土。
    因此臣认为,应该团结个别诸侯,在东线陆地与海上发动几次战役,打出一个对我国有利的局面,争取五到八年的,甚至十年的停战空间,然后再接着打。”
    “那岂不是没完没了了。”
    “是的,但却也是目前唯一的办法。不过大王请放心,十年内,咸国必有重器可用。”
    “听司农大人的意思,莫非钥热爆弹已成。”
    “这倒没有,臣正在着手研发更新式的战车、舰船和能在天上飞的机器,三到四年可见结果,五到七年能大量生产装备我军,届时等着腋目的将是我国的钢铁洪流和天上的大炮。”
    【注1】工业生产资源越分散,效率相对越低,因为生产企业与生产企业之间的运输距离增加,国家与国家的政治不信任加剧了工业整合,同时资本投资也会分散,战争动员效率也更低。
    就好比是流水生产线,规模越大,效率越高。但如果流水线每个工人单独完成所有工种工作,这种效率显然是低下的。
    当然,这种比喻也许不恰当。
    :。: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