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宫不想重生

第4章 跪送

    
    柳氏率领府中仆从、婢女跪在沈府大门台阶下冰冷的地板上,全部浑身缟素,满色凄凄,不胜哀伤。
    过了会儿,李攸宁在婢女左右搀扶下,走到柳氏身边跪下。
    此时的李攸宁,身上已然换了一套素衣,鬓间簪一朵白色绒花,映衬得脸色更加苍白。
    柳氏目光一剜,心中有气,当着众人面又不好发作。
    府里的人都悄悄小声议论。
    柳氏厉声呵斥:“跪送太后灵柩岂可窃窃私语?谁再不敬太后,别怪本夫人不留情面!”
    这才止了底下人的议论。
    “柳夫人这是做给谁看呢?”如思小声嘟囔了一句,被相思暗中狠狠掐了一把,小声警告:“不可胡言乱语。”
    如思不甘心地小嘴一撇,不再作声。
    出殡队伍距离沈府大门前还有二三十丈远,柳氏等人便朝着灵柩方向开始哀哀痛哭,伴随着沉重的竹板声由远及近,仿似暴雨前夕的闷雷,压抑得人心里无比难受。
    当运载太后灵柩的车经过沈府门前时,沈府众人齐齐俯身叩首,哀声四起。
    李攸宁随着众人俯身叩首,心中无限凄凉悲切。
    大仪朝立朝不过百年,国富民强,万朝来贺,一片盛世繁华之景。但,自景仪帝起,亲小人,远贤臣,历经四朝,盛极而衰。
    到和仪帝一朝,已是国库空虚,仍奢靡无度,大兴土木,诛杀直言纳谏忠良,百姓水深火热,暗无天日。
    和仪三十二年,中秋佳节,和仪帝突然暴毙宸妃宫中。
    诸皇子分大皇子慕容铖和三皇子慕容钰两派,争夺皇位,大动干戈,兵戎相见,双方损失惨重。边境小国又蠢蠢欲动,兵陈雍宁关外。
    如此内忧外患之下,手握三万精兵一直保持中立的司马大将军李阊力排众议,突然宣布拥立默默无闻的七皇子为帝。
    鹬蚌相争,七皇子慕容锦在李阊的拥护下坐收渔翁之利。
    二十五岁的慕容锦登基,改号承仪,称承仪帝,有继承大仪朝开国皇帝勤俭、亲政之风寓意。
    同年,册封李阊十六岁的女儿李攸宁为后,执掌凤印,统领六宫。
    不过十六岁的她,坐上了皇后的位子,不得不收起少女的情怀。母亲说过,既为后,以后就不再是只为自己活,她的荣辱,干系整个李氏一族!
    历史上有多少外戚干政导致亡国的教训,母家在前朝战功赫赫,她便收敛锋芒。努力做一个贤良恭俭,宽容和顺,处事公正的皇后,杜绝后宫妖媚争宠的韵事,另承仪帝治理前朝无后顾之忧。
    谁料承仪十年,燕王慕容铖发动政变,承仪帝不顾大臣劝阻亲率两万精兵出征。途中遇埋伏,身受重伤,父亲为了救护慕容锦而牺牲,一时间军心不稳,节节败退。
    她将年仅六岁的太子交由左、右丞相辅政,亲率五千李家军奔赴战场与承仪帝汇合。调兵遣将,运筹帷幄,第一次在世人面前展现了出色的军事才能。
    不过半年,大获全胜,收复失地。
    然而,两年后,承仪帝旧疾复发,驾崩于勤政殿。
    她清楚记得承仪帝临死前对她的嘱托:光复大仪朝往日盛世荣光。
    一句话,禁锢了她一辈子。
    她忍痛扶持太子慕容灏继位,为了避嫌,她将朝政托付给两位老臣,顺王爷齐晏和丞相杜宏轩。
    在一次秋狝时,追逐野马时,马儿不甚踩中捕兽夹,慕容灏从马背上摔下来,头撞树,当场不治而死。
    刚经历了丧夫之痛,又要承受丧子之痛,还要应对朝中不安分的臣子和虎视眈眈的亲王,边境小国亦蠢蠢欲动……
    顶着巨大的压力,她的两位兄长以李氏为坚强后盾,支持她将羽太嫔之子、年仅八岁的慕容凌,扶上龙椅,改号启仪。
    因慕容凌年纪尚小,便以太后之名临朝称制,代掌朝政,开启了长达十年的辅政生涯,直至皇帝大婚亲政。
    原以为可以颐养天年,谁知,和亲于周尧国不过两年的嫡公主沉玉,因与易君宠妃发生口角,被易君毒打致使公主难产一尸两命。
    李攸宁不顾启仪帝和朝臣反对,率军出征。历时三年,大获全胜,进一步扩大大仪朝领土版图,成为九州第一大国。
    得胜归来的她,旧疾复发,于启仪二十二年九月甘五日,薨逝于慈宁殿。
    这一生,半生戎马,半生高墙。历经三朝,劳逾半百,全心辅佐慕容氏三位皇帝延续大仪朝的盛世荣光。
    为了慕容氏,为了家族,为了整个大仪朝,她从未得过自由。
    也许老天爷觉得沈小绾死得可怜,又同情她的命运,才给了这一次命运的重生吧!
    忽然,平地刮起一阵风,就好像是平地上忽然冒起的大烟,自下而上,形成一股旋风,卷起地上的尘埃。
    迷了眼的李攸宁悄悄抬手揉揉眼睛,晴朗的天空中忽然黑云沉沉,将阳光遮挡严严实实,四周暗了下来。
    国有大丧,老天爷亦动容。
    突然,一条长长的闪电穿过沉沉黑云,天空骤然大亮。
    不消片刻,一滴雨落在李攸宁的额头上,开出一朵冰凉的雨花。
    又一滴雨落在她的脸颊上,
    密密麻麻的雨水在凄哀的哭声中接二连三落下来,竹板声逐渐远去,直至完全听不见,也看不见出殡队伍……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