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之七海为王

第四百六十六章 辽西会战

    
    整个四月上半个月,海军陆战队在辽西走廊都在尝试登陆行动,范围涵盖了宁远到锦州一百多公里的海岸线。
    四次的试探性登陆,都以失败告终,陆战队损失一千七百多人,在这个过程中,李肇基发现,现如今的清军已经不是当年北征时期的清军,其军队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改革军队的过程中,诞生了一些特色的兵种。
    给陆战队造成麻烦的便是主要由八旗汉军组成的骑炮队。汉军旗为自己的轻型火炮改良了炮车,让其变的更为轻便耐用,其主要使用一种一百五十公斤级的佛朗机炮,为这门火炮制造了一种低矮的四轮炮车,并且炮车上可以安插预制的木盾牌。
    每当陆战队在某处海滩登陆,这支骑炮部队就会在火枪骑兵的护送下抵达,因为火炮很轻便,因此很容易展开,但抵达之后,火枪骑兵下马,却不主动攻击,而是用随马携带的铁锹修筑工事,主要是胸墙。
    当陆战队在海岸线附近好不容易完成集结,就以骑炮为前锋发动进攻,这既是野战炮,也是盾车,陆战队使用的燧发滑膛枪无法破其木盾,而佛朗机却有着不错的射程,其专门用于打霰弹,从三百米外就对线列步兵泼洒霰弹,一直打到一百五十米。
    因为在登陆早期,陆战队的野战炮无法上岸,而轻便的二十四磅臼炮虽然可以提供支援,但精准度太差,每次都被清军骑炮部队占据射程优势。
    这种火炮并非没有缺点,其一体式的四轮炮车转向并不灵便,所以只要步兵发起冲锋,尤其是从两翼包抄,就可以避开其火力,但却有会遭到清军火枪兵的打击。
    四次登陆失败之后,李肇基决定不再投机取巧,而是选定葫芦岛作为登陆点。
    这是深入渤海的一处半岛,三面环海,半岛之上还有丘陵和溪流,在崇祯十七年的那场战争中,东方旅就是在这里掩护了粤军的撤退。
    半岛上有清军修筑的炮台工事,沉重的红夷大炮镇守这片海域。海军把主力舰靠近,用九十磅重炮发射开花弹的方式连续破坏了清军的火炮阵地,然后登陆了葫芦岛。
    崎岖的地形让清军的骑炮部队无法靠近,随即,从觉华岛出发的陆战队主力完成了登陆,在陆军最精锐的淡水旅也登陆之后,在四月十七日早上,占领了连山堡和双树堡,扩大的登陆场。
    只不过,清军并未给李肇基在这里登陆主力的机会。
    “你确定,宁远已经没有了敌人。”李肇基刚刚得到连山堡和双树堡被占领的消息,刚要上岸,鼓舞士气,就见一艘单桅通报船来,告知了一个令人惊讶的消息。
    宁远要塞的守军全部撤走了,宁远周边空无一人。
    “是的,全都撤走了,没有一个人,甚至连活物都没有。”负责汇报的是作战参谋,而且他拿来了赵大河签名的文本,意味着这个消息得到了赵大河的背书。
    但在葫芦岛登陆的军队没有发现清军撤退的痕迹,只不过李肇基可不会放过这么好的机会,立刻命令赵大河的陆军直接登陆,并且于当天夜晚就占领了宁远要塞。
    随即,宁远的陆军与葫芦岛的陆战队建立联络,在这一段的辽西走廊,已经不见清军了,侦查部队也只是发现,驻守宁远的阿济格并未是向西撤往锦州,而是向北进入了燕山山脉之中。
    赵大河派遣登陆的骑兵部队沿着痕迹追击,但最终也没有找到阿济格的主力。
    只不过,双方的脱离接触,对于东方商社来说并非坏事,东方商社得以完成全部的登陆,占住了宁远要塞,就拥有了一个坚固的落脚点,并且完善了港口设施。
    登陆和侦查一直持续到了五月一日,半个月的时间,足够李肇基弄清楚一切了。
    辽西走廊,是满清预设的战场。在半岛战争之后,博洛和岳乐兄弟主持了辽西走廊的工作,构设了新的防御态势。
    辽西走廊的一切百姓,不论八旗还是绿营,全部内迁,但并非向辽东方向迁移,而是向北,进入松岭、黑山这两道燕山余脉之中,不仅辽西之民迁入,满清还从朝,鲜迁移了四万户进入这片山脉,在大小凌河等河谷地带屯田,尤其是以大凌河为主,而核心便是大凌河谷,后世被叫做朝阳市的地方。
    这直接改变了满清在辽西的劣势。以往面对海上袭击,狭长的辽西走廊随时可能被切断,但现在不同了,不论是东方商社海上登陆,还是顺军出山海关,只要往辽东方向进攻,清军就可以从北面山谷出击,切断其补给线。
    而若是先解决北面的威胁,就要深入地形复杂的山岭之中,火器的优势会被大规模的削弱,旁的不说,东方商社引以为傲的那些重炮就用不上了。
    李肇基弄清楚了这些,不得不赞赏爱新觉罗一族的智慧,但幸运的是,他也非吴下阿蒙。
    东方商社的军事力量已经在过去的几年里得到了扩充,李肇基指挥下的大军,便是最强的一支力量。
    这支军队包含了陆军的第二军,第三军两个野战军,海军陆战队第一师,近卫师,还有大明派来的陈平所部三千人。
