契丹士兵的个人装备主要分为三大类:投射兵器、近战兵器、兜鍪甲胄。
弓是所有契丹士兵主要的投射兵器,契丹人使用的弓箭是燕北地区常见的胶弓;弓弦使用动物皮革,有坚韧不易折的优点,契丹箭镞是一种宽刃箭头;可以给没有甲胄的敌人狠狠地放血。
契丹兵士的近战兵器有刀剑、骨朵、斧钺、标枪、长矛、铁叉等。
契丹人的刀枪剑矛形制承自汉唐,刀身较长且宽阔;刃部轻微向上弯曲,适合马上劈开。
骨朵是契丹人最喜欢的近战兵器之一,在众多辽墓壁画上都有手持骨朵的卫士形象。
契丹人格外珍视防具,皇帝甚至颁布法令禁止使用甲胄作为陪葬用品。
《辽史·兵卫志》规定,契丹士兵都需要自备铁质甲服。
常见的辽国甲服是遍布东亚的扎甲,扎甲工序繁琐制造耗时长价格不菲。
锻制的契丹兜鍪体分四瓣,前额正中有铁叶护鼻,整体观感良好。
华夏各民族不管是汉人抑或是南北少数民族均相当重视军礼,辽国也不例外。
辽国人的军礼既有本土草原萨满教特色,也深受中原军礼的影响;呈南北交融的现象。
契丹皇帝御驾亲征前夕需要带领宗室人员前往太庙,祭祀“三神祖”,并宰杀青牛和白马祭祀天地及日神。
青牛白马是契丹神话中仙人的坐骑,更是契丹人主要的交通工具;天地和及日神则主掌天气和大地。
契丹人相信把前者向后者献祭,可以保证天气良好、进军道路通畅。
辽军重要的出征仪式还有射鬼箭,会精心挑选出一批死囚将他们绑在进军方向的柱子上然后乱箭射杀。
死囚在这个仪式扮演敌人的角色,将他们射杀在进军方向上;象征已拔除进军方向的凶兆,预示战争必将取得胜利。
射鬼箭在战争结束后也会举行,辽宋缔结澶渊之盟后;班师的辽军便在启程时射杀了宋军俘虏。
战争期间,辽军同样有很多忌讳:第一、军队在行军路上不得和僧尼、送葬队伍接触,以免“阴气”盖过士兵的“阳气”。
第二、每日出行依据占卜结果,契丹人会用艾叶和马粪烤白羊的琵琶骨进行占卜,如果羊骨被烧烂便可以按原计划出行;若羊骨烧不烂就会闭营不出。
辽军班师回朝后,将领要向皇帝作总结汇报并举行献捷礼;把俘虏的俊男美女送给皇帝。
献捷礼和执手礼同时进行,将领送出俘虏后;皇帝会纾尊降贵握住有功将领的手进行仔细慰问,之后少不得来一通封官许愿、赏赐金银布匹。
最后,皇帝要组织一场盛大的古典音乐会,用聒噪而刺耳的乐声把胜利的喜讯传达给另一个世界的祖先……
辽国人举行的献俘礼将马上要在汴京进行,真宗皇上越想越兴奋;睡意全无地在床榻上翻过来倒过去。
皇上的夜不能眠,惊动守在屋外伺候的宫娥晴儿。
晴儿今晚上值班,听见寝室内的皇上翻来倒去;便就轻手轻脚走进去站在床榻跟前聆听。
见皇上还没有入睡,晴儿小猫一样喊了一声:“皇上!”
真宗皇上听见喊声,侧起身子来看;见晴儿站在床榻跟前,有点激动地喊了一声:“晴儿你过来!”
