厨坛

正文 第四十三章走向国际2

    
    十一月中旬,比起亚洲来说欧洲气候入冬稍快一些,德国正处于降温的气候段,这是方立一行人第一次出国办正事儿,且受邀请的前提下(旅游不算)。
    长达十余个小时的飞行,抵达德国柏林,对大伙儿来说这是一块完全陌生的城市,处处都是欧洲风,处处都是生面孔,也自不奇然的更有了团队归属感、亲近感。
    德国紧挨法国,法国又离西班牙不远,跟英国只隔一条海峡,从某种意义上讲这块紧凑的欧洲大陆是西餐发源之一,有最新款式的西餐、法餐、以及最流行的分子料理、跟融合菜。所以方立众人对此次出行既兴奋又激动,当然难免还有一丝怯生,毕竟大姑娘上花轿——头一回!
    出机场;各种高举接机横幅的接机亲友团,横板写着各种语言都有,其中最亮眼的便是一张写着中文的红色纸牌,“德国奥林匹克餐协欢迎中国厨师朋友!”
    顺着牌子往下看是两位更亮眼的德国金发妹子,二十出头的样子,有着比亚洲人稍白的黄皮肤,看上去更细腻白净,身材比亚洲普遍女性高挑,又是一身紧致牛仔裤一眼看去全是腿,配上那双浅蓝色的大眼睛,真叫人如梦似幻。
    也不知是谁发出咕噜吞咽口水的声音,方立回头瞥了孔子德一眼,那家伙果真不害臊的笑了笑,然后补上一句更犀利的话“这样的妞带回家爸妈保准高兴!”
    大伙儿没说话,年龄稍涨的郑明跟石源明则是笑了笑,作为男人;都懂!对于唯一的女性苏薇则是无语的白了众人一眼。
    他们议论人家的同时,也被对方有所察觉(老盯着看能不察觉吗)这种节骨眼领头的自然是苏薇,如今是她展现学问的时候了,虽然对德语不熟,简单交流应该能应付。
    众人看着她应答如流,宛如听天书一般站旁边陪着笑脸,煎熬了几分钟只听见苏薇带着神秘的笑容冲众人使了个眼神“出发!”
    大伙儿当时还一脸错愕,直到那两个接机的德国妹子微笑弯腰做出国际通用迎接手势才反应过来。
    他们一行人八个,加上接机的两位德国妹子刚好十人,接机的是一辆大型商务车,轻轻松松容纳十人。
    上车后苏薇就跟两德国妹子聊的热火朝天,当然也没忘记翻译,记得最清楚的就是,两位德国妹子将陪同他们一起度过德国行。
    到了柏林市区先下榻酒店,短暂休息之后;在两位漂亮德国妹子带领下开始游览柏林夜景(到地方是晚上),这个时间段孔子德也没闲着,为了能跟德国妹子搭上话硬是没少求苏薇,当然方立也想,只不过拉不下老脸,好在旁边听了几句常用德语;发现德国人常把姑姑挂嘴边,姑疼猫根(早上好)、姑疼阿笨特(晚上好)、姑疼塔克(你好),逼死巴特(一会儿见)、逼死猫眼(明天见),当然他最在乎的表白语也没少;一西力波弟媳(我爱你)、一西妈渴弟媳(我喜欢你)……
    (翻译成中文谐音就得接受这个现实……)
    说归说过;笑归笑;柏林旅游少不了,虽说德国在我们印象当中很强大,抗战时期这样德国货、那样美国货、确实很牛。可惜二战失败也免不了土地分裂,直到1990东西两德才完全统一,在此之前柏林是东西之间的横梁,高高砌上一条分界线,就成了“柏林墙”(据说当时是防止东德居民逃过界?好像每年都有十多万居民跑到西德,如今拆了大半,留下的只有今日看见的繁荣商贸柏林)。
    任何华丽的外表都存在一段惨痛不堪的过往,柏林有,世界有,哪儿都有!
    所以且行且珍惜,愿世界永远和平!