    此外李肇基还为这支军团增派了大量的重炮、辎重部队,并且单独建立了一个骑兵师增强。
    商社的主力军队之中,只有第一军还驻在汉江沿线,但那已经算不上一支精锐部队了。
    本来第一军是最精锐的,李肇基为了迷惑满清,把第一军三个步兵旅里各自抽调了四个营,然后混编海外领地驻军以及曾在陆军中有过服役经验的陆军组成了第三军,而第一军主要都是从半岛招募的新兵。
    陆战队和近卫部队都出动了师级单位,还有一个骑兵师,此次登陆的军团相当于三个野战军和一个骑兵师,兵力已经超过十一万人,哪怕只计算战斗人员,也已经达到近八万。
    李肇基要的就是毕其功于一役,而他的对手,满清同样下定了决心,除了驻守半岛的济尔哈朗部,精锐尽出,合计有十三万军参战。
    五月十日,完全完成登陆的东方军团向东发起了进攻,李肇基留下海军陆战队两个受损严重的团驻守宁远要塞,然后迅速对锦州要塞发起了进攻。
    然而,锦州要塞并不好打,这是博洛兄弟二人精心打造的辽西防线的支撑点。
    这座要塞完全与锦州城脱离,而是选择在小凌河一处河湾高地构筑的棱堡要塞,其构筑于高台之上,北面、东面和南面全部被小凌河包围,只有朝西的这一面有喇叭形的开口,但宽度也只有一千三百多米。
    清军利用地形,在要塞西面设立了四道,纵深超过一千米的工事,配属了七十多门红衣炮,其余轻炮不计其数。
    要塞之中驻扎军队一万六千多人,号称三万,而且都是精挑细选的。满达海率领满洲正红、镶红两旗共三千精锐作为督战队,炮兵全数从孔、耿两藩之中调遣,仅仅是八旗就占据了大半,其余则是吴三桂手下的大半军队,因为担心吴三桂有二心,吴三桂本人并不在要塞之中。
    锦州要塞吸取了宁远要塞的经验,选址距离海岸线超过四千米,这意味着海上的火力根本无法炮击到要塞,哪怕是东面,也故意被引入了沟渠,掘开之后形成了很大一片的湿地。
    在仔细观察了要塞之后,李肇基的战略就是围而不攻,东方军团那些十英及以上的重炮此时刚刚抵达觉华岛,炮弹更是还在旅顺,他可不会用命去填锦州要塞的战壕。
    清军沿着小凌河驻守,而李肇基则在稳固了后勤补给线之后,开始调遣兵力,他把第二军和第三军五万五千部队布置在松岭子到小凌河入海口蚂蚁屯长达二十四公里的河段上,还派遣海军在沿海佯装登陆,不断迫使清军分散兵力。
    骑兵师则沿着小凌河不断机动,工兵团也屡屡出没,在让前线指挥的多铎弄不清突破点之后,李肇基派遣近卫师向北机动到了松岭子,多铎也知道,这是李肇基麾下最精锐的部队,因此立刻向北调遣预备队,结果,最为疲惫的陆战队的七个营在锦州要塞北不到两公里,在守军眼皮子底下完成了突破渡河,建立了桥头堡。
    多铎派遣骑炮部队进行增援,但工兵团搭设的浮桥很快,陆战队的六磅炮和近卫师的一个炮兵营迅速渡河,以野战炮压制了清军的小口径骑兵炮,稳固了桥头堡。
    李肇基以为,围绕桥头堡,双方要进行一系列的鏖战,但多铎在发现骑炮部队反击失败之后,立刻带麾下六万多军队向北撤退,进入了小凌河山谷,把李肇基置于进退两难的境地。
    若是前进,渡河去多尔衮负责的大凌河防线,就要遭受锦州要塞和多铎军团的攻击,可若是停下,在攻城臼炮没有到位的情况下,也打不下锦州要塞。
    李肇基的指挥向来是在战术上大胆,在战略上保守,因此他拒绝了属下提出的进击计划,而是准备先拔出锦州要塞这颗钉子之后再继续前进。
    之所以做出这个决定,是因为他得到一个情报,大顺方面的战略预备队,驻扎于青州的那支军队已经全数北上了。
    虽然并不能据此认为大顺方面停止了南下的计划,但至少分散了明国的压力,让李肇基的辽西会战拥有了更为充裕的时间。
    所以,李肇基把主力渡过了小凌河,沿着小凌河谷出口一路向东布置,形成了小凌河山谷到大凌河入海口的一道防线。
    李肇基的计划是,利用山谷口的狭窄和大凌河宽阔的水面,挡住清军对锦州要塞的支援,争取到攻克锦州要塞的时间窗口。
    只不过,清军并未按照李肇基的剧本去走,事实上,他们有自己的一套剧本,而锦州要塞原本就被设计来当鱼饵的。
    五月底,多铎派遣博洛率领两万人出现在了女儿河的北段,这条河位于小凌河的西边,李肇基只在这里布置了一些警戒部队,小凌河西岸的主力只有负责围城的近卫师。
    无奈之下,李肇基只能命令前线的军队收缩,沿着小凌河进行防守,同时近卫师向北机动,挡住博洛所部。
    这毫无疑问的打破了李肇基原有的作战计划,并且因为信息传递出现的失误,导致了恶劣的后果。
    负责松岭防御的第二军和负责大凌河防御的第三军沟通失误,双方不约而同的撤离了结合部的军队,导致产生了巨大的缺口,岳乐率领骑炮部队和火枪骑兵迅速通过这个缺口,制造出了无数的混乱。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