皇上这一声喊把晴儿的魂魄几乎振出来,她由于貌美被章穆皇后安排在真宗身边做侍女。
真宗现在的皇后是章穆皇后郭氏,郭氏是宣徽南院使郭守文次女;淳化4年(公元993年)时真宗为襄王,宋太宗为之赐婚封为鲁国夫人;不久又晋封为秦国夫人。
真宗于至道3年3月即位,5月册立郭氏为皇后;郭后生三子,皇子赵佑九岁夭折追封悼献太子。
章穆皇后郭氏之前是章怀皇后潘氏(公元968年-公元989年),忠武节度使潘美第八女;公元983年16岁的潘氏被宋太宗赐婚,给当时为韩王的真宗封莒国夫人。
章怀皇后潘氏公元989年即端拱二年五月病逝卒年仅22岁,未留下任何子女。
真宗皇上现在跟刘娥美人在一起,章穆皇后郭氏只能独守空房;而郭皇后安插晴儿皇上身边侍候最大的愿望就是希望晴儿能被皇上宠幸。
晴儿一直等候这一天的到来,但前不久刘娥从寺院请来李兰惠侍寝皇上;晴儿心中十分难过。
有心栽花花不红,无意插柳柳成荫。
晴儿哪会想到今夜晚皇上有这个兴致,召唤自己是要侍寝吗?
晴儿魂不守舍地走到皇上跟前,真宗一把抓住她的柔荑小手。
晴儿的心几乎要从喉咙眼里迸跳出来:皇上果然要宠幸晴儿,晴儿激动得留下感激的泪水……
侍寝是一件关系到帝王后嗣血脉的事情,皇帝会根据自己的兴致选择妃子侍寝;侍寝的人员包括已封的妃嫔、宫女、面首。
特殊情况下会有官员上献的女子,赠送的女子;在清朝,皇帝会用“翻牌子”的方法决定侍寝的嫔妃;侍寝的嫔妃多数是被太监抬入门中。
周朝时已有负责君主阴事的阴令,汉代的掖廷令——昼漏不尽八刻;白录所记推当御见者,就是在夜晚来到之前记上当日谁侍御寝。
东汉以后这件任务由宦官负责,各个朝代宫中都有一本备忘录;专记皇帝御幸之事,以备日后查考。
如同外廷大臣恪尽职守一样,负此职的宦官也是一丝不苟;而跟在真宗身边的周怀正,就是记录嫔妃、宫女侍寝皇上的太监。
北魏文成帝偶然登楼四望,见平城宫内有一位美人;文成帝问左右的人:“此妇人佳乎?”众人一致赞同。
于是,文成帝走下白楼向美妇人走去;二人宿于斋库,该女李氏因此怀孕。
日后皇太后查问,恰有守库者在库墙上记下当时的时间和事件,两相核对无差错,李氏怀的这个胎得到了承认。
由此可知,皇帝办事固然随心所欲,记录者也能捕捉到踪影,守库者本不负责此职,事关重大,也得及时记录。
明代,文书房宦官负责记录皇帝每晚寝宿所在及所幸宫嫔名字;女官彤史,负责记录后妃宫女被幸于皇帝的寝所。看来,明代是双重记录,宦官与女官,各根据皇帝、后妃宫女的形迹,分别记录。
明神宗最初偶然御幸宫女王氏,事后隐讳不言;后来王氏有了身孕,太后急于抱孙;查验了文书房的记录,然后向神宗说起此事;神宗不愿承认。
太后遂命人将内起居注拿来让他看,神宗才不得已承认了。
神宗这种态度是因他不再对王氏感兴趣,但明代惯例宫女被幸后怀孕就要进封为妃;他不愿封王氏,只想蒙混过去。
后妃宫女的佩物——环,在皇帝的御幸制度中有一定的意义。
环与还同音,后妃在侍寝时寻问皇帝何时回去不直言而是用佩玉鸣佩环;问:“何时大刀头?”
