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之盖世雄兵

第九十章 一石二鸟

    
    先帝深虑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故托臣以讨贼也。
    以先帝之明,量臣之才,固知臣伐贼,才弱敌强也。
    然不伐贼,王业亦亡。惟坐而待亡,孰与伐之?是故托臣而弗疑也。臣受命之日,寝不安席,食不甘味。
    思惟北征。宜先入南。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并日而食;臣非不自惜也,顾王业不可得偏安于蜀都。
    ……
    自臣到汉中,中间期年耳,然丧赵云、阳群、马玉、阎芝、丁立、白寿、刘郃、邓铜等及曲长、屯将七十余人,突将、无前、賨叟、青羌、散骑、武骑一千余人。
    此皆数十年之内所纠合四方之精锐,非一州之所有;若复数年,则损三分之二也,当何以图敌?此臣之未解五也。
    ……
    建兴十二年,诸葛亮发动对曹魏的第六次北伐,尽起汉中大军一十八万。同时下令镇守巴南三郡的魏昌出疑兵进犯襄阳,再亲领两万大军奇袭上庸、新城,之后渡过汉水,威胁长安南方门户武关。
    这一次诸葛亮选择从斜谷出兵,出奇谋几乎不费吹灰之力便得到了军事要地——五丈原。关中震动,曹睿立即命曹彬领大军二十万前往渭水北岸驻防,将诸葛亮大军阻挡在渭水南岸。
    司马懿心知曹彬不是诸葛亮对手,一旦渭水天险有失,诸葛亮兵峰将会直指长安,则长安危矣!遂奏请曹睿前往前线协助曹彬,曹睿也不是昏庸之人,立即采纳了司马懿的建议,任其为副都督,前往渭水大营协助曹彬。
    ……
    巴南三郡经过魏昌数年经营,已经被魏昌经营成了铁桶一块,重要的位置基本上都被魏昌换成了他自己的亲信。薛仁贵已经代替马晖取得了永县的控制权,如今永县已经稳稳的掌握在了魏昌手中。那马晖只是一个胸无大志的草包,此刻已经在白帝城魏昌的眼皮底下做了一个养老将军。
    建平一线,王彦章虽然依旧是二把手,可是几年来声望已经盖过了胡安,而且其中最精锐的两千骑兵也都掌握在王彦章手中。樊关的傅俭更是直接对魏昌心服口服,这人是个直性子,性格与魏荣相似,是个标准的大老粗,谁有本事他就服谁,在一年前就已经面试成功,加入了魏昌的公司之中,现在对魏昌的话可谓是言听计从。
    如今魏昌手下有整整六万大军,装备精良,训练有素,粮草也无比充足。更兼有房玄龄、薛礼、李孝恭、李继隆、魏荣、王彦章等人才可用,简直可以说是一方诸侯的实力了。不过现在依旧还没到魏昌可以站起来做人的时候,此时魏昌若是敢有异动,先不说手下有多少人会跟随他,光是这四面环敌的境地便会让他粉身碎骨,而且还有一个最主要的原因……
    收到诸葛亮军令之后,魏昌急忙召集白帝城中各级文武前来商议军情。最后魏昌采纳房玄龄、李孝恭的建议,由李继隆领疑兵五千人假意进兵襄阳,屯兵于景山,对襄阳产生威胁,将曹魏襄阳大军暂时牵制。在永县囤驻一万大军,由一名小将暂领,若景山方面有变,李继隆则立即领兵退守永县,合兵一万五拱卫白帝城。
    又乘机命建平的胡安领麾下两千骑兵火速赶往白帝城,将建平指挥权暂交王彦章指挥,这虽然是很明显的权利架空,可任谁也挑不出毛病,胡安也只能照做。
    魏昌在建平一线抽调了两千骑兵,给建平留下了一万守军供王彦章调度,防止夷陵一线的“友军”。又从樊关抽调了五千人,给傅俭留下了五千人守备樊关。
    魏昌领两万大军前往上庸之后,白帝城还留下了一万守军用以调度三郡防务。这个时候魏昌才感到自己手中的人才依然不够用,留下谁坐镇白帝城这个问题可让他操碎了心。
    如今魏昌手中能够得心应手坐镇三郡,又让自己放心的人只有三个——房玄龄、李孝恭以及李继隆。
    景山一线需要李继隆,虽然景山一线只是偏师,可丝毫也大意不得,若是出了差错,曹魏襄阳大军将会直接放弃上庸,兵抵樊关。所以需要一名足智多谋,有统兵经验的统帅统领,李继隆无疑是最合适的人选,目前的薛仁贵还有些稚嫩,不足以担此重任!
