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老师闯异界

第122章 125.官吏役坑民猪队友,递门包礼教有神通

    
    姜臣正在奋笔疾书,忽然听到一个新词,连忙举手问:“今上,敢问什么是养老保险?”
    林夕沉吟了一小会,说:
    “保险呢,我怎么解释给你呢。
    我说两个例子,一个是一条山路上,有一次有一辆运送瓦片的牛车,车轴断裂了,瓦片散落在道路上,大家都走不了了,天又下雨,两边来往的货车们都走不了,风雨越来越大,这样下去,大家都要被堵死在道路上,还不知道多少人和货物受损失。
    于是有人说,让两边的人都凑一点钱,给牛车瓦片的车主,然后把车和瓦都推到山下,让道路通畅,也让牛车瓦片的主人减少损失。
    还有一个例子,有一个国家,经常做海上贸易,海船大,很少有人能够一家凑满一船货物,但是海船出海,有的时候遇到大风大浪,船需要扔掉一些货物,减轻分量,这时候,也有人凑钱,把比较笨重的货物扔掉。
    后来,就演化出来,在上船前,大家就经常彼此凑一些钱,如果整船货物都沉船了,把积累的钱,按照一定比例赔给损失的人。
    所有,后来演化出,干什么事情的受益的一群人,为了面对风险,大家提前都凑一点钱,如果发生了问题,那么用凑的钱来赔付或者补偿受损失的人。
    养老保险,是朝廷将每个缴纳税赋丁口的收入,留存一部分,有朝廷用来在纳税丁口失去劳动能力以后的一定岁数,每月给予一定的钱粮养老,这就是工作的时候,缴纳养老保险,退休以后,你们现在叫做致仕,可以根据以前缴纳多少,每月领取退休金,直到去世,去世以后,给予基本丧葬。”
    姜臣迟疑地问:“今上,下官有一事不明,不敢不问。”
    林夕一看姜臣严肃的脸色,觉得姜臣非常可能怀疑朝廷官员和皇家的诚信,以及运营能力,于是问:
    “姜主事,你可以是想问:
    朝廷自己都年年入不敷出,怎么今后给年老丁口发给钱粮?
    又或者,钱粮有了保障,人活的就长久,今后需要供养的人口越来越多,难以为继?
    还有就是,当年征收的税银,会不会被官员上下其手,被各部吃拿卡要,被皇家挪为己用?
    另外,会不会有天灾人祸,丁口即便拿了养老保险,也无法生活。
    此外,如今我们只有一个空城,今后如通掌控天下,普天之下,如何管理,如何保障?”
    姜臣拜了一拜:“今上睿智,下官实在不敢仰望,但是这些都是今后民部重负,下官恳请今上赐教。”
    林夕说:
    “代天牧民,就需要给人民以生的希望,死的尊严,活的自由,工的能力,创造的机会,让每一个人民对国家,朝廷,对未来,有期盼,有信心,有依靠,愿意奉献,愿意维护。
    保险以前为什么只能在商贾之间通行,是因为商贾在贸易中能过获得巨额利润,付出保险费,利润足以覆盖损失。
    对不对?”
    姜臣想了一下说:
    “今上,您刚才故事的后面两个,我倒悟出来,跟前面一个不一样,前面一个叫做救急,后面两个,不是救急,而是均担风险,抗衡偶然风险,这样的好处,跟常平仓很相似。
    某记得,书中有记载,战国时李悝在魏所行的平籴之法,(公元前476年进入战国时期)三家分晋后(就是公元前445年)魏国的君主魏文侯即位,任命李悝为相,主持变法。这是战国时期最早进行的一次变法运动,变法的一项主要内容就是“平籴法”,他认为粮价若太贱则伤农,太贵则伤民(城市居民),因太贵太贱,都不利于朝廷稳定,于是他实施“平籴法“。
    其做法是:把好年成分为上中下三等,坏年成也分为上中下三等。
    丰收年按年成的丰收情况,国家收购多余的粮食。
    歉收年则按歉收的程度,国家拿出收购的粮食平价卖出。
    上等歉收年卖上等丰收年收购的粮食,中等歉收年卖出中等丰收年收购的粮食,下等歉收年卖下等丰收年收购的粮食。这样“虽遇饥馑水旱,籴不贵而民不散。只有“民不散“,政权才能巩固,这就是“平籴法“的目的。
    结果行之魏国,国以富强,让魏国成为战国初年最强盛的国家。
    范蠡和管子也有类似的说法,汉武帝时,桑弘羊创立平准法,依仗朝廷掌握的大量钱帛物资,在京师贱收贵卖以平抑物价。宣帝元康年间连年丰收,谷价有贱到一石五钱的,“农人少利”。大约就在这以后,大司农中丞耿寿昌把平准法着重施之于粮食的收贮,在一些地区设立了粮仓,收购价格过低的粮食入官,以“利百姓”。
