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创业日记

正文 第六十一章 贾诩心理诉求分析

    
    这也太简单了吧!
    不是需要三顾茅庐,三请五让吗?这些都不需要了。现在招人都这么容易了?
    周义简直不敢相信,说话有些激动:“先生,你是说……”
    “府君,不必惊讶,此事我也是考虑多日。来幽州的所见所闻,让我感触良多。刚才的那番话又给了我很多启发,朝廷的问题确实是中原的人口太密集所致,达到了人口的上限,用什么样的制度管理也不会有效果。
    而要突破这个人口的极限,还没有人提出向主公这么可行的方案。府君是第一个,说此话的人,而且是一个有可能实现的方法。
    府君所想和我们完全不一样,我们太局限与权力的争斗,和对现有秩序的维持了。人口这个根本的问题得不到解决,我们就是做再多的努力也不会有效果。
    而谁能解决人口的上限问题,谁就会是这个民族的英雄。而我观府君是最有可能做成这件事的人。”贾诩感慨道。
    周义见有成效,就要趁热打铁,让贾诩更加个认同这个观念,只有思想上彻底认同,才能心甘情愿的做事情。
    “不错,先生应该知道,西汉末年全国的人口已经有六千万,全国上下解决不掉多余的人口,才会有代表儒家的王莽篡政,想用周朝的井田制解决多余人口负担。结果很明显,显然用错了方法,致使全国的人口直接减少一半。后来才有光武帝刘秀建立东汉,重定秩序。
    东汉经过两百年的发展,人口又到了西汉末期的人口数量,同样多余的人口又成为朝廷的负担,这才使得各地叛乱不断。历史在这里陷入了轮回,而朝廷的精英们只知道争权夺利,想用老办法解决遇到的新问题。
    这样的结果只能是人口锐减,简化矛盾,最后回复到东汉初年的局面。可是这样的局面不是周义想看到的,想必也不是先生愿意看到的。
    通过减少中原人口来延续这个民族的发展,实不可取,不是长治久安之策。
    中原的运气,不会好到每一次人口锐减之时,草原上也无暇南侵。如果恰好中原人口锐减,而草原上又举兵南犯,中原不说是否能够抵抗,就是中原能否保得住也是个问题。”
    这可不是周义危言耸听,汉除刘邦被围就是教训,还是当时匈奴人也不明所以,放过了刘邦。后来,明末中原人口锐减的时候,清军乘机入关,神陆沉沦。
    “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只能依靠发展解决,东汉发展到现在如果停滞下来,那是整个民族的灾难。这个时候我们只要找到新的办法来提高人口的上限,才不会使这个国家陷入悲剧。
    当然人口多了,会有产生很多新的问题,但是朝廷现在的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边患,财政,世家垄断都不再是问题。
    人口多了,有才能的人也会增多,大家一起群策群力去解决新的挑战。而不是像现在一样,大汉陷入怪圈,一边屠杀人口,一边鼓励生育。
    这都是血淋漓的教训,王朝的更替,伴随的是人口的锐减。东汉也已经要走历史的老路,进入轮回的怪圈,谁能打破这个魔咒,谁就是这个民族的英雄。
    周义不才,虽然不想当什么英雄,可以想为这个民族的向前发展尽一份微薄之力。”周义慷慨陈词。
    以发展的眼光看问题,而不是想着在原地打转。这种思维不说在大汉少见,就是再后世也不多见。有多少人只知道维持现状,因循守旧,一直用老办法解决新问题。
    勇武如霸王项羽,想用春秋时候的分封制度来重定秦朝末年的政治秩序,只能落个乌江自刎的下场。
    王莽更是悲催,儒家标准中的完美人物,却想着用周朝贵族的井田制来解决汉末的人口膨胀问题,致死西汉末年生灵涂炭,人口锐减,这才背上千古的骂名。
    在这种情况下,能带领民族继续向前发展的人才最有机会问鼎最高的位置。因循守旧者一定会被淘汰。
    “有这样的改变民族整体命运的机会,贾某当然也要尽一份绵薄之力。不知府君可愿意让贾某参与其中?”贾诩认真听完周义的话面带严肃的向周义说到。
    整个民族只有向前发展,才有出路,要不然只能自相残杀。身为大汉顶级精英的贾诩当然也明白这个道理。
    “贾先生能来,德仁诚惶诚恐,说实在话,先生还是第一个来主动来投之人,拒绝岂不是可惜。”周义笑道,明白的告诉贾诩,你可是我的第一个谋臣。
    “那是贾某的荣幸,以后来投靠的人会越来越多,贾某现在不认主公,以后恐怕就没机会了。”贾诩揶揄到。