    而李孝恭是降将,若是用他坐镇三郡,那肯定威望不足,就连“好先生”王彦章都不见得会买他的账,更别说其他心高气傲的武将了。而房玄龄作为魏昌军师一般的存在,此去上庸不能没有他,这可让魏昌费尽了脑子。
    最终这场会议结束,魏昌也没有决定留守白帝城的人选,只下了个筹集粮草辎重,整军备战,三天后发兵上庸的命令。
    深夜,魏昌在郡守府借着微弱的灯光翻阅着一卷竹简,却是怎么也看不进去。脑子里一直在纠结着留下谁镇守三郡的问题,无奈摇了摇头,感到无比的心累。
    咚咚咚~
    紧闭的房门突然被敲响,惊醒了沉思中的魏昌。
    “谁啊?”
    “禀告都督,房大人求见。”
    魏昌听后立即起身,放下了手中的竹简伸了个懒腰:“哦,老师来了,快快有请!”
    房门被值守的亲兵推开,随后一名中年文士迈着步子走了进来,朝着魏昌微微躬身,拱手拜道:“下官永安主簿房玄龄拜见都督,深夜打扰,还望都督恕罪!”
    魏昌面露苦笑,小跑着上前搀扶起房玄龄。
    “老师请起,你我可是师生之情,何必如此见外?”
    房玄龄却是固执的摇了摇头,对着魏昌语重心长的说道:“礼不可废,子昂可一定要习惯这些东西啊!以后若是有一天……咳咳……”说完用一种奇怪的目光看了魏昌一眼。
    话虽然没说完,可是魏昌哪能不懂他的意思。
    “那些还太过遥远了,就现在我就有一个问题难以决定,老师知道是什么吗?”
    房玄龄听到魏昌的话,将一只手背负在身后,另一只手轻抚着自己的胡须,看了看门口的方向。
    魏昌顿时领悟,向着门口的方向一挥手:“你先出去,然后把门关上,没我的命令谁也不许进来!”
    “诺!”那亲兵立即退了出去,并顺手带上了放门。
    房玄龄这才继续说道:“若是要留下一人镇守三郡,乔便是最好的人选!”
    魏昌挠了挠头,感到十分不解:“那上庸方面谁给我出谋划策啊,还是说老师觉得李孝恭足以胜任军师的职务?”
    “哈哈哈哈,主公小看这位李将军了,论出谋划策,他可能不如我,但是若论排兵布阵,洞悉战场,临敌应变,此人不在李继隆之下,乃是实实在在的当世名将,可比东吴陆郎。”说到这里,房玄龄顿了顿,随后看向魏昌继续说道。
    “不过这并不是重点,重点是主公真的想兵指武关吗?或者说是主公想看到诸葛丞相北伐成功,拿下长安吗?”
    魏昌顿时惊出了一身冷汗,悬在空中的双手都有些颤抖,随后颤颤巍巍地说道:“老师的意思是?”
    房玄龄点了点头,示意魏昌的猜测是正确的。
    “之前几次诸葛丞相北伐,从来都没考虑过让主公你从南方起兵攻打上庸、新城,兵抵武关。为何这次突然让主公出兵?其中一点确实是表面上的意思,主公若是真能打到武关,曹睿必定抽调部分兵马回援,能给他北伐减少一些压力。而另一方面,他是在试探主公!这是诸葛丞相的一石二鸟之计!”
    “那?我是石还是鸟……”
    房玄龄:“……”
    (本章完)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