    这种粮仓已更名常平仓之名。当时边疆金城(今甘肃永靖西北)、湟水(今青海湟水两岸)一带,谷每石八钱,耿寿昌曾在这带地区收购谷物四十万斛。
    五凤元年到二年(前57~前56),耿寿昌以为往年每年从关东向京师漕谷四百万斛,用漕卒六万人,费用过大,建议从近处的三辅(今陕西中部地区)、弘农(今河南西部和陕西东南部地区)、河东(今山西沁水以西、霍山以南地区)、上党(今山西和顺、榆社以南、沁水流域以东地区)、太原等地籴谷以供京师,可省关东漕卒过半。
    耿寿昌又于五凤四年奏请在边郡普遍设置粮仓,“以谷贱时增其贾而籴,以利农,谷贵时减贾而粜,名曰常平仓,常平遂作为一项国政。
    元帝初元五年,在位儒臣借口关东连年灾荒,常平仓与民争利,遂与盐铁官、北假(今内蒙古河套以北、阴山以南地区)田官等一同废罢。
    东汉明帝永平年间又拟设置常平仓,刘般以积弊之故反对,因而作罢。
    晋武帝泰始四年(公元268),立常平仓,丰年则籴,岁俭则粜。
    齐武帝时,米谷布帛价贱,议立常平仓市买积储,永明六年(488),诏出上库钱于京师市买,令诸州各出钱于所在地市买储之。
    后魏孝文帝太和十二年(公元488),秘书监李彪奏请折诸州郡常调九分之二及京都度支岁用之余,各立官司,年丰籴积于仓,岁俭减私十分之二粜之,遂颁诏施行。
    北齐武成帝河清三年(公元564),令诸州郡置富人仓,亦用常平之法。
    隋文帝开皇三年(583),置常平监于京都,常平仓于陕州。
    同年,度支尚书长孙平奏令民间每秋成时,按贫富为差户出粟一石以下,储之闾里以备凶年赈给,名为义仓;五年,遂依其议诏立义仓。
    唐太宗贞观二年(公元628),命州县并置义仓,凡置地亩纳二升(高宗时改为按户等出粟)储之,凶年赈给或贷民为种秋熟纳还。
    十三年,令洛、相、幽、徐、齐、并、秦、蒲诸州置常平仓。
    高宗时,置京都东西市常平仓,并设常平署官。
    玄宗开元七年(公元719),扩大设置常平仓的地区,并定常平仓本上州三千贯,中州两千贯,下州一千贯;大抵谷贱时加时价三钱为籴,不得抑配,贵时减价出粜。
    天宝四年(公元745)丰收,命义仓亦准常平法收籴,义仓遂兼有常平职能。
    天宝八年,关内、河北、河东、河西、陇右、剑南、河南、淮南、山南、江南十道常平仓粮共四百六十余万石。
    安史之乱,常平仓废。
    德宗即位(公元780),始复京城东西市常平仓,后户部侍郎赵赞奏准于津要都会各置常平本钱,置吏征商人税并竹木茶漆等税充之,然因军费浩大,所税随得随尽,不能用于常平。
    宪宗元和元年(公元806),规定诸州府于每年地亩税内十分取二以充常平仓及义仓,依例籴、粜或赈、贷。
    自此常平仓与义仓职能合一,并称常平义仓。
    文宗开成元年(公元836),又命官民田土常赋外每亩另纳粟一升,于诸州所置常平仓逐年添储,会昌中停罢。
    宋太宗淳化三年(公元992),宋始置常平仓于京畿。
    景德三年(公元1006)后,除沿边州郡外,全国先后普遍设置。
    各州按人口多少,量留上供钱一二万贯至二三千贯为籴本,每岁夏秋谷贱,增市价三五文收籴,遇谷贵则减价出粜所减不得低于本钱。
    若三年以上未经出粜,即回充粮廪,易以新粮,后来由于常平积有余而三司兵食不足,常平钱谷经常被挪移助充军费。
    熙宁二年(公元1069),推行青苗法,常平仓法遂为青苗法取代,其所积钱谷一千五百万贯石(包括广惠仓所积)亦充作青苗钱本,每岁夏秋未熟前贷放,收成后随两税偿还,出息各二分。
    七年,改为一半散钱取息,而一年只收散青苗钱本一次,一半减价出粜。
    九年,各地常平钱物“见在”数增至三千七百三十九万余贯石匹两等。
    绍兴九年(公元1139)重建常平仓后,恢复籴粜散敛旧法。
    乾道三年(公元1167),诸路常平、义仓所积,计有米三百五十七万余石,钱二百八十七万余贯,其中绝大部分尽是虚数。
    如信州,帐籍所载为九万余石,上报之数为六万八千石,复经盘量只有一万余石。
    常平仓已经名存实亡。
    金世宗大定十四年(公元1174),曾定常平仓之制,丰年增市价十分之二以籴,俭年减市价十分之一以粜,命全国推行,但不久即废。
