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杂货

445 难民

    
    罗用从前也想过跑路,  万一将来在政治斗争中陷入不利的处境,到时候干脆就到别的地方甚至是别的国家去重头来过。
    如今他已不再那般想,  他要在这一片土地上扎根生长,  也要坚决捍卫这一片土地的和平安宁。
    这就好比每户人家都要守好自家宅院一样,  总不能轻易被别人说赶走就赶走的,关键时候,  豁出性命也要搏上一搏。
    说话这人张口就问罗用将来出事了要往哪里逃,实在是小瞧了他。
    而罗用的回答,  倒也令一些人对他刮目相看,  从前只道他有才干,如今看来,  竟也很有几分英雄气概。
    假使他日果真发生了什么大事,以罗用这块棺材板的威力,应也是能挡下一些风浪。
    这一日早朝之后,  吃过了廊下食,众官员纷纷都往宫外走。
    期间,有一个平日里对罗用一向很冷淡的官员,  一反常态主动和罗用打了招呼,  与他寒暄了几句,  态度颇为和善。
    之后的一段时间,  罗用渐渐的也感觉到了,  自己在这朝堂之上的地位,  似是隐隐有了一些提升。
    当然这种提升也不是说几句空话放几句厥词就可以实现的,  毕竟谁也不是傻子,  这跟他一向以来的积累有关。
    一个人若想得到别人的敬重,总是要有一些大胸怀大气魄大担当,尤其是在这朝堂之上,攸关天下苍生。
    这回胡人入关的事情,大朝小朝之上争吵数个回合之后,最终还是以支持派得胜告终,除了一部分积极争取让这些难民就地安置的朝臣,皇帝李世民的态度也很紧要。
    李世民这个人胆子很大,突厥王室出身的将领他都敢用,从前带兵打仗的时候,对那些个敌方的败将降将,他都敢将自己的性命托付出去,也正是因为如此,这些年朝堂之上风起云涌,他又因那玄武门之变饱受非议,政权却始终稳固。对他来说,不过是几千个难民,又有什么可害怕的。
    李世民不仅让这些难民就地安置,还让他们派遣出数十人作为代表,前来长安城参见天可汗。
    圣人言要亲授这些难民大唐编户身份,令他们可以在大唐安居乐业,奉养父母,照顾妻儿,子孙后代都可以在这里繁衍生息,永享太平。
    这背后自然也有一些政治宣传的作用,不仅宣传了李世民这个天可汗,同时也宣传了大唐这个国家。
    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宣传同样也是很重要的,尤其是在这个信息闭塞的年代,别人都不太懂宣传,就他最懂宣传,于是就占据了许多有利的位置。
    从前李世民就说过,自古以来中原的皇帝大多都只爱中原的子民,他自己就不一样,他是天下人皆爱。
    而他的所作所为,确实也对得起天可汗这个称号,赢得了许多胡人部族的拥戴,也使得许多胡人出身的兵士将领甘愿为他卖命。
    三十几年以前,隋炀帝在焉支山下大宴各国使臣,又令胡商在长安洛阳以及沿道驿站免费吃住,引得那些原本习惯了和突厥人交易的胡商,纷纷来往中原。
    三十几年以后的今天,关外许多地方都在流传着天可汗的传说,许多胡人向往关内的生活,或许也正是因为如此,这一次这几千个胡人才会选择来投奔大唐,而不是去往吐蕃突厥,亦或是在这沿路上的其他国家停留。
    这数千人如今就被安置在高昌城外的荒原上,郭孝恪安排了兵士在那边维持秩序,又给他们发放了些许粮食。
    高昌原本还是佛国,僧人信徒众多,常有人到难民聚居的地方去施粥施饼,还有人为他们送去了衣物,眼下虽是夏季,但在高昌当地,夏季的夜晚亦是颇凉,而这些难民当中的一些人更是衣不蔽体。
    高昌周边甚至是常乐县这一带的不少商贾富户,都有往那边送物资的。