    过了!过了!扯歪了!回归正题,一行人看了柏林夜景,第二天接着玩儿,当然不是让几位大老远跑来旅游的,主要是德国餐协首脑们还没聚齐。半年后的赛事在即,都忙,情有可原!接着玩儿吧,反正免费的。
    后面一口气玩了三天,总算将柏林转悠完了,该看的;不该看的,该玩的;不该玩的,统统玩完了。什么奥伯鲍姆桥、东边画廊(残留柏林墙)、大教堂、博物馆……
    玩够的同时自然也吃够了,犹如他们来之前唐华介绍一般,德国美食注重肉食!注重味!德国香肠、德国黑森林火腿都世界闻名,酸黄瓜也是一流……总之一方水土一方人,一方人民爱一方菜,这就是德国独有的佳肴。当然德国美食也只占部分,依旧也有部分国际型的;这只不过有了同化效应,美国人清淡的西餐在这里油腻了,中国人八大菜系在这里油腻了,川菜更是清淡了,适应最强的还是鲁菜、粤菜、香港菜,或许先辈们曾经研发的时候就想到国际化的扩展趋势吧。
    民俗民风都见了,接下来该见名人了,欧洲餐饮名人,德国餐协委员(简称)米歇尔、马提亚斯、丹尼。法国女主厨奥德蕾,西班牙大厨胡安.卢塞罗、法国七星大厨艾兰.杜斯(算是没见面的老朋友了)。
    本来还有其余成员,只是半年后的参赛在即,都忙活去了,能聚集这几位重量级的大厨已经很不错了。
    人召集齐了那就开始聊吧,其实也没正儿八经坐在会议室聊,而是带着一伙人参观了往日世界奥林匹克厨奥会的经典菜肴,有录像有照片,还有至今柏林餐饮界流传的美味。
    然后就跟这帮欧洲餐协大佬东逛西溜达的考察餐厅美食,了解欧洲风格的菜肴,三五两天全是吃;吃的嘴巴都木了,总结一句话:“好看精致不顶吃,更没饱腹感。”
    西餐的特点就是讲究人体营养摄入量,以最少分量的食物达到人体最大需求。
    考察完了,接下来也该他们露脸了,这也是邀请他们来的重头戏。以互相交流的名义掂量对方!既文明又不失礼节——很常用的一招啊。
    交流会的档次自然也不低,选在柏林繁荣中心波茨坦广场,搭台撑架都花了三五个日子,宣传栏更是遍布满城商贸区,可以说整个柏林餐饮界都知道这场中餐交流会,奥林匹克餐协也在官方发表了此次宣传,一句话概括他们这些举动——我们很尊敬远道而来的中餐厨师朋友。
    具体交流时间订在十一月28号,有两个原因,第一是工作日;错开各个餐厅忙碌的周末,第二;天气好,听预报有久违的太阳,还有给附近国际同行留个赶路的时间。
    剩余时间大伙儿开始忙碌准备,食材倒也不需要东找西翻,如今各个菜系都有国际化的趋势,每个国家的食材自然全球遍布了,唯一缺点就是少了新鲜度跟本地特色风格。
    新鲜度确实没法,本地特色风格更没法,俗话说入乡随俗,任何菜系到一个新的地方首要是让当地人接受这个口味,否则也就失去了它存在的意义。川菜在德国应变得重油,在美国就应该变得清淡,所以在保住菜系特色的前提下多少都有变动,这样才有利于存活。
    从二十号开始波茨坦广场便慢慢闹腾,周边国际大厨纷纷抵达,(主要原因还是离得近。)方立八人也受到星级大厨的待遇,待遇虽好;压力却不小,不是技术上的压力,而是来自心理上,想想过几天要当着欧洲厨界同行展示厨艺能不紧张吗?答案是肯定的,因为来的都是业界大佬。除开奥林匹克餐协委员之外;剩余的姓甚名谁也说不出来,或许也有些国际知名大厨在内,人太多,认不清。
    28号一早方立等人随同奥林匹克餐协来到广场,这里有数套中式厨具,以及他们所需要的食材,今天八位将展现中餐特有的刀工、花式刀法,换句话就是一把菜刀走天下。
    中餐刀工主要以丁、丝、条、块及各式花刀等组成,每种规格又分不同型号,例如丁分;大丁小丁,丝分;银针丝、细丝、二粗丝、头粗丝,条分;筷子条……
    其中握刀在于稳,下刀在于力,下刀对象也针对食材特性,分直刀跳切、似拉锯一样推拉切,又如反刀斜片、或者正刀斜片。总之;切菜就像打太极,有柔有刚,有快有慢。
    如果再讲下去又要另开一篇专题课了,总之中餐刀工很复杂,复杂到连我这个从业十多年的厨子都还没分清具体,手艺活这个行业有句话说的很对,活到老学到老!只要是手艺活,谁也不敢保证自己融汇精通,即便活了七老八十岁当有人问起技术造诣;也只会略微低调的说一声“略知一二、通晓八九”,谁敢保证人外没人?天外没天呢?
    扯这么多的主要根据就是在于谦虚,在于低调,这个理谁都懂,方立他们也懂,何况这还是在别人的场子上,更要学会低调,先是逐个四处鞠躬感谢各位同行客官,以及美食爱好者的青睐。然后讲述自己的来历,顺便推销中餐的文化,然后在各位欧洲大佬们聚精会神的关注下秀得一手好刀法,然后再次谦虚!然后再翻动一尺五的大铁锅,炒几盘在欧洲受欢迎的中餐特色菜。那香气扑鼻的味道,吱吱炸响的油锅,火焰袅袅的翻锅,以及当当直响的刀切菜板的声音,像极了一首美妙的烹饪乐器。这种能看见、能听见、能闻见的烹饪仅属于中餐独有,西餐或许有,法餐或许也有,德餐或许也具备,但都没有中餐烹饪过程潇洒、热血、有观赏度。翻锅时能给人感觉;这确实叫炒菜!起锅端上桌也能促进你饥饿,吃进嘴里更能回味它的经过。
    这就是中餐!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