这又拐了一道弯,因环系于刀头;使用刀头代指环。
如后妃宫女遇月.经不能侍寝时,也不能直言而是以丹注面,灼然为识。
蜥蜴因其特有的用途被称为“守宫”,蜥蜴被用朱砂喂养于器皿中;因以朱砂(贡——红色矿物质)为食,身体尽赤,食满七斤以后,将其捣成碎末。
用这些赤色粉末涂在或点在宫女肢体上可以终身不灭,但有房事时则灭。
李贺《宫娃歌》中有句诗“蜡光高悬照纱空,花房夜捣红守宫。”
下朝后走向后宫的皇帝脚步有些徘徊,打不定主意去找谁;今夜宿在何处。
风流皇帝唐玄宗开元、天宝年间,后宫女子多至四万,不知道怎样安排她们为他服务。
后来,玄宗想出了一个办法,每天将一群宫嫔集中在一起让她们投骰子,投中者中最优胜者当夜侍寝;私下里宦官把骰子称为锉角媒人。
春秋季节,唐玄宗令后宫女子们在门前栽花;玄宗追随着一只蝴蝶走,蝴蝶落在谁的门前,当晚便宿在该处,称此法为蝶幸。
由于进御的女子太多,玄宗难以一一记住她们的姓名和相貌便又发明了一则风流办法,在已进御的宫女臂上打了上“风月常新”之印;再渍以桂红膏,使印记牢固经水洗不褪色。
自杨贵妃入宫夺得皇帝的独宠后,锉角媒人、蝴蝶和“风月常新”印都派不上用场,后宫女子只得在七夕向牛郎织女诉幽情。
唐敬宗发明了一种风流箭,用意也是决定侍寝之事;用竹皮做弓,纸做箭;纸中间密贮龙麝末香。
宫嫔聚在一起,敬宗搭箭一射;中箭者浓香触体,了无痛楚。
后来宫中流传着“风流箭中的——人人愿”的话。
晋武帝司马炎由于宫嫔数量太多,最初也头痛于到何处过夜。
后来发明了羊车,用羊车载着他在后宫的小路上漫游,羊停到谁的门前,就由谁来侍寝;宫嫔们都盼望皇帝的羊车在自己的门前停下。
这时,便有聪明的女子显示智慧了;她们用竹叶插在门前把盐汁洒在通往门口的小路上,引诱羊舔.着盐汁;顺路走到门前,吃门上的竹叶,于是,车子就停了下来。
明代后宫每日天渐黑时,嫔妃所住的宫门前;都挂起两只红纱笼灯,皇帝临幸某宫则该宫门上的灯卸下来,表示皇帝已选定寝宿的地方。
于是,负责巡街的宦官,传令其他各宫均卸灯寝息;失意的嫔妃们只得灭掉希求宠幸的红纱笼,明晚再重新挂上。
明代皇帝第一次临幸嫔妃的住所,要铺宫,由宦官将房间装饰一新,该承幸的妃子也要有相应的装饰。皇帝临幸之所照例焚香,香气异常,其用意有宫词道出"参于鼻观气非清,脉脉遗芳媚寝情。雨迹云踪易牵引,莫容轻露上空明。
清代嫔妃侍寝与各代不同,不再是皇帝亲自登门;清代皇帝自有一套制度。
每日晚膳时,决定哪一个妃子当晚侍寝。每个妃子都有一块绿头牌,牌面上是该妃子的姓名。备晚膳时,敬事房太监将十余块或数十块绿头牌放在一个大银盘中,谓之膳牌。
皇帝晚膳用完,太监举盘跪在皇帝面前。如果皇帝没有兴致,则说声"去"。若有所属意,就拣出一块牌,扣过来,背面向上。太监拿过此牌,交给另一位太监,这位太监专门负责把将要求承幸的妃子用背扛到皇帝的寝所来。
出于清代皇帝高度的戒备心理,防止妃子中出现刺客,妃子必须裸.体来到皇帝寝所。
方法是妃子被带到离皇帝寝所不远的一间屋里脱.光衣服,宦官用红锦被或大衣将她裹上,扛上肩,背进皇帝的寝所。
晴儿今夜晚真的很凑兴,真宗皇上一直把她宠幸道天亮……
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