    有心人是真的心善,还有一些则是过去物色佃农雇工的,甚至还有一些人打着买人的主意。
    高昌所在的西州,以及伊吾所在的伊州,敦煌所在的沙州,常乐晋昌所在的瓜州,这四个州之间有木轨道相同,往来十分便利,又是西域商贾往来中原的必经之地,又能产白叠花以及羊绒等物,这些年发展十分迅速。
    别的不说,光是那遍地的专门种植白叠花的庄园,以及加工白叠布的织布作坊,就不知道要用到多少人工,就陇西当地原本的那点人口,根本不够。
    近两年也是时常有那关外人来做工,男人在关外放羊,妇人在关内织布,都是常有的事,也有全家人都到关内来生活的。
    这一次听闻高昌那边来了数钱杂胡,其中还有一些昆仑人,常乐县一带不少农庄作坊便都起了心思。
    阿普和他的族人们在常乐县当地生活了已有两三年,这些昆仑人为了养家糊口,也有与人做工的,这些昆仑人个头高力气大,虽也有那懒怠者,但因其性情温良,也不太会偷懒耍滑,雇主们总体来说还是比较满意。
    不过麻烦的地方就在于,这数千杂胡,听闻是分成好几个阵营的,每个阵营都有头目,那些阵营里的人,往往也不是自己想走就能走的。
    关于这一点,那些关外来的牧民们就深有体会,关外生存不易,牧民们大多聚族而居,部族对他们来说既是保护也是束缚,有些人手腕灵活或者是其所在部族比较和善宽容的,那情况相对就要好很多,有些人则是被他们的部族敲得恨不得剥下一层皮去。
    常乐县这边有人专门跑去高昌城外看了看,回来以后直摇头:
    “……我见她饿得枯柴一般,便与那小娘子两块饼子,她却一口没吃,全都捧去交与她大伯,她那大伯当着我的面,几口就把那几个饼子嚼了。”
    “哎呦,那哪里是什么大伯,简直就是豺狼虎豹啊……”
    “你莫非看不出来,他那分明是在与你示威,想要那小娘子,得先过了他那一关。”
    “我哪里是看不出来,只怕这样的人一时就算是要了来,将来也多事端。”
    “……”
    这些时日以来,这城里城外的,众人都在谈论关于高昌城那新来的数千杂胡的事情。
    听闻那里面也有贵族,就算是万里迢迢逃难而来,依然保持着几分体面,甚至还有人拿出金银,在高昌那边置下了一个葡萄庄园。
    高昌当地盛产葡萄,从前是新鲜的葡萄很难往外卖,酿成葡萄酒以后运输也很艰难,路途又远,货物又重,装酒的坛子还很容易破碎,能够卖往中原等地的,主要也就是一些葡萄干而已。
    虽说在长安城那边倒是也能买着些许葡萄酒,价钱却是极贵。
    这几年随着木轨道的出现,葡萄干葡萄酒这些物什,高昌所产的葡萄干葡萄酒等物什,已经能够卖到陇右道各地运输便利了,价钱便也并不十分高昂。
    尤其是那葡萄干,在常乐县当地的一些宽裕人家,基本上已经算是比较寻常的吃食。
    这运输便利了,一方面是货物的价钱变得低廉了,买货的人得到了实惠,另一方面,也使各地特产能够卖得出去,对于当地的农户商贾来说也是好事。
    现在高昌那边种葡萄的人也是越来越多,因为前景看好,很多当地的乡绅富户都在做这方面的投资,他们那些庄园也需要人手,因为离得近,这次来的那几千个胡人里面,其中看起来最温良最靠谱的,基本上就都被那些庄园的管事早早挑走了。
    常乐县这边的人抱怨归抱怨,但是一有机会,还是要去高昌城外转悠,说不定哪一次运气好了,就能带回来几个不错的帮工。
    听闻那一带现在也活动着一些专门买卖人口的团伙,颇有些混乱,高昌当地的妇人小孩都不敢往那边去。
    https: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手机版阅读网址:m.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