    章宗明昌元年(公元1190),复立,按郡县户口数储足三月之粮即可,令提刑司、诸路计司兼领。
    三年,以其往往有名无实,颁地方官奉行勤惰奖罚之法,并定制:县距州六十里之内者就州仓,六十里之外者别置。
    原定储三月粮,改为按户口多寡定储粮数,自两万户以上备三万石至五千户以下备五千石。
    五年,全国置仓计五百一十九处,积粮三千七百八十六万余石。
    今上,如果正常年景与凶年能够交替,且正常或者丰年,能够提供大量余粮,这才是常平仓或者平籴法能够实行的基础,若是朝廷赋税不足,或者凶年太盛,常平仓和平籴法,恐怕就失去了基础,这也是新朝人口较少,土地较为丰沛的时候,实行常平仓和平籴法的原因,而随着一朝延续,冗员、世家、文士、勋贵越来越多,常平仓的粮食还经常变成世家官僚与商贾勾结,害民肥己祸国殃民的便利手段。
    说实话,今上,今后神圣中华有没有官僚,有没有世家,有没有民众人数暴增远大于天亩之所出,臣下虽不敢妄言,但着实不对百年之后,有必然的信心。
    所以,今上,养老保险之法,比起常平仓而言,全部转为钱粮,并且还要缴纳赋税服役的丁口才能享受,但是长此以往,恐怕难以为继,还请今上收回成命。”
    林夕听到姜臣如此煌煌之言,十分惊讶:“姜主事如何能够对常平仓随口说出,言之有物?”
    姜臣说:
    “侥幸而已,职部一直以为需要通读圣贤书,读通圣贤书。
    实话说,半部论语治天下,职部多方思考观察后认为,实不足以为之;熟读二十四史,倒是能够常常观察国政得失因果。
    吏治之法太过鸿篇巨制,而民以食为天,故此臣下曾下苦功,研究常平仓和平籴法多年,甚至一度以为这乃是救国救民救朝廷的良策,最后才发现,无论常平仓还是平籴法,都要官员操作,必然有上下其手内外勾结的动机和法子,惠民之策变成祸国殃民之策,不过转瞬之间。
    故而,哎~~~~”
    林夕听到这里,才发现,即便古人之中,慧眼独具,上下求索的人,也不是泛泛,真是应了那句话,江山代有才人出!
    林夕随之大喜,如此一来,就不需要担心自己团队里面有思想和善于思考的人,果然是搞通了思想,事情就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林夕不禁想起来当时给幼儿园的年轻老师们培训的时候,常常说的一句话——思想达到了,措施就有了,盈利立刻就会产生了。
    ......
    林夕回过神来,才发现姜臣依然站着恭敬地行礼,林夕问:“姜臣,刚才你行礼多久了?”
    旁边肖兵忍不住小声说:“今上,您刚才魂游天外,已然半个时辰了。姜主事一直行礼如仪。”
    林夕暗道惭愧,心下就想,自己这个状态,恐怕是做不好一个统帅的,要尽快培养出一批人才,于是说:“姜主事,先坐吧,这是我的疏忽,肖兵,给姜主事换茶。”
    姜臣连忙说:“上人入定,臣下不敢打扰,刚才涂元帅已经命五百精兵,紧密戒备,恐怕今上有所骚扰,倒是有心之人。”
    林夕说:“是了,最近深思之际,常常入定,不知岁月,其实,不应该担任统领职司,姜臣,你们要快快成长呀。”
    涂熙才见到林夕已经出定,连忙走过来请安:“今上,职部未能及早安排,险些惊扰上人,实在是罪过,请上人恕罪,要不然现在移步内堂?”
    林夕说:“嗯,暂时不必了,我已经了然,刚才是姜臣的才学、执着,让我格外惊喜,不免心旌摇荡。现在已经有所了然,此战之后,立刻组织军官学校和行政学校,肖兵你记录下来,我们要大批量选拔、培养、造就新思想,新技能、新时代的各级军官,以及行政管理服务人才。
    姜臣说的对,说的很好,你看的也很透彻。
    神圣中华要想让国民有信心,国家必须有能力,国民生产和保障必须有富余,这个要靠创新,科学与技术创新,制度与法度的创新,天道认知与思想文化的更新与创造。
    创新是上天赐给人类所以独有的才能,良心是上天赐给人类所以独有的才情。
    要让农业生产,工业生产,国防发展,科学昌明,道义宣扬,这才是神圣中华之所以摆脱旧时代制约的唯一道路,发展是硬道理!
    而所有实践和创造,都要经过事实和时代的检验,所有人心人性的宣发,都要经过良心人性的考量。”
    姜臣似乎抓到了些什么,欲言又止。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