    “先生还真是幽默。主公还是不要了,周义承受不起,还是叫我府君或者名字即可。”周义干笑一声。主公的事情以后再说,名义上周义现在还是朝廷的幽州牧,称主公还是太早了些。
    见周义不愿意,贾诩也没有在称呼上与周义计较。主公是迟早的事,何必急于一时。
    后世君臣中的典范,就这样共同踏上了新挑战的征程。
    没有认主仪式,没有基情似火,有的只是对于真个民族前途的关心,和默默的在心里定下的名分。
    马斯洛讲人有五个层次的心理需求: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会需求,尊重需求以及自我实现的需求。
    从生物属性而来的低级需求,比如延续生命,一直到进化后逐渐显现的高级需求,比如说释放潜能。
    第一种的生理需求,这是人类必须要满足的需求,要活着,要传播后代。
    乱世中的人们普遍都有这种心理需求。生存是第一位的,为了生存,为了种族的延续,什么事情都干的出来。
    百姓为了生存要起义,胡人为了生存要南侵,汉人为了生存要拼死的抵抗。就包括周义刚来到汉末的时候也是为了生存要在战场上拼杀。
    对这类人来说“别给我谈梦想,我的梦想就是明天可以有饭吃。”
    这只死最低的需求。
    第二种的安全需求,也是大多数人的追求,只是活着不够,还不能担惊受怕。
    整日过着提心吊胆的生活,今天会不会被打一顿,明天会不会被赶出去。安全感的缺失,是这个时代普遍现象。伴君如伴虎,说不了那一天皇帝一不高兴,自己就得玩完。身为高层的官员都会有这中担心,不用说普通的大汉百姓了。要是惹投靠的世家不高兴,说不了那天就被赶出去了。
    这也是人们的普遍需求。
    第三类的社会需求,是人们在吃穿不愁,安全有保障的情况下,要求融入某一个集体,寻求归属感。
    三国的人物讲究归属与某一个势力,就是大家相互抱团,形成一个组织,寻求归属,构建心理的家园。就连再民间也是一个一个的坞堡林立,普通民众都归属与某个大家士族的坞堡。
    同为古代的四大名著,三国里的人物没有水浒里的人物个性鲜明,就是因为三国的人物属于一个个的组织,有自己归属。
    组织会同化了个人。
    你看水浒里的人物,不管什么样的人来到梁山之后还有个性吗?不管是鲁智深,还是武松都会被梁山这个替天行道的组织同化。
    三国尤其如此,有的是一个一个的组织,而不是个人。
    第四类的尊重需求,说的是一个人不仅要融入集体,被集体接受,还要受到集体的尊重。
    如果在集体中没有受到尊重,大多数人都会脱离这个集体寻找另外的集体归属。三国时的孟达,就是因为在蜀汉不受重视,而投靠曹魏,在曹魏也没有得到重视,就又想回到蜀汉。这种事屡见不鲜,庞统由东吴改投刘备,就是没有受到尊重,许攸后来帮助曹操也是袁绍轻视许攸。
    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也是因为受到了别人的尊重。
    第五类是自我实现的需求。这只有很少的人能达到,要求完全释放自己的潜能,有自己的用武之地。完全为了自己的理想而生活。
    这类人关心的问题,都是国家民族的大事,有后世的话说就是心中所想都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请命,为圣贤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大事。
    你说“来吧,我给你加官进爵。”不好意思,官职对我没有吸引力。
    你说“来吧,我可以给你金银财宝。”对不起,我最不缺的就是金银财宝。
    这类人缺少一个梦想,一个有可能实现的梦想,三国里的顶尖的谋士和武将都是这种层次的需求。
    贾诩现在就是这第五类需求的代表,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会需求,尊重需求被满足了之后,迫切的要满足自我实现的需求。
    周义这里为贾诩描绘了最广阔的前景,
    能最大程度的实现自己的价值,
    能为民族的未来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贾诩当然要来。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